续写百年西关正骨传奇

广州日报



李国准应用李氏手法为患者治疗颈椎病。
李主江工作照
西关李氏正骨李国准、何氏正骨李主江:
薪火相承,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面谱”版聚焦这样一批人士,他们或是手工制造者、或是悬壶济世者、或是金融才俊……他们子承父业、传承行业精华。守一份寂寞,留一份绚烂。
李氏骨伤传人李国准
李国准,岭南著名骨伤科流派李氏骨伤第四代传人,名医李广海之孙。继承李氏骨科的精华,结合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物力学及影像学的理论,在诊断治疗脊柱疾患,特别是颈椎病等方面提出了新观点,独创稳、准、巧,疗效奇特的“李氏手法”,在中医骨伤科上独树一帜。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关正骨”李派传承人。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郭原毓
“李氏正骨”源于佛山,落户西关
19世纪中期,佛山人李才干为躲避战乱来到石门镇,由于为人诚实、讲义气,金山寺的智明和尚赏识他,并把一套佛家跌打医术传授给了他。李才干就是佛山名医李广海的父亲,也是西关正骨传人李国准的曾祖父。李国准回忆道,后来,李家回到佛山行医,到了祖父李广海一辈,恰逢佛山发洪水,祖父赠医施药、医术高超,因此名声大噪。
“我家有个规矩,学成之后要离家另外发展。”李国准介绍道。于是李广海之子李家裕在上世纪40年代末将家族医术带到广州,于十八甫路开医馆行医。当时正值战争时期,各类跌扑损伤、骨折脱位、枪火刀伤时有发生,因此对于医馆的需求量也较大,许多中医馆集中在现在的和平路、龙津路和长寿路一带,形成了“三步一医馆”局面。开业之初,李家裕不避恶臭,为伤者清洗创口,外敷祖传至宝膏,内服中药,伤者很快痊愈,而李家裕也由此受到市民的肯定。经过几十年的积淀,如今,“西关李氏骨伤科”已成为西关高超医术的代名词之一。
李国准的医术是跟父亲李家裕学的,父亲不仅教技术,还强调医德,李国准说:“当时李派正骨最出名的是创伤药,用于炸伤等开放性伤口,敷后能令伤口处的肌肉很快长回来,这个药方也是金山寺和尚传下来的,取材纯天然,效果显著,然而我们家坚持不卖药,药物只用于配合治疗。卖药虽然好赚,但势必会影响医术的提高和发展。”此外,出于医者爱人之心,李家祖上流传下来的还有“不对水上人家、出家人、戏剧演员收费”的原则。
古老医术结合现代医学诊疗更有效
1955年“上山下乡”时,李国准被分配到番禺化龙镇,那时他已经出师,由于技术精湛,从莲花山到新造范围的病人都会远道来找他看病。后来,李国准受邀到肇庆等地的医院、疗养院等开班教学。李国准说,但太早出名也减少了他的学习机会,没能遍游各地学医,成了他心中的遗憾。
后来,李国准受邀担任荔湾区骨伤科医院院长,对西关正骨的发展,李国准认为,如今看病跟以前有很大不同,不仅要传承旧的手法和医术,还要结合现代医学诊疗,从而提高医疗水平。“以前大多数是骨折、脱臼、外伤,靠手摸就可以基本诊断,对一些大关节的错位,只要病人够放松,甚至神不知鬼不觉就瞬间接上了。而现在医院的病人60%是颈椎病等现代病,复杂得多,传统的手摸法已经不够全面,要结合CT、血液分析等来帮助诊断病情。”李国准介绍说,治疗手法除了传统的徒手推拿法,如今还有微创、水针刀、摇摆复位和针灸等法。
作为西关正骨传承人,李国准认为,如今传统正骨发展不如以前那么蓬勃,说到底是社会重视的问题。“中医比西医更加重视经验的积累,学生从医学院毕业后要花十年来摸索才比较稳妥。年轻人性子急,社会选择也多了,所以很少人愿意继续学习。”李国准说,如今,李氏家族同辈剩下他跟一个堂弟继续坚持骨伤科治疗,儿子李宇雄在荔湾区骨伤科医院跟他坐诊。多年来,李国准积极从事中医师带徒工作,先后悉心培养了多名弟子。
20世纪30年代,西关正骨鼎盛空前,名闻全国的黄飞鸿、何竹林、李佩弦、蔡忠、霍耀池、李家裕等一大批岭南骨伤科名家先后在西关设馆行医,他们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并通过传嗣授徒拥有了一代又一代的传人,形成了绵延不断的西关正骨学术流派,西关正骨因简、便、廉、验而为世人所重,其“三绝”之手法准巧、伤科名药,杉皮夹板一直为人所称道,重情守义更是西关正骨医术的真谛所在。如今,西关正骨已入选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国准、李主江作为西关正骨的传承人,每周仍坐诊荔湾区骨伤科医院,为街坊们正骨疗伤。
“不识打拳,就不是跌打医生”
近一个世纪前,岭南著名骨伤科中医何竹林世居西关,在广州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传奇人物,他自幼秉承家训,既习武又学医,后来与师兄为集南北武术之精华,游遍全国各地,最后回到西关,悬壶济世七十年。
1924年,广州一市民被流弹穿破腹部,肠管大量外流,出血不止。何竹林用“银花甘草水”外洗清创,把肠管推回腹腔,外敷“生肌膏”。伤者康复后,感激涕零,特制一块牌匾送给何竹林,上书“破腹穿肠能活命”七个大字,此为西关正骨何氏“专医跌打,善出炮码”的一大传奇故事。
李主江是何竹林的嫡传弟子,回忆起当年与何竹林初识,李主江记忆犹新:“‘文革’时何竹林被下放到中医学院药圃进行劳动改造,我父母是中医学院的教职工,所以经常能看到他穿着一身湖水蓝的衣服在那儿为中药标本除草。”闲聊中,李主江受到启发,从此走上了从医的道路。
不过由于何竹林年纪大了,李主江并没有直接拜他为师,而是跟着何竹林的儿子何应华学医。“从制药开始学起,他还教我怎么辨别病人是骨折还是肌肉劳损,比如用环状压痛检查法,通过按压四周一圈的肌肉来判断,都是非常直观好懂的教学。”
李主江说,以前跌打正骨跟武术渊源深厚,何竹林本人打侠家拳,可单手举起七八十斤的石牌,且所教六个儿子皆练就一身好武功,因此在学医过程中,李主江除了医学技法,同时也要习武强身,若四肢无力又如何将刚、柔、迫、直的正骨手法做到位?所以“不识打拳,就不是跌打医生”这些话代代流传,即所谓的“以武助医,医武结合”。通过练武,能使力韧而活,轻重开合,适得其妙。如今,他展示掛拳、捎拳、插拳几个经典动作时,依然身手敏捷,拳下生风。
要房子还是要医书
他的选择是:医书
“文革”后高考恢复,李主江考入中医药大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学习,毕业后继续跟着何应华来到骨伤科医院,从住院医师开始做起,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
李主江说,在自己行医三十多年中,一直牢记师傅所说的:“因为爱才产生医疗,既然做了医生,就一定要有仁爱之心。”李主江现在在医院出诊,虽然是专家,但如果病人挂了普通号,他依然很乐意帮病人看,甚至有时候看到中午一两点,错过了午饭时间也是常事。
在多年跟着何应华学医的过程中,李主江认识到,所谓的传承,除了独门方药、治疗手法外,更应该有“崇德厚生”的精神,将西关正骨何氏的宝贵经验传承下去。2000年前后,曾有其他医院高价聘请他过去,还许诺配备专车,但李主江那时答应帮何应华编撰《何竹林正骨医粹》,于是婉拒了难得的机会。他认为,人要志存高远,不能只专注于眼前的利益,加上何竹林作为70年代之前岭南骨伤科的重量级人物,将这本书编好了,相当于给岭南骨伤科写了一份总结。
2003年,何应华临去世前叫来李主江,问他想要师傅的房子还是一房子医书。结果李主江选择了医书,为了有地方安放这大量医书,他跟从化某医院达成了协议:医院提供场地放书,李主江每月定期免费到从化义务坐诊,一放就是九年。后来申遗时才将这些书运回西关正骨博物馆。“传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愿意尽己所能出一份力。”李主江说。
何派传人李主江
李主江,自小受家庭影响,从事中医事业,16岁已掌握100多种广东常用中草药的采摘和鉴别。先后师从何竹林弟子岑泽波、何竹林长子何应华学习中医骨伤科。并在何应华指导下整理编辑了《何竹林正骨医粹》一书,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关正骨”何派传承人。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