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中国军情

俄罗斯姑娘:中国仪仗队军人帅极了

新京报

关注

俄罗斯举行盛大阅兵式

昨日,伴随着莫斯科红场上空环绕的乐曲,中国三军仪仗队威武亮相接受检阅。中国军人平均身高在1.88米以上,个个帅气逼人、雄姿英发。他们身穿最新的14式礼宾服,手持95式突击步枪,伴着前苏联经典歌曲《喀秋莎》的旋律走过莫斯科红场,引来红场周边观看阅兵群众的欢呼。

“鹅步”、“正步”红场PK

“以往都认为亚洲人身材没有欧洲人好,现在完全颠覆了。”在现场的一位俄罗斯姑娘说,中国军人帅极了,她的不少女性朋友都在网上表达了对中国军人的爱慕之情。

俄罗斯媒体则评价说:中国人已经超越了所有的仪仗队,他们出色的一致性,分毫不差步调一致。

在现场的一位俄国军人则从专业角度点评了中俄两国军人正步的不同。

他说,俄罗斯正步,是对前沙俄军队传统正步稍作修改后形成的。俄国军人正步走时,上体躯干保持正直,向前摆臂时肘部弯曲,向后摆臂时,手腕前侧距裤缝线约30~35厘米,脚向前方踢出时,腿要绷直,脚尖上跷,腿与地面平行,两腿夹角90~100度,通过检阅台向右看时,头要上扬30度,以体现自豪感。

为此在军界,也有人讲这种正步的走法为“鹅步”。

中国正步则汲取了德式、苏联正步的经验并加以改动,使它更适合于中国人体型,同时更显威严。

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中首次出现阅兵条款,对正步行进步法的整齐划一有着苛刻的要求———左脚向正前方踢出约75厘米(腿要绷直,脚尖下压,脚掌与地面平行,离地面约25厘米),适当用力使全脚掌着地,同时身体重心前移,右脚照此法动作……向后摆臂时(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左),手腕前侧距裤缝线约30厘米,行进速度每分钟110~116步。

俄罗斯军人踏步时要将下巴扬起受阅,彰显自豪感。而中国军人受特有的东方内敛文化影响则不要求扬起下巴,以避免被人解读成有傲慢倾向。

骑兵受阅致敬历史

红场阅兵,在装甲部队之前,一组骑兵受阅部队引人注目。

记者了解到,这支部队隶属俄联邦保安局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警备署总统卫队荣誉骑兵团,这支部队作为苏联红军光荣的骑兵代表,接受检阅。

在苏德战争中,苏军骑兵也曾发挥巨大作用,因为当地严冬气候,德军装甲部队常常陷入泥泞当中,别洛夫将军将骑兵和空降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追击战斗,创造了骑兵打坦克的奇迹,造就骑兵在现代战争中的经典案例。

后来,骑兵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这并未降低骑兵在俄罗斯民众心目中的地位。

■ 现场

俄国老人帮中国小伙正帽徽

5月9日胜利日不仅是俄罗斯人的节日,也成为中俄的友谊日。

中国人是最受欢迎的外国人

在莫斯科的大街小巷,中俄两国人民互相问候的场景比比皆是。“二战时候我们一起打败了日本,”一位俄罗斯老兵告诉记者,在俄罗斯,中国人是最受欢迎的外国人,大家的情谊是战友加兄弟。

在红场很多游客都穿上了前苏联军装,其间有一位戴着苏联军帽的中国小伙子因军帽上的帽徽钉装反了而得到一位热心的俄国老人帮助。老人抖着手把钉反的帽徽摆正后,拍着中国小伙笑了起来。

最特别的庆祝是“击落敌机”

为了庆祝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不只是红场,昨日俄罗斯全境庆祝,共有17个城市举行阅兵仪式,40多个城市有群众游行活动。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当天参与俄罗斯庆祝活动的士兵共有78500人,展示了两千多种武器。“乌拉”(俄罗斯语中,有震慑对方、振奋己方之意)声在俄罗斯各地响起,几乎每一座俄罗斯城市都在庆祝这一个特别的节日。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在叶卡捷琳堡,有3000人跳起了胜利者之舞,舞毕后3000舞者组成了“谢谢”;而在这座城市的上空,一架飞机飞过,飞机上播出“祝胜利日节日快乐”的声音。

在伏尔加格勒,专门复制了1945年的阅兵情景,参加卫国战争的老坦克、老式步枪,连现场有轨电车都是按当时的场景还原,士兵们穿着当时的军装游行,其后和群众在广场上跳舞欢聚;在圣彼得堡,举行了大规模的水上阅兵,1500名士兵分布在15艘军舰上,气势恢宏。

据当地媒体报道,最特别的庆祝来自于克里米亚。当天,克里米亚的上空突然出现一架“德军飞机”,其上纳粹的十字架标识清晰可见,然后苏联的战斗机升空“迎战”,很快“德军飞机”机尾着火,冒出黑烟“掉了下去”。苏联飞机则骄傲地飞过,拉出一条象征胜利的15米长彩带。

■ 特写

93岁老兵希望送德军尸骸回家

俄罗斯国歌响起时,缩在座位里的93岁老兵玛利亚向上伸出一根手指左右摇摆。她回绝了身边年轻姑娘试图帮她站起来的好意。

这位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老兵坚持自己站起来,向国歌致敬。

为了赶来纪念二战胜利七十周年,玛利亚孤身从克里米亚的家中来到莫斯科。一根拐棍,一个磨破了边的双肩背包是老人全部家当。

老人的记忆有些恍惚,一会说自己孤身前来,一会又说是和克里米亚的几位老战士一起被接到莫斯科。

不过聊起战争和外婆,她灰蓝色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她说,16岁那年为了保卫莫斯科,她和外婆来到了莫斯科郊外的森林,任务是破坏德国人的进攻。由于年龄小她当时只负责安装电话线,外婆则把炸弹放在德军的必经之路。

“后来德国人发现外婆埋炸弹,就把外婆抓了起来剥光了衣服后杀掉了,”她说外婆罹难后自己成为了一名游击队员。

老人不愿回忆和德国人作战时的情景,说太惨。老人也不愿意展示自己战争年代的照片。她笑着说,自己年轻时很丑。

老人说,战争结束后她和丈夫离开莫斯科到克里米亚生活。“我希望平静地生活。”

在克里米亚,玛利亚经历了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丈夫去世和不久前的克里米亚骚乱。

“这些都不算什么,我从来也没想离开我的小木屋”,玛利亚说,不过这一想法在今年有了改变。

她说,在一次耕地时发现自家地里埋有多具当年德军的尸骸。别人劝她直接扔掉,可她认为,即使是德军,死后也应受到尊重。她说,她来到莫斯科,除了参加阅兵庆典,还有就是想找政府解决此事,希望政府本着尊重死者的态度,送德军尸骸回家。

盘点

红场阅兵现场演奏哪些歌?

《神圣的战争》:卫国战争的音乐纪念碑

当地时间昨日上午10点,莫斯科红场阅兵开始,现场首先响起的是歌曲《神圣的战争》。

“起来/巨大的国家/做决死斗争/要消灭法西斯恶势力……”,慷慨激昂的合唱男声在现场激荡,俄罗斯民众齐声合唱。

这首歌在中国的传唱度也很高,它出现在《潜伏》、《士兵突击》等流行的影视剧中,被用在一些英雄奔赴沙场、视死如归的场合中。

1941年6月22日,德国军队侵入苏联。千百座城市被摧毁,成千上万的百姓死在炮火之中。在痛苦和愤怒中,诗人瓦·列别杰夫-库马契写下了《神圣的战争》这首诗。

战争爆发后的第3天,苏联红旗歌舞团团长亚历山大罗夫读到这首诗,并被深深地打动。他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一遍又一遍地念着这首诗,连夜将它谱成了歌,这就是《神圣的战争》。

6月27日早上,红旗歌舞团在莫斯科的白俄罗斯车站首次演唱了这首歌。据亚历山大罗夫的儿子博利斯·亚历山大罗夫回忆:“我记得那些坐在简陋的军用木箱上抽着烟的士兵们听完第一段唱词后,一下子站了起来,掐灭了烟卷,静静地听我们唱完,然后要我们再唱一遍又唱一遍……”

《神圣的战争》很快在前苏联的大街小巷传唱开,极大鼓舞了苏联人的斗志,成为苏联卫国战争的第一首歌曲,获得“苏联卫国战争的音乐纪念碑”的美誉。

《斯拉夫女人的告别》:将士唱着它奔赴前线

《神圣的战争》之后,现场军乐团奏响的第二首歌是《斯拉夫女人的告别》。1941年的红场阅兵上,苏联将士正是唱着这首歌奔赴前线。

昨日的莫斯科红场,当《斯拉夫女人的告别》响起时,一些俄罗斯民众齐声合唱,不少老兵更是眼含热泪。这首歌和《神圣的战争》一样,是俄罗斯传唱度最高的歌曲。

“离别的时刻已来临/你不安地直视着我的眼睛……/再见了,父亲的土地/请你把我们记起/再见了,亲爱的目光/我们都不会怯阵离去……”

其实,这首进行曲原本就是一首军乐曲,它创作于1912年。当时巴尔干发生政治危机,巴尔干各国掀起了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下争取自由的斗争。沙皇军队的司号手瓦西里·伊凡诺维奇·阿伽普庚创作了这首歌,以巴尔干妇女的角度,为即将奔赴战场的丈夫送行。

苏德战争爆发后,这首歌再度在苏联唱响。1941年的红场阅兵上,瓦西里·伊凡诺维奇·阿伽普庚亲自担任乐队的指挥,奏响了这首歌,苏联士兵齐声高唱,奔赴前线。

《喀秋莎》:苏联为它专门建了一座纪念馆

当各国仪仗队通过红场时,现场奏响的音乐是《喀秋莎》。这首歌在中国的传唱度极高,此前排练时,中国三军仪仗队列队前行时就合唱了这首歌,高歌前进的视频在国内被频频转发。

“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当《喀秋莎》音乐响起,不少中国人都能哼上几句。

《喀秋莎》的原型也是一首诗。1939年,苏联与日军在诺门坎爆发战争,战役发生时,正值珲春地区的初夏季节,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的灵感被激发,写出了诗歌《喀秋莎》。苏联著名作曲家勃朗特尔看到这首诗后,很快将它谱成歌曲。

《喀秋莎》迅速在苏联唱响,在苏联上下掀起了一次爱国主义的热潮。据了解,二战后,苏联为了表彰《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专为它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乐史上,应该是首例。

《胜利日》:有专属演唱的神圣歌曲

红场阅兵,军乐团最后奏响的歌曲是《胜利日》,现场人们齐声合唱。

“亲爱的母亲啊、伟大的祖国/你的儿女们为你抛头颅洒热血/赤脚跑过满是露水的原野/走遍了几乎半个欧洲/半个世界/终于在这一天走向胜利……”

《胜利日》的歌声高亢,歌词振奋。

这首歌诞生在1975年,是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30周年而创作。此后,俄罗斯“5.9”胜利日的各种庆典活动,及红场阅兵式上都要演奏这支歌。

前日,新京报记者应邀参加莫斯科政府举行的一场纪念音乐会时,便见识到了这首歌在俄罗斯的“神圣地位”。当天参会的都是苏联的二战老兵和俄罗斯军方高层等,但唱这首歌时,现场全体人员自发起立,高声合唱。

据现场俄罗斯友人介绍,从1975年以来,在俄罗斯的大型正式场合,《胜利日》这首歌都只见俄罗斯殿堂级的男歌手列申科和科布松两位演唱,其他歌手很少“染指”。“如果有别的歌手演唱了会怎样?”记者问,“会觉得不太尊重”,俄罗斯友人答。(新京报特派记者 崔木杨 谷岳飞 莫斯科报道)

热门评论

高沙坑上的雄鹰 110
中国军人, 民族的阳刚之气, 让敌人胆寒之威!
新浪网友
回复TA
hope1983 79
俄罗斯姑娘嫁给中国哥哥绝对不亏!
新浪网友
回复TA
方岩居士 74
完全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精华,不张扬,不懈怠,不卑不亢。
新浪网友
回复TA

undefined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查看1022条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