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

情报员做外交 瑞典称三分之一俄外交官是间谍

参考消息

关注

参考消息网3月20日报道 日媒称,瑞典安全局18日指责俄罗斯利用其外交人员在瑞典秘密搜集情报,称其三分之一的外交官是间谍。

据《日本时报》网站3月19日报道,瑞典安全局首席分析师威廉·翁格称,相比苏联时期,俄罗斯间谍都“受过高等教育,且更加年轻。他们更有紧迫感,目标明确,社交能力强”。

他说俄罗斯是“瑞典最大的情报威胁,其次是伊朗和中国”。他说,瑞典安全局去年阻止了俄罗斯几次为军事目的获取瑞典技术的企图。他拒绝透露具体情况。

瑞典安全局2014年警告说,因为乌克兰危机,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日益恶化,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在瑞典加紧从事政治、经济和军事间谍活动。瑞典虽不是北约成员国,但与北约配合密切。

翁格在位于索尔纳的瑞典安全局总部对记者们说:“在欧洲和西方各地,有数百名俄罗斯情报官员。”索尔纳就在斯德哥尔摩的郊外。

他说:“值得注意的是大约三分之一俄罗斯外交人员实际上并不是外交官,而是情报官员。”

【延伸阅读】中国网民频陷境外间谍圈套:多为约稿交友等形式

参考消息网3月11日报道 境外媒体称,中国媒体报道说,一名中国男子在一起间谍调查中因为出售该国首艘航母500多张照片被抓,这是又一桩网民被控遭到外国情报机构利用的案件。

据法新社3月10日报道,媒体报道说,这名男子姓张,在网上被一个自称“境外杂志社编辑”的人联络,自此开始拍摄辽宁舰的照片。辽宁舰是在购自乌克兰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基础上修整改装而成的。

张某是去年警方在大连逮捕的两名涉嫌泄密的男子之一。大连是中国东北部港口,辽宁舰在2012年服役前就是在这里整修的,服役后也定期在这里保养维护。

张某对辽宁舰的拍照从去年4月份持续到8月份,去年8月张某被采取强制措施时,有关部门发现他已经拍摄并交给联系人500多张照片。

另一名男子姓韩,报道说,韩某因为拍摄中国军事装备从某“记者”手中获利9万元人民币。

报道说,这名“记者”实际上是国家安全机关早已关注的境外间谍人员。报道没有具体说明这名间谍嫌犯为哪个国家或组织效力。

报道称,中国奉行极为严厉的国家安全政策,国内媒体此前曾报道过该国网民在网上求职交友时受到外国间谍的“引诱”。

中国媒体去年11月报道,一名中国男子在青岛被捕,原因是向外国间谍出售军事装备的照片。

去年5月,中国媒体报道称广东的一名男子因为向境外间谍情报机构泄露军事秘密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上周,北京宣布今年国防预算增幅为两位数。报道称,近年来中国快速扩充军力,让邻国感到不安,并吸引了美国的注意力,使后者调整外交政策向亚洲倾斜。

去年11月,中国通过了反间谍法,旨在维护国家安全。

报道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经指出,当前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另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3月10日报道,大连市国家安全局3月9日宣布破获两起间谍泄密案,其中一名涉案人员向自称为“境外杂志社编辑”的人提供了500多张辽宁舰照片,另一人则刺探了辽宁省葫芦岛市的“重要军事目标”。两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和8年。

据中新社引述大连广播电视台“新闻锋线”节目报道,经大连国家安全机关调查,该市来自瓦房店的某大型企业的一名韩姓工人涉嫌向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

据韩某交代,他进入重大军工项目生产现场拍照是受一名“记者”的指使。

据报道,2014年3月,一个陌生的微信用户主动联系到韩某,自称记者。在其指使下,韩某利用工作之便多次进入敏感区域,拍摄大量军事目标照片传到境外,并到北京对国防配套产业技术项目推介会现场进行同步录音和拍照,又专程前往葫芦岛拍摄了另一项重要军事目标。韩某在短短几个月因此获利超过9万元。

在另一案中,河北籍人士张某在2014年4月用手机聊天时收到了一个陌生人的交友申请,对方自称“境外杂志社编辑”,希望聘请张某兼职为军事舰船专栏提供辽宁舰照片。

到2014年8月被采取强制措施时,张某共向对方提供辽宁舰照片500多张,其他敏感照片200余张。而在此期间,张某也收取了对方的经费4万余元。

大连市国安局相关负责人说,在接触初期,间谍人员多以媒体约稿、兼职招聘、网络交友等身份出现,以降低目标人员的戒备心理,同时也会以金钱和美色为饵,引诱目标上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辽宁舰出海开展科研试验和训练。新华社发

(2015-03-11 12:56:58)

【延伸阅读】美智库关注解放军反间谍新举措:堵住网上泄密

参考消息网3月13日报道 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3月6日发表文章,题目为《打击外国间谍行动的渠道》,作者为马克·马蒂斯,全文编译如下:

2月4日,中央军委针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人员发布一项新修订的《军队基层建设纲要》。虽然纲要提出了解放军基层建设政策上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变,但这一纲要和媒体的相关报道凸显了领导层和解放军对应对外国间谍威胁以及通过个人电子产品泄露机密的担忧。纲要中提到的与反间谍担忧相关的内容几乎都是中国政府已经提到过,或者是现有规章中涉及的内容。就像2014年秋天修订并通过的《反间谍法》一样,一再的修订和对这种规章制度的重申表明中国的反间谍机构看到了中国公民和军官许多令人不安的行为,以及一些他们无法解释或者查找泄密源头的敌对活动。从根本上说,这一纲要反映了中国的不安全感,改革开放前,外国间谍活动无法在中国展开,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却面临着越来越多能够接触到中国机密情报的外国间谍机构。外国间谍活动只是领导层提出的警告以及展开的一项强化安全的更广泛行动中的一个方面。中国领导人警告说: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风险。

解放军这一新纲要提出从几个方面解决中国的间谍问题。首先,中央军委要求对具有官方身份的人使用手机、互联网上网以及通过电子手段进行的大多数外部联系进行更严格的控制。其次,纲要禁止解放军军官体罚士兵,命令他们替自己干私事,或者是现在已经被明令禁止的收受贿赂,这些做法损害了军队士气。第三,纲要扩大了背景情况审查的范围,包括对心理状况的评估。心理筛查是国际上的安全检查的通用手段之一。

泄密多发生在网上

新纲要没有提出多少新内容。如果有些观察家认为有些规定已被记录在案也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中国领导人一直强调需要更好地保护国家机密。2014年9月,在发布一项有关加强军事信息安全的意见前,中国领导人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而且大约5年前,当时中央军委也发布了一份加强解放军信息安全的意见文件。

个人电子产品和移动通信技术的使用一直困扰着解放军,而且中国已经意识到所谓的“公开渠道”,例如网上论坛,可以满足大部分外国情报需求,包括有关中国的情报。2009年,保密工作人员强调了3G手机的威胁,以及它们的新功能对在军事设施中保守秘密所带来的麻烦。

2014年互联网带来的间谍问题可能说服军方领导层,安全部门和反间谍机构对付网上间谍行动时遇到的麻烦已经持续了太久。2014年春天,中央军委下发了一份意见,提出加强保护敏感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的安全意识。大概并非纯属巧合的是,中国媒体也强调了国家安全部下属的广东安全机构打掉一个网上间谍团伙的行动,这一团伙成员涉及20个省的40多人。中国的一家媒体机构大约同一时间也报道说,中国70%的泄密或者机密被窃取的案例发生在网上。根据最新发布的纲要,这其中可能包括商业猎头、聊天室的参与者和社交媒体联系人。据中国国防大学的一位不具名的专家说,中国自2000年来逮捕的200多名间谍中的许多人(如果不是全部的话)都是在网上活动的。

执法力度继续加大

此次发布的纲要还应当放到2014年11月通过的《反间谍法》的大背景下去看。随着涉及政府和军事人员的规章制度愈加严格,而且界定更加清晰,反间谍机构也拥有了更大的职权范围,而且不再需要证明泄密者与外国或者海外组织有联系。拥有被认为是国家机密的信息或者在公开的论坛中传播这些信息就可以被视作间谍行为。

中国评论人士指出,《反间谍法》加强了法治。官方媒体称《反间谍法》以1993年的《国家安全法》为基础,包含了实践中证明有效的新规定。这些新规定中包含有权没收从间谍活动中获得的经济或者物质好处。

《反间谍法》中的一条新规定就是加入“为敌人指示攻击目标”也算作间谍行动。尽管这可能与国家安全机构不时曝光的某些私人侦探网有关,但这条规定可能更多地与网上军事论坛有关。中国的军迷定期找出令人感兴趣的中国军队的新动向,并交换有关军事硬件和设施的图片。这些资料对于西方分析很有用,中国有关部门似乎无法足够快地删除此类信息,以阻止敏感情报泄露。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从纲要发布的背景来看,中央军委的规定和他们采取的堵住安全漏洞的措施是一项更大行动的一部分,这反映出中国反间谍任务的艰巨。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会长孙建国(音)最近在中央党校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证实了这一点,提出了国内和国际安全环境之间的联系。他列举了政府在国家安全方面取得的成就,提到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以及一系列新的国家安全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颁布,其中当然也包括中央军委的新规定。

这些事件还表明了中国对待反间谍行动方式的演化。1979年,邓小平以“打开窗户”的讲话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1983年,他成立了国家安全部——将党的情报部门与公安部的反间谍部门融合起来,这是为了“装上纱窗”将害虫挡在外面。中国网络是一扇更大的窗户,通过这扇窗户中国的国家机密可以更快、更难以察觉地流出。解放军修订后的纲要和《反间谍法》解决了难以察觉的泄露这一部分。(编译/刘晓燕)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青岛男子被境外间谍策反偷拍航母基地被抓。(图片源于网络)

(2015-03-13 00:06:00)

【延伸阅读】英媒惊叹俄间谍无孔不入:小心那些不请自来的美女

参考消息网3月11日报道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3月8日发表题为《俄罗斯瞄准英国间谍,军情六处提高警惕》的报道称,英国情报机构军情六处发布了前所未有的警告,称俄罗斯情报机构正在瞄准英国间谍和前特工的家人和生意,这是自冷战以来克里姆林宫支持的最大规模间谍攻势。

《星期日泰晤士报》获得了一份泄露的秘密情报局(即军情六处)发给全体人员和前雇员的备忘录,警告说俄罗斯特工将破坏他们的工作,并向其“关系亲密的人”施加“压力”,以获取秘密情报或招募双料间谍。

该报透露,军情六处已经为那些受到弗拉基米尔·普京秘密特工接近或威胁的人设立了一条外交及联邦事务部热线。

这份过去几周内发给军情六处前雇员的备忘录警告说,俄罗斯情报机构在英国“非常活跃”,并将军情六处成员和前雇员当作“首要目标”。

高层情报官员也透露,联合情报委员会最近所做的一份评估认为,当前伦敦的俄罗斯间谍比冷战时期还要多,后者的情报搜集范围涵盖了军情五处、军情六处和政府通信总部等诸多英国情报机构。

英国外交大臣菲利普·哈蒙德准备近日发表一篇关于情报和安全的演讲,其中将提及在乌克兰危机引发的紧张局势愈演愈烈之际来自俄罗斯的间谍威胁。

哈蒙德将指出,英国情报机构是抵御俄罗斯制造的国家安全威胁的重要堡垒,并指责克里姆林宫“颠覆了”“保持两国和平”的国际体系。

军情六处的备忘录警告他们不要前往俄罗斯,并称:“俄罗斯情报机构仍非常活跃,并接近女王陛下政府的现任和前任成员。”

备忘录警告说,“俄罗斯情报机构……有在行动中向(英国情报机构)前雇员及其关系亲密的人施压的传统”。

“很显然,俄罗斯情报机构还准备威胁前雇员的商业利益,如果他们认为这有助于他们工作的话。”

备忘录警告遭到俄罗斯人接近的军情六处前雇员或退休员工要“拒绝这种接近”,只能承认他们曾经为政府工作,然后赶快向外交部安全部门报告。备忘录鼓励他们在热线上留下口信。

《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7日拨通了这个号码,听到的是一条录音信息。一个名叫克里斯琴的女士说:“该电话将被录音,您将收到回电。”

泄露的文件呼应了最近关于俄罗斯间谍活动影响到内阁的担忧。一名了解联合情报委员会情况的情报人士说:“当前在英国从事情报收集工作的俄罗斯人比冷战顶峰时还要多。他们的活动涵盖企业间谍活动以及与政治和经济相关的情报搜集。”

军情五处相信,仅在伦敦就有30至60名俄罗斯间谍。

外交部官员已经得到警告要提防俄罗斯对外情报局的“甜蜜陷阱”。

一名外交官说:“我们一直被警告要小心带着礼物的俄罗斯美女。”

在英国工作的美国外交官每周都会参加由使馆安全人员举行的例会,后者提醒他们上班途中要多加小心,并警告他们不安全的个人电子邮件可能会被俄罗斯人盗取。

俄罗斯间谍还通过数十名来自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昔日盟友的情报人员,把目光瞄向了布鲁塞尔的欧盟机构,以搜集关于戴维·卡梅伦和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这些领导人意图的情报。

一名情报人员说:“俄罗斯人了解每一次在欧盟任何地方举行的讨论。”

一名高层情报官员说,俄罗斯人精通网络战和间谍行动,很难(有时甚至不可能)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西方情报机构内部的问题在于:我们没有搜集到关于俄罗斯网络间谍活动的信息,是因为这些活动根本就不存在,还是因为他们干得太漂亮了?我们认为答案是后者。”(编译/卢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英国军情六处。(图片源于网络)

(2015-03-11 08:06:00)

【延伸阅读】印媒:美中情局为百岁二战女间谍“贝蒂”庆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曾经的美女间谍度过100岁生日。(美国中央情报局网站)

参考消息网3月6日报道 《印度教徒报》网站3月5日报道称,二战间谍100岁了。

二战时期的美国女间谍伊丽莎白·“贝蒂”·麦金托什已经100岁了。1943年,“贝蒂”作为美国战略情报局官员被派往印度执行任务,在印度的几年间,她帮助散播了打乱日军行动计划的假情报。

战略情报局是中央情报局的前身。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约翰·布伦南3月4日在总部为“贝蒂”庆祝了100岁生日。

布伦南说:“中央情报局非常荣幸拥有贝蒂·麦金托什这样的成员。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她来到中情局。她诸多的成就和传奇的一生对所有女性,尤其是中情局的女性,都是一种鼓舞。”

贝蒂出生在华盛顿特区。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时,她是斯克里普斯-霍华德新闻社派驻夏威夷的一名记者。贝蒂实地报道了珍珠港事件,之后不久即前往斯克里普斯-霍华德新闻社的华盛顿分社工作。贝蒂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1943年她加入战略情报局。

在接受了战略情报局的培训后,贝蒂成为心理战活动部为数不多的几名女性成员之一,随后被派往印度执行任务。在印度期间,贝蒂帮助制造了假新闻、假无线电电报和其他旨在散播假情报以打乱日军行动计划的宣传。当时,日军因在因帕尔平原被盟军打败而意志消沉。

贝蒂执行的任务还包括,向缅甸的日军发布伪造的日本政府命令。在圆满完成在印度的一系列任务之后,贝蒂乘机飞越喜马拉雅山抵达中国昆明。

1947年,贝蒂的回忆录《卧底女郎》出版,她幽默而深情地记述了二战期间在中国、缅甸和印度的经历。1958年,贝蒂加入中央情报局并一直工作到1973年退休。

(2015-03-06 11:23:31)

热门评论

没有失去记忆 2
说少了,连总统都是!
新浪网友
回复TA
布什拉登演双簧 1
瑞典是世界上职业情报人员在外交管比例中最高的国家之一,仅次于日本和美国,高达65%。
新浪网友
回复TA
用户5335056668 0
克格勃阴魂不散、、、
新浪网友
回复TA

undefined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查看5条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