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杨冉“红色毛泽东主题艺术展”在北京798艺术区展出

国际在线

关注

画家杨冉在画作前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刘思恩):7月12日,杨冉“红色毛泽东主题艺术展”在北京798新太阳美术馆开展。展出了杨冉近年来创作的毛泽东主题艺术作品30余件。

原毛泽东的警卫曾文,原8341部队政委、世界孝道基金会副主席黄国端,原朱德秘书袁存健,原人民大会堂管理局李志芬等杨冉的老领导和同事,策展人杨树峰,以及来自艺术界、评论界的嘉宾出席开幕式。

艺术家杨冉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市,北京油画学会会员。1973年进入中共中央办公厅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工作。

杨冉1998年参加中国艺术博览会,获优秀作品奖;2002年在北京国际艺苑举办油画联展;2010年在天津市政府机关举办《我心中的伟人——杨冉作品展》;2013年赴巴拿马举办油画联展;2014年至2015年间多次受邀参展上上美术馆、中和美术馆等场馆举办的展览。作品多次被国内外藏家收藏。

杨冉没进入美术学院接受专门训练,但她是一个天生的艺术家,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与艺术合为一个整体。

杨冉的家乡贵州有48个民族共居,她自身有苗族血统,童年生活便围绕着唱歌、跳舞、苗绣这样贴近生命的原生态的民族艺术。她外婆爱种花、画花,更是绣花的好手。至今,杨冉收藏有大量苗绣。她父亲是木雕工匠,伯父是当地最有名的石雕工匠,遵义大型纪念碑“红军山”便由她伯父担当雕刻。她从小便爱描描画画。然后她走进了红色的青春岁月。

出生在红色遵义的杨冉,刚入中学,便被选拔进京,在人民大会堂工作。在那个时代,这是一份具有特殊意义的工作,多少重大的历史瞬间,都在这里发生。她最难忘的是1976年毛主席逝世,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到天安门广场来追悼毛主席,人们列队行进,放声痛哭,真的有天塌的感觉。多少天过后,耳边依旧是哭声……。

因为在人民大会堂工作,杨冉见到了班禅大师。在离开人民大会堂后,她渐渐被佛教吸引,拜那仓活佛为师,皈依佛门。她多次去藏区寺院礼佛、观摩。浩瀚如海的藏地佛教艺术,成为她的精神底色。

杨冉天性自由,向往无拘无束的艺术家生活,并将之实现。

杨冉画风景,也画人像,但直到画红色主题,才走进了自己的艺术门。用画笔,她重返人生的原点――毛主席像、天安门、佛像……纷纷来到她的面前。在神奇浪漫的基底上,她将自己所历所感所想,融构成有机综合体,于是,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杨冉单纯、感性,充满活力与浪漫的激情,她将表现性油画与丝网印刷相合,使她的作品具有浓烈多彩、奔放开阔的感人力量,同时具有一种硬朗简明的当代气息。

杨冉是一个恋家的女性。有评论认为,杨冉的这批作品,实际上就是对“家”的记忆的叠加。这种叠加即直接又隐晦,杨冉将时间与记忆压缩在画面的二维空间内,把天安门、毛主席的形象与自己的感悟叠加,形成了她独特的艺术表达。

杨冉16岁时便到人民大会堂工作。在她的记忆中,天安门没有太多的政治意味,而有一种家常的情怀。杨冉回忆说,她当年所住的宿舍窗户正好可以看见天安门,那个场景深深地刻印在她的记忆里。她与同她一样来自祖国各地的青年人来到人民大会堂,吃在这里,住在这里,更让他们自豪的是和政治领袖工作在一起。天安门、人民大会堂,已成为她的第二故乡;被视为“高高在上”的政治领袖,于她,更像是家长。

杨冉说:“我将我比作一只水杯,感悟本身像水一样缓缓流向我,我需要做的仅仅是安静地坐在那里,等待它满溢出来,肆意流淌。不是刻意的安排,而更是一种必然的偶遇,这就是我的艺术。”

评论认为,杨冉“将自己的生活、才情融为一体,给我们呈现一个充满神异气息的心灵密境。”“杨冉的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感觉是真实,因为它与个人经历紧紧相连,与个人的情感紧紧相连,也与杨冉的‘家’紧紧相连。”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出至7月25日。

(原标题:杨冉“红色毛泽东主题艺术展”在北京798艺术区展出)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