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式教养法”教会父母管理自己情绪

新浪育儿
6月7日,由青豆书坊和北京阅读季携手举办的“父母平和,与孩子建立理想关系 ”公益讲座在首都图书馆举行。来自美国的家庭教育专家、 “父母和孩子并重”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平和式教养法”的创始人劳拉马卡姆博士,进行了一场精彩热烈而又针对性极强的演讲,引起中国父母的高度共鸣。

图为:“平和式教养法”创始人劳拉-马卡姆博士
劳拉拥有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著述颇丰,其作品《父母平和 孩子快乐》是深受父母喜爱的育儿类畅销书。她也是美国颇具影响力的育儿网站AhaParenting.com的创始人和总编,该网站为父母提供从孩子降生到十几岁的全方位育儿指导。
“为什么养孩子这么难?”讲座开始,富有经验的马卡姆博士即把这样一个问题抛给在座的父母。现场的父母们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看法,例如孩子不听话、顶嘴,父母对孩子成功的期盼太强,缺少耐心,找不到育儿与工作的平衡等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纽约的父母和北京的父母遇到的问题大同小异,”马卡姆博士说,“我们今天的焦点就是解决问题。”
劳拉博士认为,要解决父母与孩子的所有问题,首先是要解决父母自身的问题。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处于主动的地位,当冲突发生时,父母首先要学会梳理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先冷静下来,才可能与孩子建立亲情联结。她讲述了自己女儿要求买猫的故事:当她以家里有狗断然拒绝孩子的请求时,带来的却是孩子更加强烈的祈求和情绪对抗;当她自己深呼吸,冷静下来,带着同理心询问孩子为什么要求买猫时,孩子的情绪也因得到了安抚而平静下来,母女的交流开始变得顺畅起来。如果一味把自己的意思强加给孩子,孩子可能屈服,但亲子关系却会日渐疏远。接纳孩子的情绪实质上是让孩子因得到理解而变得友好,由此孩子才能够管控自己的情绪,提高情商,变得平和起来。
什么样的父母才是平和的父母?劳拉认为,平和的父母首先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其次会和孩子保持亲情联结,即便在管教时也不冷落他们,并且会选择引导而非控制孩子,帮助孩子疏导情绪。
劳拉也指出,要求父母不论什么时候都做到平和几乎是不可能的,父母们只有通过不断练习,随时觉知自己的情绪,才可能做到在情绪出现后,尽快平和下来,应对所有事情。
“惩罚和吼叫没有用。”马卡姆博士让大家记住一句话:“你是成年人,你的孩子会效法你。”我们生气时其实是把孩子当成了假想敌,你想控制孩子,他一定会反抗。你关孩子的禁闭,他不会闭门思过,只会加深怨恨。当我们跟孩子大声嚷嚷时,不仅问题无法解决,而且还会让孩子养成向我们吼叫的习惯,这不仅破坏了亲子关系,让孩子不愿合作,而且也让孩子不尊重我们,亲子教育难以为继。父母要让孩子学会的是自律,而自律只有在平和的氛围中才能习得。
此外,对于很多家长表示的头疼孩子爱哭的问题,劳拉博士说:哭泣是一件好事。如果我们背着情绪的包袱,不良的情绪就会像泡泡一样不断冒出来,所以我们要给孩子倒出不良情绪的机会,哭泣就是这样的机会。哭泣有助于孩子情绪恢复,可减少焦虑感,增加孩子应对问题的韧性。因此,父母绝不要因为孩子哭泣而惩罚他/她,要鼓励孩子哭出来!
同时马卡姆博士还给出了许多工具,如“孩子背着情绪包袱的征兆”、“如何帮助孩子发泄情绪”、“父母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等,让在座的父母都受益匪浅,对“平和式教养法”和劳拉大有相遇恨晚之感。

图为:听得津津有味的现场家长
讲座实录
主持人:我们今天非常荣幸请来了我在美国也非常有影响的“平和式教养”的创始人劳拉·马卡姆博士,她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博士。我们有非常多的国外作者,但邀请她也花了大概一年半的时间,因为她的档期比较满。劳拉非常喜欢解答问题,有点像Q&A的专家。劳拉还是AhaParent.com这个网站的总编。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上她的网站去浏览。现在,大家欢迎劳拉博士!
劳拉:首先非常感谢各位,非常高兴今天能够来到这里,也非常高兴有这么多的父母参加我的演讲。育儿这个话题其实非常重要,在全世界都非常重要,因为每个父母都是非常爱自己的孩子。提起养育孩子,很多父母都会说,养孩子是一件挺难的事,我想问的是,为什么这么难?这个问题纽约的家长在问,加州的家长也在问,所以我就想问问北京的爸爸妈妈们,为什么养孩子是一件挺难的事呢?
(家长:孩子不听话)孩子不听话,好像全世界孩子都不听话。这确实是一个原因。
(家长:小孩子成长不是按父母的期望来)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孩子们怎么会有自己的方式和自己成长的日程呢,为什么跟你想象的不一样呢?还有别的吗?
(家长:有这么多课外班,父母不知道怎样平衡、学习和娱乐)确实是,这个问题无论是北京的孩子还是纽约的孩子都会遇到。但这种模式、这种生活方式完全不符合他们成长阶段性的特点。我们不能让孩子整天都在学习,让孩子整天都这么忙碌。对孩子、对父母来说都非常困难。孩子真正的成长,需要探索,在玩儿中探索。
(家长:怎么培养一个有好性格的孩子,孩子身上可能有很多问题)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如何让孩子的性格更有韧性,是我们养育孩子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家长: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孩子成功)确实有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成功,他们认为应该早点起步,应该使劲儿工作。其实这是不对的,待会儿我们会详细来解答。
为什么养孩子这么困难,这个话题本身就可以谈一整天。但我今天主要是来跟大家谈谈看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今天重点的话题就是解决问题,发现解决办法。我们现在就开始吧。
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孩子能够更加坚持,更有耐力,更有韧性,能够更成功的话,做到这些,很重要一个方面就是他们要有更高的情商。而孩子的情商是和父母直接发生关联的,父母的内心需要非常平和,才能带给孩子一个高情商。
让任何一个家长做到无时无处都平和,不太可能。但你有一个办法,可以让自己觉知到这种不平衡,当你觉知的时候,你就能恢复平和,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么让自己觉知平和,觉知自己的情绪,同时让自己恢复平和,我提出四个方面:
第一,要梳理自己的情绪。第二,即便你在给孩子定规矩的时候,你要跟孩子保持一种情感上的连接。第三,不要试图去控制、管控孩子,要引导孩子。第四,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要帮助他梳理。
我的女儿艾丽斯九岁的时候,是个非常任性的孩子。有一天我让她去很近的一个市场买点东西,可半天她都没回来。当时我在做饭,就有点着急,怎么还没回来?突然她冲进门来,把外衣甩到地板上,很激动的说:“妈妈,能不能给我买一只小猫咪啊?”我说:“这哪行,你知道你妈妈对猫狗过敏的。我们现在已经有狗狗了,不要再来一只猫了。”可是艾丽斯使劲祈求:“妈妈,给我买,求你了,给我买只猫吧。”我说“不行”,我一边说一边忙着做饭。她还在旁边不住请求。我走过房间的时候,她放在地上的衣服绊了我一跤。这时,我开始发怒,我大叫:“艾丽斯,把你的夹克给捡起来,别跟我说什么猫和狗的事了,给我把那个蒜拿过来!”她说:“你去拿你自己的臭蒜吧,我不是你的奴隶、奴仆!”
这时,我知道我是彻底错了。这时候,我赶紧开始做三部曲,停下来,把这个事情先放一边,开始呼吸。这三部曲就是,先停下做饭这件事,再放下做饭这个事,第三步就是深呼吸。这样我开始恢复平静。我走到孩子身边说:“艾丽斯。”她一脸不屑,很烦我的样子。我赶快再深吸一口气!我说:“我的小宝贝啊,瞧,我们家不是用这种方式说话的呀!”她特委屈地说:“是你先这么开始向我冲着我嚷嚷的。”我再深吸一口气!然后我说:“嗯,对对,其实真是你对的,我非常非常对不起你,你确实不应该被妈妈这么嚷嚷的。但是我知道,你没有听我刚才在说什么。”我的孩子说:“可是你也没在聆听我啊!”我再深吸一口气!我说:“你知道怎么回事吗?你当时好像有点不安,你进来的时候有点心神不宁的样子,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你不安啊?”她说:“当然是我说的小猫咪让我不安,如果没有人收养它,那个小猫咪就会死掉。我知道小猫咪没有人抚养就会死,回家想告诉你,可是你根本都不听。”然后,她就哭了,在我的胳膊上哭了五分钟。然后我说:“哎哟,我真的很对不住,对不住,很抱歉,没事,哭吧,愿意哭多久,没关系,哭吧。”哭了一会她就不再哭了,边擤鼻涕边说:“妈妈,我也很不对,我刚才不应该这么没礼貌。我知道爸爸和妈妈都是想让我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其实所做就是想救回那只小猫咪,非常感谢你能够理解我的想法。”然后,她突然看着我说:“哎呀,对了,你让我去买蒜的,我给忘了。”然后她又冲出房子买东西去了。
换一种方式处理这件事。假如我这样说:“别用这种方式跟我说话,到你房间去好好想想,别像个野孩子,做个文明的孩子。”会是个什么结果?孩子可能会走进房间,锁上门,过一会儿平静下来,然后走出房间来,也可能给你道歉。但是,这之后,我们母子间的关系是会更亲密了呢,还是更疏远了呢?
确实,这个过程这么顺畅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你要梳理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平静下来。自己平静了以后,你才能够帮助孩子,跟孩子建立一种亲情连接。有了这个连接之后,再帮助孩子梳理他的情绪。这样你跟孩子的关系才能够更进一步。你要做什么,孩子才更可能配合你。当然,有些父母担心如果我们都接纳孩子的情绪,会不会让他变得很情绪化?实际上,你接纳孩子的情绪,他会变得更加友好;他如果接纳了自己的情绪,就能够把自己的情绪给控制、管控好。能够管控好自己情绪的孩子,就能够管控好他们的行为。
可以告诉大家的是,我的艾丽丝确实是一个情商非常高的孩子,待人周到,遇事周详,很负责任,情感方面非常平和。她跟我还有我先生之间的对话是非常密切、频繁。
今天我把这四个方面逐一介绍给大家。
首先就是梳理、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有情绪的时候要学会让它平静下来。为什么不能对孩子嚷嚷呢?吼叫是不是好的教育方法?你怎么嚷嚷孩子,孩子会反过来学习你,而且孩子因为父母的嚷嚷失去对你的尊敬。你不能够去控制另外一个人,我们嚷嚷的过程中就失去了对孩子的影响力。怎么让孩子能够平静下来,能够让自己变得平和呢?这确实需要练习,需要反复不断地练习。首先你要知道自己的情绪起来了,再让自己的情绪恢复平静,这需要很多的练习。
需要练习的,首先就是我说的这三个步骤,停止当下所做的事情,放在一边,呼吸。这样时间一长,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就会形成大脑一个新的回路,慢慢的你就会做得越来越熟练,越来越自然。当然,孩子就是孩子,我们是成人。如果我今天讲的内容你们全忘了,没关系,我下面讲的这句话你一定要记住了:你是一个成年人,你是孩子的榜样,你说什么孩子不一定听,但你的说话方式他一定会效仿。就是说,当你在气头上的时候,要避免行动、行事。当你生气的时候,其实也没办法做出正确的事情。生气,其实是你身体的一个反应。这个反应是什么呢?就是你把孩子当成假想敌人在对待。你对这个敌人采取的战术,要么是跟他战斗,要么从他这儿逃走,要么就是面对敌人僵持在那儿。
所以,我现在得出第二个结论,就是即便你定规矩的时候,仍然要和孩子保持情感的连接。就是说,你在平静下来的时候,更有说服力。当然,孩子要有规矩,这很重要,但在定规矩的时候,你永远要记住,你要跟孩子保持这种情感上的连接。
还有一点,如果有一个人老想很强势地控制你,你是一种什么感受呢?孩子和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他一直都会爱父母。而且他也非常愿意取悦父母,就是说,如果你能够跟孩子保持这种情感连接的畅通,孩子会本能地跟随你。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和孩子保持连接。比如说同理心,你看到孩子的情绪,你可以告诉他:“哦,我看你有点心太安,你现在好像很想上床睡觉,妈妈挺理解你的。”还可以跟孩子共度特殊时光,这个特殊时光指的就是没有什么功课,不要给孩子什么教导。这时候孩子跟你在一起就能够让充分感受到你的爱,感受到你对他的赏识,孩子非常需要这一点。还有就是和孩子打闹嬉戏。让孩子尽情玩乐,尽情欢笑,因为人一笑,荷尔蒙会发生变化,压力荷尔蒙会下降,情感轻松的荷尔蒙会上升。所以当你们一起欢乐、闹腾的时候,亲子的荷尔蒙就可以让你们变得关系紧密。当你们关系紧密的时候,你要得到孩子的配合就更容易了。
第四点就是说,孩子跟你共处,你就能够帮他们梳理情绪。孩子们可能会不高兴,或者碰到自己比较难处理的问题,这时候你可以走到孩子身边,跟他说:“来来来,我们坐在一块儿,你想哭就哭出来吧,没关系的。”孩子可能说:“不不不!”你可以跟他讲:“没关系的,哭一哭没有问题。”第三点就是说怎么样引导这个孩子。你不要老是一味不许这个不许那个,那就有点控制狂的方式。相反你应该尽可能成为孩子的指引。如果你用这种方式带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会比较有责任心,如果你老是用指责的方式带孩子,孩子就会没了责任心。
有没有父母有这种困惑,觉得对孩子严格要求,这个度在哪里?如果有,下面这个研究结果对你比较有意义。
这里有两个轴,横轴、纵轴,横轴是期待值,纵轴是父母的支持。这是六十年代美国一组研究人员得出来的结论,用来观察不同带养方式孩子的成长。这里的四个象限就有了四种教养方式,一个是专制严厉型的父母,一个是纵容型的父母,一个是慈爱引导型,一个是完全不管。严厉型的父母,对孩子有很高的期待值,但给孩子的支持很不够。他们可能会跟孩子说,按我的方式去做,你得用功一点,你得做得更好一点,现在做得不够好,诸如此类。其实严厉型的父母是发自内心爱孩子的,他们也希望看到孩子的最好,希望孩子成功。严厉型的父母其实对自己也挺严苛,他们对自己其实并没有爱自己,他们做不到很快乐,内心有很多怨气。这类父母经常这样说,我特别希望能够改善一下跟我父母的关系,希望能更亲近一些,;哎呀,我特别希望跟我的配偶能够关系更好一点。
纵容型的父母是怎么回事?这些父母通常对孩子的期待值比较低,他们对孩子比较宠爱。也给孩子一些支持,但有些支持、鼓励并不是真正对孩子好,比如祖父母辈常会说,这个事我来帮你做吧,这样你就不会弄得一团糟了。这样的孩子,往往不太能够经受得起挫折。在他们父母的心目中,孩子不高兴是一件坏事,孩子如果一不高兴他们就会觉得不好,不能哭。其实孩子不高兴是可以的,完全是很自然的事情。
假设一个孩子拿着一个玩具,突然生气了,把这个玩具给扔了。这种情形下,一个严厉的父母可能会说,怎么能这样呢,不能破坏玩具!然后就惩罚孩子。被批评、被惩罚的孩子感觉当然很不舒服。当你感觉不对、不舒服的时候,怎么能够指望他有好的行为呢?而纵容型的父母会说,别哭别哭,我再给你买一个。这样,孩子可能永远都不知道怎样学会控制好自己,他们也根本不知道这个哭是可以的。父母总是介入得太快,孩子一有情绪就要给他阻止掉,那样就会让孩子感觉到一旦情绪上来我就没法活下去,情绪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如果让孩子产生这种感觉,他长大以后,就特别容易泄气,稍微有一点挫折就很不安,就会觉得天要塌下来。这些道理得给爷爷奶奶、祖父祖母讲一讲。
第三类是完全不管不顾的家长。这类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值不高,对孩子也没有什么支持。这类孩子长大了可能很多都不是很成功或者很幸福,在美国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样的孩子他们会用毒品,他们各方面都不太顺。我相信在座没有这样的孩子,因为如果你们不管不顾就不会来听这个讲座了,所以这一块内容我略去不谈。
而第四类家长,他们会给孩子设一个规矩,告诉他我现在不能给你买新的玩具。但是同时也使用同理心理解孩子的感受。中国的孔子说过一句话,你在带孩子的时候,要“温而厉,恭而安”。很多人都以为要让孩子有好的表现,就应该非常严厉、严苛。其实研究结果并不是这样,如果你跟孩子保持一种很亲密的关系,跟孩子又温和,又有原则,叫温而厉,孩子学得更快。这一类孩子,他们慢慢地就学会了自律。你们会觉得,这个孩子为什么更有自律呢?其实,很多研究表明了这一点。我们的大脑有不同的区域,当你自律的区域能够超越情感的区域,以及他本能的区域,能够在这两个区域之上来发挥主导作用的话,你的大脑神经的路径就会有一个特殊的布线,使得孩子更容易做到自律。这个所谓的自律的养成,一定要是孩子自我选择的结果。孩子晚上不太想上床睡觉,你对他说,我们该上床睡觉了。孩子自己经过衡量,说我现在愿意听爸爸妈妈的话上床睡觉,这时候他显示的就是自律的过程。但是父母如果非常严厉,命令他现在就上床,孩子根本没有一个自我选择的过程,这种所谓的自律,其实是外来的压迫,而不是真正的自律。
很多人以为给孩子来一点惩罚,就会让他更乖一点,更加自觉一点。其实这是不真实的!很多研究表明,如果你老是给孩子威胁和惩罚的话,孩子的内心是一种愤怒、抵抗的情绪,他不会有真正的责任心产生,他的行为不可能会很好,他只会更加采用一种躲躲闪闪的方式避开惩罚。
(家长:孩子有时候不愿意做事,妈妈会非常坚持让他做。当然孩子情绪上肯定不愿意。您认为是可以的吗?)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有一种惩罚叫关禁闭,当然比体罚要好一点,但仍然是惩罚。这种惩罚会让孩子自我感觉很不好,对他们情绪的调理也没有好处,他们不可能会因此而有更好的行为表现。我这么说可能没有给你带来好消息,好像是一则坏消息。当你需要孩子配合的时候他不配合,那怎么办呢?还是我们今天要谈的主题,首先第一步,你要调理自己的情绪,调理好自己的情绪,你才能够帮助孩子恢复平衡,或者恢复平静。你平静下来,其实就是跟孩子重新建立起一种连接,重新建立起一种亲子的关系。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他其实是有一种情绪在里面,当你跟孩子重新建立起这种连接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帮他处理情绪。
我举一个例子,我的读者叫克里斯汀,他给我写信。他说最让我失去控制的时候就是我的孩子总是非常任性地拒绝配合的时候,我就按照你书中的指引来做一个实验。他是这么写的:因为受到你教导的指引,我做了一个实验,当我的孩子变得非常抵挡、不配合的时候,我就深呼吸,这样呢,让我自己尽量不生气,不动怒。我走过去给孩子一个拥抱,告诉他我是多么爱他。我开始用非常温和的语气和语调把我原先请求他做的事情重复一遍。我的想法,我这么做基本上有这么几个意图:第一,就是要时时警醒我自己别生气。第二,我要让我的孩子知道,我们之间这种亲近的关系。第三,我也想让孩子了解到,他其实是想来化解这件事,而不是想把这件事情搞糟。我这么做,对我个人的血压来说,它的好处令我感到惊讶,而且对我孩子的行为来说,也有非常大的影响,让我都不敢相信。他刚开始时非常抵触,后来呢,他抱了抱我,而且是非常想让我高兴的那个样子,我们就把这事给化解了。
我知道,在你们的家里,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可能不仅仅一个拥抱就能化解问题,可能还需要做一些别的事情。真正要化解问题不能只光做一个拥抱。克里斯汀首先是自己平静下来,然后跟孩子建立连接。第三,他要重复坚持自己的要求,这个要求是以温和的口气坚持的,你要做什么。第四,他会和孩子有互动,让孩子变得愿意配合。这是一个过程。你设想一下,把孩子关禁闭,你觉得孩子会不会乖乖坐在那儿,想下一次我可能会变成更乖的孩子,下一次我肯定不会干坏事了。他不会这么想,关禁闭的时候他可能满脑子都在生气,认为根本都不是他的错。当然,关禁闭要比打屁股好,体罚要好。体罚孩子,真的会改变孩子的智商和大脑的回路的。
你让孩子承担后果,让他知道后果,这很好。但是你要知道,他是怎么样从后果当中来学习和成长的。玩具坏了,你扔它,它的后果是什么?它就坏了呗。一个孩子打另一个孩子,就要把这个打人的孩子带离现场。这就是一个规矩,要让他知道,你打别人的时候你不能玩了,这就是它的后果。但是让他知道这个后果就可以了,不要去惩罚他。因为如果惩罚的话,他就不会像你想象得学得那么快。孩子做坏事的时候,你别去惩罚他,相反,你应该去教他,引导他怎么去做修补,比如什么东西弄坏了,你要教他怎么修好。他跟别的孩子玩不到一起,你要教他怎么样从失败当中、错误当中去修补。学会修补,他才能够真正学到东西。但在孩子乐于去学习修补之前,我们先要去处理孩子的情绪。怎么来处理孩子的情绪呢?就是我下面要讲的内容。
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在不需要惩罚的情况下给孩子立规矩,让他们遵守规矩。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些内容我今天就不细讲,这些内容在我的平和教养法里都有,我下周的工作坊也会就这些内容做详细介绍。
我们再回到刚才克里斯汀那个例子,就是你该做的都做了,梳理自己的情绪,你平和下来,开始引领孩子,这些都做完了以后,孩子还是不配合,怎么办?我可以帮助孩子应对他们内心的情绪,所有的干坏事或者淘气都是因为某种未满足的情感的发泄。就像我刚才说得我孩子的例子,当她感到非常不安的时候,她就哭了。在那个过程当中,当我们重新建立起亲情连接,她就向我道歉,她很愿意配合做我们该做的事情。
其实即便是大人,有时候也需要大哭一场才能够缓释自己的情绪,感觉好一点,孩子也一样。这么说让孩子哭并不意味着我们纵容孩子,当然我们对孩子的行为是要设限,是要有规矩的。但是孩子有情绪,这是可以的。情绪这个东西其实有它很秘密的部分,我不知道你们对情绪运作的机制是不是了解。当你能够觉知到自己的情绪的时候,其实这个情绪就已经部分地化解了。即便需要体验极致的某种情绪,比如丧亲之痛的时候,这种伤心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感觉到生命的珍贵,值得你好好活下去。你能够觉知到悲伤的情绪,你就可以慢慢化解它,这种情绪可能没法永远消失,但是你还是能够慢慢把它化解掉。当你把这个情绪部分化解的时候,情绪对你的掌控就少了一些。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带了一些情绪的包袱,这个包袱是在我们的身体里头,你能够感受到这种包袱在那儿,它就像冒泡泡一样,如果没有得到缓释的话,它不停会冒出来。孩子跟我们在情绪上的体验是一样的。
举个例子,某个人失去了亲人,他特别想哭,但是他不能让自己哭,因此他就把这种情绪给压了回去,放到了那个情感的包袱里头。你想哭又不能哭,这时你会感觉到一种恐惧,这种恐惧带来三种反应,也是所有哺乳动物面临恐惧时的反应:第一,冻僵在那儿,一动不动,第二,逃离,第三就是跟他斗。
通常,一个人处在麻木、僵硬的状态时,他会怎么做呢?他可能会变成食物狂,开始吃食物或者酗酒。但当食物不在的时候,酒被拿走的时候,这种感觉又会像潮水一样涌回来。
孩子也一样。他在学校里头被别的孩子欺负了,回到家里他可能说不出道理,但是他可能会让父母给他一个特别的吃的东西,或者特别的礼遇、特别的东西。其实孩子也是在按照他的方式调理情绪,他想从被冻僵的状态里出来。
第二种反应就是逃离,有怎样的表现呢?当他感受到一种不安的情绪时,他想逃离,表现形式可能是拼命的工作,或者拼命玩游戏、拼命的购物,这都是要逃离情绪的表现。如果是孩子,可能会表现为沉溺于打游戏等。
第三种反应就是跟他对抗。对抗的表现形式就是愤怒这种情绪的爆发,愤怒是你身体对对抗的一种表现。你可能想打人,想使用暴力。当我女儿生气的时候,我第一步是让我自己先平静下来,这时我的孩子就能感觉到一种氛围,这是一个安全的地方,她可以尽情的哭。在安全的氛围中,她的情绪就有了发泄的出口。孩子生气的时候,大人通常的反应就是以气治气。这是不好的。你可以停下手边的事,深呼吸,这样就会让孩子感觉到我所处的环境是安全的,我可以哭。孩子哭够了就会来告诉你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以,孩子哭并不是一件坏事,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哭而去惩罚他。其实孩子的哭就是一个治愈的过程,哭完他情绪好了以后,就能够表现得更好。你怎么知道孩子这时候比较情绪化呢?你可以通过一些症状来判断。比如最近老干坏事,或者老是在那儿哼哼叽叽的,或者和大人非常对抗,老是跟你较劲。这些都是他心里有一种未满足情绪的表现。
所以,如果你要想解决孩子的不良情绪,应尽可能创造让孩子欢笑的场景,这样能够让孩子跟你更加亲近。当你创造出轻松、欢乐的场景,孩子会感觉到比较安全,感觉比较安全以后,他才敢大胆放心地哭出来。你需要做的事情可能就是把孩子抱一抱,然后让他安静下来,这是非常非常好的一件事情,我把他叫做邀请他找到自己情绪的出口,让他有这么一个情绪发泄的通道。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挺好的情绪梳理。
一个读者给我写了一封信,大致内容是,在我和孩子发生冲突后,我跟孩子进行了一场对话。我跟孩子说,今天我们过得挺不顺的,我知道你可能需要妈妈抱一抱。这时候,孩子跟我的身体靠得非常近。我能感觉到我们之间的隔阂慢慢融化,这时候我跟我的孩子说,妈妈刚才真的没做好,我不应该冲你嚷嚷。今天晚上你肯定过得不开心,但是明天一定会好起来的。我特别爱你。孩子说妈妈我也爱你。我说,我们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他也这样认为。他跟我道了晚安。总结起来,就是我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了一种信任感,我们之间有一种爱的传输,而且我让我的孩子知道我爱他。
主持人:谢谢大家,我们可以提几个问题。大家提问的时候一定要讲清你有几个孩子,男孩女孩,多大岁数,问题越具体越好,不要笼统。
提问:我有一个九岁男孩,读小学四年级。他经常会在咬手指,从这个细节看,您觉得他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劳拉:可能你的孩子在精神比较焦虑,这个焦虑他没法控制,没法自行解决。或许你可以做一些事情来帮助他,减缓一下他感觉到的压力。这个压力可能会来自各个方面,比如他对自己有一个完美的要求,家长或者学校要求他变得更加完美等。你首先要帮助他缓解压力,然后才能够解决咬手指的问题。
其实所有的孩子都非常想取悦父母,所以他们也非常想让自己变得完美,可是你知道完美是不存在的,他们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就会很焦虑,因为做不到。你要让孩子们知道,他现在这样就足够好了。
提问:我家是6岁男孩。我们和他一起制定计划,比如让他练琴,晚上几点睡觉。但实施的时候他总是很拖延。如果不惩罚他,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
劳拉:对孩子的期待要正确,不能有太高的期待值。孩子是需要玩儿的,他在学校学习了一天,回家希望有一个放松的时间。在弹琴之前,你要不要先跟孩子玩一会儿,让他放松一下再弹琴?
孩子跟妈妈是玩不够的,在玩乐中你们建立了感情。你可以跟孩子说,我也知道你不太想弹琴,这很正常。你想玩更长时间,那我们就只弹30分钟的钢琴。你可以跟他一同行动。也可以跟他说,让妈妈看你都学会了什么。所有的孩子都不想遵守规矩,但这时候最重要的是父母亲不能生气,要保持平和的情绪。你可以跟孩子说,你看,你赶快把这件事做完,晚上我们就有时间听故事了。
还有,孩子如果知道弹琴是每天晚上必须做的事情,你态度温和但很坚持,他就会知道这个抵触、反叛是没用的,也能慢慢开始配合。如果你没有失去耐心,有时候这很难,但你必须有耐心,因此孩子会慢慢觉得这些事情必须要做。因为你的耐心,孩子和你建立了一种感情连接,他也会慢慢会配合你。因为孩子还是很喜欢跟父母保持亲近的关系,你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行为。
提问:我孩子三岁半,是个男孩。跟小朋友玩的时候,别的小朋友比较调皮,可能会打他或者孤立他。我知道他很伤心,但我知道不是他的错。他妈妈会教导他宽容。我呢,很想对他说,他打你,你也可以打回去。但我知道这样不对,所以现在只能选择回避。我不能失控,否则对对方孩子、家长都不好。您觉得我的想法对吗?
劳拉:每个孩子都需要学习,首先,他应该主张自己的需求和自己的权利。但是,在不攻击别人的情况下主张自己的权利或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是需要学习的。学习这一点在中国还是挺难的,因为都是独生子,在美国家庭,兄弟姐妹有很多机会练习如何主张权利。告诉孩子要宽容相当危险,因为孩子以后可能会被校园恶霸欺负。而且他在需要主张自己权利的时候,可能会退缩。但让孩子打回去,这个也很危险,以牙还牙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这时候,你可以引导孩子。三岁的孩子,让他把到底是怎么回事说出来,表述出来。你可以跟他说:“另外一个孩子把你的玩具拿走了,你现在特别伤心。你可以跟那个孩子说:‘不许拿我的玩具,我正在用着呢,停住,别拿我的玩具。’”刚满三岁的孩子还没有太好的表达能力,但是你可以试一下,孩子能听得懂。如果你在现场的话,可以帮助孩子做这一番表达,你可以对那个孩子说:“某某正在用这个东西。”你这么表达的时候,你的孩子是能够听到的。当然,如果孩子在学校碰到这个问题,你又不在身边,只能在放学之后再说。比如,你在家里跟他对话的时候,可以让他把当时的场景说出来,你们可以做角色扮演的游戏,创造这么一个条件,教他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说什么样的话说给他一点启发,让他以后碰到这种情况可以按照你教他的方式去处理,去说,去表达。
除了放学在家练习,还可以有意创造一个环境给孩子练习。比如跟别的孩子一起玩,你在场,也可以教给孩子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孩子有机会知道这个事应该怎么做。这样多次练习以后,孩子以后有自己正义、正当的主张就会自己去争取。我们要经常教育孩子,不要动手,要动嘴巴,要用说话。可是你要教会孩子怎么动嘴巴,怎么说。你可以跟他讲“停!”让他说这个词“停!”或者你可以跟另外的孩子说:“你看,某某正在用这个东西,你不要抢他的。我跟你说你听见了吗?”诸如此类的话,你的孩子会模仿,慢慢他就知道怎么表达了。
提问:我儿子七岁,刚上小学一年级,我觉得他有一些从众心理。举个例子,比如他学校组织了一个义卖活动,学校组织拿自己的东西去卖,他回家做了一些准备,然后写了一些卡片,其实我觉得他做得很好。到了去卖的时候,他发现别人都没有写这个推销卡片,只写了一个价签,他就把自己写的推销卡片收了起来。我问他在学校卖得怎么样,他说没有人做推销卡片,所以我把我的收起来了。他们老师说他挺自傲的,但是我觉得他也有一些自信。我不知道是不是跟他从一个很小的幼儿园迁到现在这个很大的学校相关,但是我觉得他上小学之后比较愿意从众,爱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不敢太表达自己。
劳拉:人的性格各种各样,有的人是非常强势,有一些则可能比较内在。你的孩子如果是特别有主见的孩子,强势的孩子,你可能会很高兴,但是怎么管理这种有主见的孩子很是困难,因为他们有时候根本不在乎别人。另外一类孩子,他们可能会去顾及别人的评价,不是很有主见。这时候,要有意培养他表达自己的诉求、他的声音、意见的能力。这里有两个方法可以做:
第一,强化孩子和你的亲情关系,因为这个关系很强,孩子会主动听取你的意见,就不会在乎大众的意见。
第二,帮助提升他的信心。你要更多倾听他,让他把他的心里话掏出来。他说出来之后,你要发自内心赏识他,你赏识他,他的自信心就会慢慢建立。你要听他解释,让他有非常放松的心情来解释他的想法,他的意见。听完他的表现你可以说:“我真的从你那儿学到很多的东西,很不错。”因此孩子的自信心就会提升。
第三,鼓励孩子的不同。孩子比较擅长的地方发挥出来,他的自信心也会提升。我们鼓励孩子的时候,有时候可能是说“我爱你”,“你真棒”,这样的鼓励其实很苍白。你要在他具体的作法、行为中鼓励他、赞赏他,关注他做事的过程。例如孩子对恐龙很感兴趣,你可以帮助他,让他积累这方面的知识,让他能够独立完成探索。这样他就更有自信心。你可以跟他说:“你看,你非常努力,现在已经成了恐龙专家了。”你要鼓励他做他自己感兴趣的,而不是父母感兴趣的东西,父母可能会强调弹钢琴、学功课,但这可能不是孩子感兴趣的。你要找到他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帮他建立信心。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