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辽宁”舰小事故只是“成长中的烦恼”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10月27日报道 日本外交学者网站10月25日刊登美国海军军事学院副教授詹姆斯·霍姆斯的《放松点,中国的航母没事》一文,全文摘要如下:
有关中国航母“辽宁”舰已亡——或受重创——的说法言过其实。这艘航母出现了某种蒸汽泄漏,于是舰上人员在海上停船检修,然后再恢复活动。消息来自罗伯特·贝库森,他转发了新浪网上的一条新闻称,“辽宁”舰因(机械炉子舱)给水管泄漏而发生“蒸汽爆炸”。
工程事故能代表中国海军史上前所未有的挫折吗?恐怕谈不上。所有海军都出过这种事,而且可能会再出这种事。这点痛楚未必会使人民解放军海军官员做出过度反应,改变他们对“辽宁”舰已有的规划。中国的第一艘航母大概原本就是一个训练平台——用来培养中国的第一代海军航空兵、飞行甲板舰员和航空兵大队指挥官。甲板下面小小的硬件问题不会改变它的这种职能。
事实上,假如零工程事故是评价海上能力的准则,那么,浩瀚的大海上就会没有船舶的踪影。不妨想想航海涉及些什么。军舰是一个金属匣子,却置身于一个对金属不利的环境——海水和咸空气。这个匣子里装满各种机器和易燃易爆物以及人的血肉之躯。在这种情形下,几乎没有哪个水手不曾有过火灾、水灾、设备失灵和杂七杂八事故的惊险经历。
我自己就能讲几个这种故事。有一次是水管轻微漏水、燃料在泄漏、锅炉冒着蒸汽、舰员正在装载弹药、军舰抛锚、气候恶劣。那艘军舰在很大程度上是幸运的。
现在,蒸汽船用锅炉将水烧开从而产生蒸汽。烧水所用的火在锅炉内宽敞的炉灶里燃烧。许多靠柴油引擎、燃气涡轮或核反应堆推进的船舶,也使用辅助蒸汽,很多船只内部都有锅炉。这次“辽宁”舰的事故大概其实是锅炉的炉灶出现故障。或者可能性更大的是某种更不起眼的事故导致蒸汽进入“辽宁”舰的机炉舱。
没有哪支海军能免除硬件麻烦,也没有哪支海军乐于承认。例如,近年来,印度海军频出事故——包括一艘潜艇在码头边沉没——以至于其海军参谋长辞去职务。澳大利亚海军的柯林斯级潜艇以可靠性欠佳而著称。英国皇家海军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和法国海军的“戴高乐”号航母因结构和工程缺陷而在欧洲受到嘲笑。
“辽宁”舰的成长痛苦似乎谈不上独一无二。事实上,世界第一大公海作战部队——美国海军也有自己的难题要应付。举例来说,船厂工作人员前不久在“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号核动力航母上发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迫使海军让她在船厂多留一段时间进行额外修理。让她推迟回归现役给航母队伍其他组成部分造成一系列影响,其姊妹船“哈里·杜鲁门”号航母不得不加快维护和部署安排。
预防性维护是防止事故的最稳妥办法,就像负责任的司机要定期更换机油和对调轮胎。然而美国海军官员估计,由于人手不足,预防性维护只进行40%或根本不做。预防胜于治疗——日常生活如此,航海工程亦然。疏忽酿成机械故障。
因此,“辽宁”舰上的事故可能性更大的是,发生了一次不光彩但再平常不过的工程故障。人们猜想中国航海者会渡过难关,一如他们在其他国家海军里的同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辽宁”舰出海开展科研试验和训练 新华社发
【延伸阅读】辽宁舰两周岁:中国航母加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中国海军“辽宁”号航空母舰(资料图)
两年前的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服役,解放军海军由此跨入了航母时代。如今,辽宁舰已经在大连船厂结束中期维修保养,每一位关心国防建设的中国人都惦记着她,各国媒体仍然注视着她。有国外媒体指出,辽宁舰可能在2015年或稍后配备航空联队,而中国国产航母项目正加速推进,有望在不久的将来部署。
两年完成一系列试验
在9月25日的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针对有记者问,辽宁舰真正形成战斗力是否已经有时间表了,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回应称,两年多来,辽宁舰按照计划顺利完成了多个课目的军事训练和科研试验任务,今后将继续开展有关工作。
当辽宁舰在2012年9月25日正式服役时,中国海军给她的定位是“科研试验平台”。在过去两年里,辽宁舰忠实履行自己的使命,在科研和训练领域完成了中国海军史上一个个零的突破。交付仅2个月后,舰载机就首次上舰飞行。2013年2月26日,辽宁舰靠泊青岛母港。5月,海军首支舰载航空兵成立。次月,舰载机首次驻舰飞行和短距滑跃起飞。9月,歼-15舰载机在舰上完成最大重量、不同起飞重量起降。不仅如此,歼-15还分别以标准防空拦截作战外挂从短点起飞,以对地和反舰攻击外挂从长点起飞,挂载两枚“鹰击”-83K反舰导弹和两枚“霹雳”-8空空导弹成功着舰,实现多武器构型起降,并完成复杂气象条件下短时连续起飞回收多型多架舰载机作业任务。
在渤海完成多项舰载机试飞任务后,辽宁舰起锚远航南海。2013年11月26日,辽宁舰从青岛启航一路南下,11月29日靠泊三亚某军港,12月5日前出南海开展试验和训练,直至月底。与以往相比,南海之行是辽宁舰首次跨区进行远距离、长时间、高强度试验,先后完成100余项试验和训练课目,作战系统、动力系统及舰艇适航性能等各项指标得到进一步验证。其间,海军出动多个型号的舰机配合航母试验,并带动部队实战化训练,努力实现打通“试验-训练-作战”的通道,为航母形成战斗力进行有益探索。今年1月初,在完成为期37天的南海海域科研试验和训练后,辽宁舰靠泊青岛。4月17日,辽宁舰返回大连港,开始进行为期约半年的中期维护保养。
中国海军发展的拐点
辽宁舰是中国航母的起点,也是中国海军发展的拐点,中国海军迈向远洋的步伐明显提速。在辽宁舰入列两周年之际,西班牙欧亚评论网刊发美国迈阿密大学中国政治和军事问题专家金德芳教授的文章称,近年来中国军事现代化努力取得一系列成就,包括列装首艘航母辽宁舰、试飞两型下一代隐形战斗机、测试新型超高速武器等。文章称,2015年中国将继续推动解放军战力的提升,预计为辽宁舰配备一个航空联队。
中国将为辽宁舰配备多少和什么样的舰载机?自辽宁舰出现在人们视野以来,各方都在猜测。俄军工综合体新闻网日前做了相对总结性的评论,认为辽宁舰能够搭载36架舰载机,包括4架直-18J预警直升机、6架直-18F反潜直升机、2架直-9C搜救直升机和24架歼-15歼击机。辽宁舰能够履行一系列使命,应对空中和海上的各种情况和挑战。全部36架舰载飞行器的配置表明,中国海军舰载航空兵时代已经开启。报道详细分析了辽宁舰的反潜作战能力。直-18F直升机配备环视搜索雷达、牵引式声呐和32具声呐浮标,主要武器装备包括4枚7K反潜鱼雷和4枚“鹰击”-91反舰导弹。该型机的尾梁上涂上了双腿前伸、展翅飞翔的海雕形象,正好说明该型直升机用于打击敌方潜艇。大型猛禽标志充分反映了航母及其舰载机飞行员的英勇无畏。
美国战略之页网站不久前则从舰队组成角度分析了辽宁舰的实力。报道称,中国首个航母特混舰队在2013年底成形(辽宁舰南海之行)。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任何航母都需要护卫舰队。辽宁舰的护卫舰队包括两艘051C型驱逐舰、两艘054A型护卫舰和一艘补给舰。
国产航母进入倒计时?
辽宁舰入列短短两年,就完成了西方国家数年走过的历程。但与有着百年航母历史的航母大国相比,中国显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中国航母的序曲,辽宁舰奏响了中国航母时代的乐章。中国航母将走向何方?海外媒体一直在探求答案。一些境外媒体近期纷纷猜测中国国产航母动向,判断国产航母已进入倒计时,美国海军作战部长乔纳森·格林纳特也表示,中国自制的航空母舰会在不远的将来部署。
针对有加拿大媒体报道说,中国首艘自制航空母舰的总体设计图纸接近冻结阶段,台湾“中央社”解释称,所谓“图纸冻结”,指设计图纸完成,处于技术上不再进行重大修改的阶段。“图纸冻结”后将把设计图纸发往工厂,这就意味着建造航空母舰的时间表进入倒计时。加拿大新闻网猜测,中国的目标是打造一支蓝水海军。到2020年中国海军将拥有目前的辽宁舰、两艘在建国产航母及120多艘水面舰只和潜艇。华盛顿智库“国际评估和战略中心”资深研究员费舍尔则认为,到2030年中国将拥有4艘甚至5艘现役航母,之后还会继续建造。
在中国国产航母的设计上,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格林纳特猜测“新航母与辽宁舰类似,采用滑跃起飞,且吨位相似,在6.5万至7万吨之间。”新加坡《海峡时报》则称,中国海军将建造的新一级别航母“全长320米,设计排水量8.5万吨。辽宁舰全长300米,排水量6.7万吨。”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对新航母动力进行了分析,称中国未来的国产航母很可能采用核动力。
在舰载机的搭配上,《海峡时报》暗示,国产航母将能够搭载一支由50架歼-15B及其他战机组成的混合飞行联队。也有分析认为,中国国产航母甚至有可能具备隐形打击能力:将搭载25架左右的歼-20隐形战机。
(2014-10-04 09:07:05)
【延伸阅读】辽宁舰机电长楼富强:让航母“动”起来(图)辽宁舰机电长楼富强全力确保了航母“舰能动”目标的如期实现。 韩峰 摄
中新网北京9月28日电 题:辽宁舰机电长楼富强:让航母“动”起来
记者陶社兰
他的嗓门很大,战友们说,这就是机电兵的特点,舱室里噪音太大,说话都得“喊”,不然听不见;他的个子很高,1.82米的大块头,却要在狭小的舱里攀上爬下,战友们打趣说是“狗洞里钻出个机电长”。他憨厚地笑笑,挠着头皮:“我就是一个‘烧锅炉’的,讲我的故事?讲不出来。”
其实他的故事,可真不少。机电部门是海军舰艇的心脏,是“舰能动”的保证。作为机电长,楼富强的责任和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任职以来,他用满负荷运转的“最高航速”,全力确保了“舰能动”目标的如期实现。
“刚来时,对航母是一片空白,只在书本上见过,我很担心能不能做好。”楼富强说。那时候的他,是海军某驱逐舰支队的装备部副部长。他被从全海军选来,组建机电部门。
辽宁舰是一艘蒸汽动力舰,对楼富强来说,专业技术不在话下,他学的就是蒸汽动力技术指挥。海军工程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舰艇上服役,对这类装备十分熟悉。从27岁到37岁,“人生中最宝贵的10年”,他一直在某驱逐舰支队,成为海军范围内的机电行家。
“重事业,有思路,善学习,敢担当,能吃苦,守规矩”,这是辽宁舰政委梅文对楼富强的评价。
航母部队组建初期,楼富强独自负责航母机电专业,不到一年,头发白了不少,身体瘦了不少。机电部门作为全舰最大的部门,掌管着半数以上的舱室和装备,任何一点疏忽、一点闪失,都可能造成系统瘫痪,影响接舰进程。
航母首航期间,楼富强带领部门人员爬机舱、摸管路,常常在高温高噪的机舱中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几天时间里,体重就减了8斤。因为压力大,他做梦“把航母开到山上去了”。
辽宁舰有几十层甲板、几百个直梯斜梯、几千间舱室,长达数公里的通道。机电部门的战位在深舱以下,高噪音,高温度,高湿度。因为出汗多,军装整天都是潮湿的。为确保安全,楼富强坚持每天巡查,这样一来,各个舱室走一遍,上上下下,相当于爬几百层楼,要花3个多小时。
第一次试航,楼富强心里十分忐忑。“‘舰能动’吗?谁都没底。”顺利返航后,他“开心死了”。
中新网记者在辽宁舰采访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机电部门,大家都喊楼富强“楼老大”。官兵们说,技术上,他是大拿;年龄上,他是最大。更主要的是,他心里只有官兵和装备。每次出差、休假回来,他第一件事就是去舱室转转,看看设备的运转情况。他的心很细,也没忘给女兵们买点零食。“他就是我们的‘老大哥’。”
担当得起“老大哥”这个称呼,楼富强注定要比普通官兵付出和牺牲更多。妻子叶琴怀孕刚刚两个月,他参加培训。回来时,女儿刚好满100天。他很惊喜:怎么家里多了个“东西”?有一年,他的母亲因为火灾烧伤,医院下达病危通知。患有心脏病的父亲急火攻心,晕倒在地,也被送进病房。是叶琴一个人忙前跑后。好不容易等楼富强被提拔到支队机关,日子算是安定下来了,没想到又接到参加航母组建的命令。
得到消息的那个晚上,叶琴跟楼富强“闹”了一夜,把这些年的辛苦、委屈,都倾倒出来。而楼富强只是默不作声地听着,等妻子情绪平静了,他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再苦几年吧。”
“一个男人,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能来第一艘航母,是一种荣誉。”楼富强说。他很自豪,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我现在回到老家,都成了名人了。”(完)
(2014-09-28 10:12:17)
【延伸阅读】美媒:辽宁舰完成5个月船坞级维护 继续服役
参考消息网10月3日报道 外媒称,9月25日,中国的首艘航母(辽宁舰)完成了5个月的船坞级维护、整修和修复。
据美国战略之页网站10月1日报道,在此前的三年中,辽宁舰频繁出海进行训练和测试。经过这么多海上航行,有很多地方需要修理、改进和更换,因此辽宁舰这次在船坞待了较长时间。
报道称,辽宁舰于2014年1月1日完成了一系列试航,在37天的海上航行后和护卫编队一起返回基地。在此之前16个月,即2012年9月,辽宁舰入役。在入役前,辽宁舰在一年多的服役前试航中表现良好。当时,辽宁舰共出海10次。最长一次出海时间为两个星期。试航的目的主要是判断辽宁舰能否在海上可靠地运行。服役后,辽宁舰为2012年底的首次飞行操作又进行了数个月的试验和准备。
辽宁舰是俄罗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造的两艘“库兹涅佐夫”级航母之一。“库兹涅佐夫”航母最初的设计为9万吨级核动力航母,类似于美国航母(配有蒸汽弹射器)。然而,由于成本高昂以及现代(美国式)航母的复杂性,俄罗斯被迫调整计划,最终建成的是6.5万吨(满载排水量)航母,没有配备蒸汽弹射器,而是使用了一种滑跃式飞行甲板。
核动力被放弃了,但“库兹涅佐夫”航母的设计仍令人惊叹。其设计能力可以搭载多达36架苏-33战机和16架直升机。“库兹涅佐夫”航母携带2500吨航空燃料,可供飞机和直升机出动500-1000架次。舰员规模为2500人(如果满负荷搭载战斗机,需要3000人)。
2011年,中国证实辽宁舰将主要作为一艘教练航母,用来训练中国军官和海员操作。80多年来,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海军一直采用这种做法。2013年下半年,中国成立了首支航母部队。航母部队的成立至关重要,因为航母需要护卫编队。辽宁舰的护卫编队由两艘051C驱逐舰、两艘054A护卫舰以及一艘补给舰组成。
这些配置与美国长期以来的配置类似,美国的航母护卫编队目前包括3至4艘驱逐舰、1至2艘护卫舰、一艘核动力潜艇以及一艘补给舰。中国的核潜艇数量较少,而且性能不佳,这可能是中国没有将其列入航母护卫编队的原因。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重新刷漆的辽宁舰就像新的一样
(2014-10-03 09:11:31)
【延伸阅读】央视首曝辽宁舰内部管路 打多处马赛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14-10-22 13:26:22)
【延伸阅读】解析辽宁舰岗位:机电兵让“空壳”航母动起来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长张峥
航母舰长,不仅负责指挥全舰的作战和训练,而且要对海上航行安全及其他管理事务负有全责。
2012年9月25日上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已按计划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工作,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航母交付使用后,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已任命张峥为舰长,1969年出生于浙江长兴,军衔是大校,研究生学历;梅文为政治委员,1965年出生于湖北黄梅,军衔是大校,大学本科学历,他们都是从基层岗位成长起来的优秀军官,有丰富的舰艇工作经历,航母编制等级为正师级,编制员额上千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12年10月09日,辽宁大连,靠泊在大连造船厂码头泊位的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上舰岛雷达转动,并启动动力系统和检测甲板灯光。王锡增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海军辽宁舰首任机电长楼富强在工作中。
机电兵:让“空壳”航母动起来
机电部门守护舰艇的动力系统,堪称舰艇心脏的“守护神”。但大家却经常调侃,机电兵就是“烧锅炉”的。因为机电兵苦,工作环境高温、高湿、高噪音,很多人离开舰艇后就再不愿回去。
楼富强,海军辽宁舰首任机电长,掌管着半数以上的舱室和装备。
第一次登上正在建造中的航母,这艘当时还叫“瓦良格”的航母几乎是个“空架子”,很多装备都没有或者只完成一半,整个航母就是一个大工地。那些日子里,楼富强带着官兵一个舱室一个舱室的走,一个设备一个设备的检查,虚心向专家教授请教,向工程技术人员拜师。几天下来,他们的安全帽被磕出一个个坑,作训服被各种管道和装备蹭得油亮。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绘制了1000余份系统图纸,给后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楼富强带领官兵梳理出动力、电力和船舶保障系统3套规程,共百余万字,填补了航母机电装备管理使用空白;自主设计了动力系统模拟指挥控制面板,提出了动力监控系统优化、机电长指挥部位功能扩展等方案;带领官兵提出装备改进建议近两千余项,其中千余项被采纳。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飞行员:艺高人胆大
航空专家、歼-10首席试飞员徐勇凌在接受《世界新闻报》记者采访时说,飞行员只有通过上舰试验,才能真正掌握舰载机技术,但其难度堪比航天员进行太空行走,要有超凡的技术和气魄才能胜任。
为了让航母尽早具备战斗力,中国海军已经为舰载机部队培养了一批艺高胆大的优秀人才。中国海军航空兵早已装备苏-30战机,而驾驶该型战机的大都为经验老到的精英飞行员,他们改飞舰载机有很大优势。例如,海空航空兵“海空雄鹰团”团长张少兵就先后飞过8种机型,首批参加某新型战机改装任务时,还曾带领全团官兵完成了接近零高度的夜间海上超低空突袭飞行;“海空雄鹰团”特级飞行员张建先后飞过9种战机,在出国接受新型战机训练培训后,他与战友潜心钻研,完成了《新型战机试训大纲》,为新机种成建制形成战斗力奠定了基础。
2013年7月3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顺利完成预定科研试验和训练科目,返航停靠青岛某军港。在这次为期25天的航行中,中国首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和着舰指挥员通过了航母资格认证,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具备自主培养舰载战斗机飞行员能力的国家。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通信兵:航母作战指挥中枢操作手
一艘航空母舰可能与十多艘作战舰艇和辅助舰艇以及它所搭载的作战飞机、警戒飞机等一起联合组成战斗群体,而且在战斗中还有可能与陆军、空军等友军协同作战,成为多军种协同作战的司令部。航母的活动远离海岸,要与岸上指挥部、空中飞机及其它舰船联络,需要实时、保密、准确地传送重要的战略和战术信息。舰上通信设备种类繁多,覆盖区域大、信息流通量大。系统含有线、无线等多种通信方式和多种信息综合。不同通信系统之间要求互通、互连,因而航母上的通信系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
两年前,17岁的维吾尔族姑娘如克亚木·买提赛迪应征入伍,成为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上的一名通信兵。此前,来自新疆和田地区的她刚读高一,连一句普通话都不会说。
而今,这个爱笑的女孩不但能用流利的普通话与人交谈,而且读、写也没问题。“只要学好了汉语,别的我都能干。在辽宁舰的这两年,我长大了。”如克亚木对记者说,露出一脸纯真的笑。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辽宁舰舰载机起飞指挥官引导舰载机起飞场景
甲板引导员:做手势引导战机起飞
由于航母舰载飞机起降时声音巨大,所有的口令都是通过手势来表达。在一个起落架次中,记者就看到了30多种手势。辽宁舰副航空长李晓勇对各种手势的含义作了详细的解答。
双臂上举,食指上指,做圆周运动。“这是命令偏流板升起。”
一条手臂从头顶垂直方向扫向水平方向,再回到头顶。“这是着舰区甲板引导员给出的甲板畅通手势。”
向上伸出拇指。“这是示意飞行员检查完毕,一切正常。”
李晓勇说,战斗机在航母上起飞,离不开航母特装人员的紧密配合。仅完成起飞动作,就需要65个流程,任何一个流程都容不得差错。在着舰起飞过程中,飞行员无法感知外界因素。“因此,我们的手势要求及时、准确、规范。”李晓勇说,“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大家都刻苦练习,经常累得手都抬不起来。”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弹药女舰员登记撤收训练弹药。通讯员 王松岐 摄
弹药兵:保管航母的“杀伤力”
郭瑾瑜经选拔后来到共和国首个航母——辽宁舰。在选择专业时,她把目光瞄上了航空部门弹药管理员。
这是一个从来没有女性涉足的领域。如果不是郭瑾瑜坚决说“不”,领导早就让她转岗了。弹药舱在航母的底部,在领导看来,单单是每天在10多米高的垂直舷梯上爬上爬下,男兵都胆怯三分,何况一个女兵?
航母无声,见证着郭瑾瑜的艰辛付出——她下到10多米深的弹药底舱,手持弹药信息终端录信息、查资料、做登记,干得风风火火。
“现在,弹药就像我的亲人、朋友,我爱它如生命。” 看起来文静清秀的郭瑾瑜,如今日复一日地和弹药“亲密接触”,成为辽宁舰第一个穿“红马甲”的弹药女兵。她和战友们提出的近百项技术改进建议,均被科研院所和工业部门采纳。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炊事员:维持航母战斗力
夜查组去辽宁舰舰岛部位巡查,途中路过夜餐餐厅。虽然已是凌晨2时,这里依然聚集着10多名吃夜餐的官兵,他们大多是换班的执勤人员。
打卤面、蔬菜粥、蛋炒饭、饺子……夜餐很丰盛。四班炊事员李振向记者介绍,他们4人负责做夜餐,从晚上9时一直忙碌到次日凌晨5时,保障数百人用餐,工作量很大。
“只要把值夜班的战友保障好,我们累一点没关系。”李振用自信的表情告诉记者,虽然炊事班不能执掌核心装备,但却是航母战斗力整体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认识朱柯俊,是在辽宁舰上的民族舰员餐厅。当时,这位土家族大师傅身穿辽宁舰特制的炊事员工作服,正挥汗如雨地炒菜。朱柯俊是辽宁舰首批舰员,从2006年开始,他一直从事炊事工作,并在2011年获得中级厨师资格。辽宁舰官兵中有十几个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回族等,光是在民族舰员餐厅就餐的就有9个民族30余人。朱柯俊告诉记者,自打在民族舰员餐厅工作,就感到压力大、责任重。他说,舰领导经常告诫我们,让少数民族舰员吃饱吃好,不仅关系到辽宁舰能否顺利完成试验训练任务,也关系到民族团结。虽说自己有着近10年炊事工作经验,但专门制作清真食品,还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为此,朱柯俊下了很多功夫。没有现成的教材,他就上网查。与此同时,他也经常向少数民族舰员求教。来自新疆维、哈、塔等民族的女舰员,绝大多数从小会做饭,她们就成了朱柯俊的常任老师。很快,大盘鸡、手抓饭、拉条子等独具特色的家乡菜,就时常摆在了新疆女孩们的餐桌上。采访快结束时,午餐时间到。我们问漂亮的维族女舰员木尼沙,朱班长的厨艺如何。正在打菜的木尼沙操着一口维族普通话说:好,好得很!
(2014-10-14 11:37:00)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