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客居歌乐山

重庆晚报
颜坤琰/大渡口区
抗战时期,歌乐山可不寂寞,且不说每日里络绎不绝的信众和香客,给云顶寺带来旺盛的香火,也不说达官显贵的府邸、别墅满山点缀,只说那客居歌乐山的文化名人就不少:老舍、冰心、许寿裳、臧克家、徐迟、姚雪垠、萧红、端木蕻良、季峰、沙梅、傅抱石、李苦禅、沈尹默……老舍在歌乐山的许多峰岭留下了踪迹,歌乐山在他的著作中也留下了美名。
赴集路5号的常客
30年代初,老舍与偏好文艺的冯玉祥将军相识于山东,抗战爆发后,他们都是主战派,共同的目标更加深了他们的友谊。
1940年前后,冯玉祥在歌乐山通往云顶寺的半山腰上,修建了一栋砖石结构的两层楼房,地址是赴集路5号。文史专家廖庆渝先生在其大作《重庆歌乐山陪都遗址》中,记载了冯玉祥的这座旧居。廖先生近日告诉我,赴集路向上通往歌乐山著名的古刹云顶寺,所以,当时赴集路又叫云顶路。冯玉祥旧居遗址,其位置就在今天的蘑菇亭附近,只可惜旧居已荡然无存。因老舍当年曾常来此居留,所以,廖先生在书中又将它列为“老舍旧居遗址”。
1941年的初夏,老舍因患失眠、头昏顽疾,在歌乐山赴集路5号冯玉祥寓所休养了数月。他在1945年冬写的抗战回忆录《八方风雨》中说:“(民国)三十年夏,疲劳轰炸闹了两个星期。我先到歌乐山,后到陈家桥去住,还是应冯先生之邀。”这年的仲夏时节,因歌乐山上草木繁茂,蚊虫猖獗,老舍要好友吴组缃把他留在陈家桥冯公馆的蚊帐带来,特地给吴组缃去信:“假若可能,请将蚊帐及两件绸大衫,带至歌乐山,有人来渝,托他带来,若不便,即暂搁置也好。”嗣后,老舍也曾不时来此小住。
冰心潜庐的贵客
1941年春,冰心脱离了宋美龄邀请她参加的“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后,便从七星岗迁到歌乐山上居住。他们家的住址是歌乐山林家庙5号,坐落在深山中的一个小山坡上。冰心把这座独立的土屋叫做“潜庐”,所谓“潜庐”者,乃“是主人静伏的意思”也。
老舍闻冰心乔迁之喜,便专程上歌乐山拜访,并为此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贺冰心先生移寓歌乐山》,诗曰:
敢为流离厌战争,乾坤终古一浮萍。
茅庐况足遮风雨,诗境何妨壮甲兵。
移竹渐添窗影绿,飞花时映彩霞明。
鸟声人语山歌乐,自有文章致太平。
冰心读后非常喜欢,一再称赞诗写得好,并感谢老舍的一番心意。冰心知道老舍是北方人,喜面食,于是叫北方人出身的佣人黄志廷夫妇,做一些地道的北方面食和佳肴,让老舍大快朵颐。冰心知道老舍爱酒,便嘱丈夫吴文藻陪饮。餐后,老舍、冰心饮着香茗,对坐清谈,老舍诙谐幽默的话语,常常令冰心一家人笑得前仰后合。后来,冰心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老舍和我们来往最密的时期,是在抗战时的重庆。他是我们朋友中最爽朗、幽默、质朴、热情的一个。我常对他说,你来了,不像‘清风入座’,乃是一阵热浪,席卷了我们一家人的心。”
1942年6月下旬,老舍把当时在冰心家作客的情景,写成七言律诗一首,与另外两段诗文一起,以《乡居杂记》为题,发表在7月7日重庆《大公报》副刊“战线”第929号上。这首诗,真切地记录了老舍与冰心一家,在歌乐山上的一段深情厚谊,读来亲切感人。
瓷器作坊的看客
歌乐山脉东侧的青草坡,面临磁器口古镇和滔滔奔流的嘉陵江,康熙年间以来,青草坡成了制作青花瓷碗等陶瓷器具的窑厂和作坊聚集地,产品从嘉陵江边的龙隐镇码头销往四川、湖北、贵州等地。
老舍在歌乐山居留期间,冯玉祥的国文教员兼秘书吴组缃,怕老舍寂寞,常来陪伴他。吴组缃在《老舍的为人》中说:“从八年抗战到解放以后,我是老舍很亲密的朋友之中的一个。尤其在重庆的一段时间,我们同作‘涸辙之鲋’,常常同吃、同住、同工作、同游散,无话不谈。”
一天,他们突发奇想,要去青草坡参观瓷器作坊。他们循山路步行数里,来到一家作坊前,这里可眺望磁器口古镇和嘉陵江上的白帆。在作坊里,他们看见工人有的在轮盘上面制作窑坯,有的在窑坯上画画、写字;都是一个个地制作,一笔笔地描绘,千篇一律,争分夺秒,动作简单飞快。
他们问工人能挣多少工钱,工人说,制一托(二十个)三分,画一托二分。老舍不禁慨叹道:“看看,这才叫工作。一天到晚,一年到头,他们就这么辛苦单调地干,为千家万户供应生活必需品,也不落个款,署个名;就这么不言不语,挣这么点钱养家活口。”由此,两人想到社会的不公平,但更多是为工人的劳动态度所感动。
看见工人们紧张的劳作,老舍赶紧对吴组缃说:“可别耽误了他们!”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阵后,老舍和吴组缃就离开了。
(原标题:老舍客居歌乐山)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