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争孤儿"忆善良中国人:被中国农妇救活带大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6月11日报道 因战败与家人离散并被中国人抚养长大的日本人,形成了所谓的中国残留孤儿群体。目前居住在东京都世田谷区的中岛幼八就是其中的一位。近日,他自费出版了回忆自己半生经历的《此生所有》一书,描写了众多将他的幼小生命从濒死边缘拯救出来的善良的中国人。
据日本《朝日新闻》6月10日报道,值此战后70周年,愿将此书献给那些在中国和日本都曾伸出援手的各位。该书的中文版也将于7月在中国发行。
中岛生于东京。1岁时与父亲、母亲和姐姐一行四人作为开拓团成员远赴中国东北。1945年父亲应征入伍,中岛一家人在当年8月因战败沦为难民。
随着天气转凉,食物愈加匮乏。母亲将因营养不良陷入濒死状态的中岛托付给当地农村的中国人。养母给中岛按摩腹部,将食物嚼碎后喂给他,寸步不离地看护左右,终于使中岛渐渐恢复了元气。
1946年秋,决定回国的生母开始与养母争夺中岛。村官居中调停,让二人相隔20米距离站定,把中岛带到二人中间,由他自己选择。中岛最终走向了一起生活多日的养母,而生母和姐姐黯然归国。
报道称,和小学同学一起玩耍,跟着当接生婆的养母一起到处走,第一位养父因被狗咬伤去世后又跟随第二位养父一起生活,小学毕业后又被托付给第三位养父……书中对这些抚养过中岛的善良人的描写读来让人暖心。
直到遇见一位劝其回国的老师,中岛终于在1958年搭乘最后一艘遣返船回到日本,见到了一直在等待他的生母。这一年中岛16岁,开始拼命学习日语。在日中友好协会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开始独立,靠做翻译生活。
在2008年生母和姐姐相继过世后,他萌发了写书的想法,为的是记录下亲身经历的事。用时一年多,中岛便完成了写作。他也找过出版社但都没回音,于是在战后70周年的今年春天决定自费出版。
“希望读者能了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我想不仅仅要在口头上说和平,在这之前还必须相互了解、成为朋友,”中岛说,“是养父母养育了我这个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孩子。”
中岛自己找到离家不远的有文堂书店拜托店主中村德义先生代销。中村说:“我是第一次读到这样的书,开书店的人为的就是出售感动。这本书饱含深情,传递出中国人的温暖。”
【延伸阅读】日媒:日本“战争孤儿”离华后苦苦挣扎 在日遭冷遇
参考消息网6月2日报道 日媒称,在2015年早些时候为“战争孤儿”开设的语言课上,铃木艳子突然想到,她回到父母的国家已经整整29年了。
共同社6月1日报道,71岁的铃木生于1944年,父母是移民到中国东北的日本人。1945年8月日本向盟军投降以后,像其他许多日本移民者一样,她和父母进入黑龙江省宁安的一个难民营。
母亲死后,父亲认定不能把铃木带回日本,就把她留给一对没有孩子的中国夫妇。他给了他们一张纸条,写下她的姓名和出生日期等信息。
被取名杨艳华(音)的铃木说,养父母很穷,她只读到小学四年级。
她五六岁时从邻居的闲谈中首次得知自己是日本人。她开始想象日本是什么样子,希望见到亲生父亲,但有时也怨恨他。去日本的梦想使她的生活变得可以容忍。她的养母后来生了三个男孩,铃木不得不干很多家务。最难过的是冬天,她每天早上五点就得起床,那时气温降到零下30度。她的一项任务是用从附近发电站捡来的煤生炉子。如果捡不到足够的煤,她就会挨踢。
29岁那年,铃木嫁给了养父母介绍的一个亲戚。让她宽慰的是,与养父不同,丈夫善良勤劳。当铃木告诉丈夫她有朝一日希望回到日本,他说他愿意跟她在日本度过余生。铃木42岁那年与丈夫和两个女儿回到了日本。尽管回国的梦想变成现实,她却因为语言障碍以及没能找到亲人而继续苦苦挣扎。
铃木觉得哪儿都不是自己的家,无论中国还是日本。在中国,人们会在她背后议论她是个日本姑娘。在日本,她有时感觉到作为中国人面对的冰冷目光。
大概28年前,她在一家汽车零部件工厂找了一份工作,但因被工友当成中国人而遭冷遇。
铃木忙于学习日语,两个女儿却很快掌握了这门语言。她丈夫在去日本之前就开始学日语,比她说得好。她苦笑着说:“我很伤心,因为全家就我日语最差。”
铃木的女儿很听话,努力学习。但小女儿身体一直很弱,在他们举家迁居日本后不久就被诊断出患了脑癌,在21岁时去世。铃木的丈夫在2005年前后患了帕金森症,2010年11月去世。出于对他的感激,铃木按他所希望的在家里悉心照顾他,直至他去世。铃木接受女儿和丈夫的死亡,称这是“命”。
铃木的丈夫和女儿葬在黑龙江,她希望自己死后骨灰撒在日本和中国之间的大海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二战结束后,很多日本“战争孤儿”留在中国生活,随后又返回日本。(资料图片)
(2015-06-02 09:47:00)
【延伸阅读】鲜血铸就的荣耀!全景展示二战受降仪式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同盟国终于打败轴心国,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彻底胜利,法西斯终于放下屠刀向盟军无条件投降。这组图集将向大家展示各个战场上盟军接受法西斯投降的历史时刻。图为日本中国派遣军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右)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呈递降书。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5年5月7日,德国政府代表约德尔上将在驻法国兰斯的盟军最高司令部同美国、英国、苏联三国代表签署德国无条件投降书。图为约德尔签署投降协议。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5月7日当天,投降仪式现场呈现的是非常奇葩的一幕—美、英、德等国出席投降仪式的都是战场名宿,唯独苏联代表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少将,坐在一堆名将中显得气场十分不足。图为兰斯投降签署仪式上的盟军代表们。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兰斯投降仪式上春光满面的艾森豪威尔。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5年5月7日2时41分,在法国东北部小城兰斯举行的首次德国投降签字仪式上在场的苏联将军苏斯洛帕罗夫没有获得莫斯科的签字授权。苏方坚持再签一份投降书。图为约德尔在受降仪式现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艾森豪威尔在投降书上签字用的笔。
斯大林于5月7日当天正式向英美两国发出了抗议,他表示:“今天,在兰斯,德国军队签署了预备性的无条件投降书。然而,这场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不是由西方盟国,而是靠苏联人民的流血牺牲换来的。不在柏林,不在法西斯侵略的中心签署投降书的做法,我是不同意的。我们已与各 同盟国商定,把在兰斯签署投降书一事只当做投降仪式的预演。”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5年5月8日,刚刚承受过一次战败之辱的德国人不得不再次强打精神,在柏林郊区的卡尔斯霍斯特进行第二次“正式的”投降仪式。这一次,苏联派出了元帅朱可夫主持该仪式,而在苏联的要求下,美英等国也不得不派出高级别军官参加仪式。图为朱可夫宣读对德国投降要求。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值得一提的是,与“兰斯投降”相比,“柏林投降”在场面上对德国更不客气,德国代表凯特尔元帅率领着德国代表团来到签字厅时,礼节性的举起权杖向盟国代表行礼。但是,盟军方面无人还礼。凯特尔元帅在尴尬而屈辱的气氛中签完了所有9份投降协议。图为威廉·凯特尔签署投降协议。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德国投降书。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这段签订两次投降书的插曲,造成了东西方之间后来一个很有意思的公案。根据“兰斯投降书”,“所有德军在欧洲中部时间5月8日晚上11时01分起停止军事行动”。因此,在欧美国家的观念中,二战欧洲战区的最终战日期应该是在5月7日或8日。而苏联所认定的柏林投降书是于5月8日深夜签订的,并规定从5月9日零时开始生效。图为1945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美国艾森豪威尔将军,苏联元帅朱可夫等庆祝德国投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8月15日,蒋介石急电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指示日军六项投降原则。图为美国士兵展示一份刊登日本战败的英文报纸。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5年8月21日,代表百万侵华日军的投降代表今井武夫一行奉冈村宁次之命,飞抵芷江向中国军民投降。图为1945年8月21日,日本代表今井武夫。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5年8月21日上午,数千名中国士兵和平民涌入芷江机场,见证日本的投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今井武夫交出了日军在中国战区的兵力分布图,在记载着投降详细规定的备忘录上签字,史称“芷江受降”。图为今井武夫在看投降条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萧毅肃受何应钦之名主持了芷江受降仪式。?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5年8月21日投降仪式结束后的合影,从左到右依次是王耀武,卢汉,张发奎,何应钦,汤恩伯,杜聿明,萧毅肃。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9月2日上午,日本东京湾,晴空万里,碧波无垠。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迎来了一个庄严的时刻。图为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麦克阿瑟和尼米兹抵达受降仪式现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仪式开始,麦克阿瑟代表盟国发表演讲,在他身后是各同盟国代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麦克阿瑟发表演讲彩照。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图为日本代表团。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9时4分,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随后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军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9时8分,麦克阿瑟以盟国最高司令官的身份签字,接受日本投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麦克阿瑟准备了五只派克金笔用作签字。他用前三支笔分别写下自己的全名,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后两支签署职务盟军最高统帅、以及年月日。第一支顺手送给站在他身后的温赖特,第二支送给英军司令珀西瓦尔,第三支归美国政府档案馆,第四支赠予他的母校西点军校,最后一支归他的爱妻琼妮所有。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然后是接受投降的9个盟国代表分别代表本国依次签字。图为战胜国各国代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尼米兹将军代表美国在投降书上签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徐永昌代表中国在投降书上签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而后英国福莱塞海军上将、苏联杰列维亚科中将,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新西兰等国的代表依次签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签字结束后,上千架美军飞机从东京湾上空呼啸而过,庆祝这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时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美军飞机飞过东京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5年9月9日,日方投降代表乘坐的军用轰炸机降落在南京机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日方投降代表乘车前往会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5年9月9日,盟军空军官兵在受降仪式会场外排队签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5年9月9日,中国陆军司令何应钦在南京陆军司令部礼堂接受日本侵略军参谋长小林浅三递交的投降书。图为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校礼堂举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校礼堂举行。图为签字仪式会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了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图为何应钦签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中国战区划分为十五个受降区,何应钦任全权代表,各个受降区都有代表接受当地日军投降。图为1945年10月10日10时,故宫太和殿前举行华北战区投降仪式。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图为我方出席的代表合影。
(2015-06-02 07:46:00)
【延伸阅读】二战苏联儿童:我们不哭!我们战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6月1日本应是世界儿童欢庆的日子,但对于70多年前的苏联孩子来说并非如此,本图集将为您展示二战中的苏联儿童。年仅6岁的小战士在为孤儿院的小伙伴讲述前线战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年仅15岁的红军小战士叶戈列夫,手持PPD-1940式冲锋枪留影。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1年,小游击队员要上战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苏联红海军小水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4年,白俄罗斯的小朋友。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苏联红军小战士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3年4月,小骑兵荣获勋章后的拍摄的照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苏军攻入柏林后,在议会大厦活动的苏军少年团士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苏维埃政权”游击队中的小战士,名叫彼得 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几名农场少年手持缴获的德军机枪和步枪合影,照片拍摄时间和地点不明。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2年,小游击队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正在接受治疗的苏联小战士。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5年4月,开进奥地利的苏联小战士。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小朋友的戎装照。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在列宁格勒宫广场合影的年轻小战士们。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荣获勋章的小战士。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3年,小战士给大家表演。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2年1月,苏联儿童团和红军在一起。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1943年,彼尔姆市汽车厂内,正在操作机床的小工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3年,苏联的学徒工。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荣获第47届保卫列宁格勒奖章的学校优秀学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2年,接受勋章的小游击队员。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2年,学生农场里的采蘑菇的儿童们。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2年,为前线士兵打包弹药的苏联儿童。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3年6月10日列宁格勒,劳作的小朋友们。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1年7月,列宁格勒,给前线战士的物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加里宁的某后方医院内,女学生们为伤兵代写家信。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在战争中受伤的儿童们在列宁格勒的“儿童之家”过圣诞节。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小朋友在炮筒上荡秋千。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在斯大林格林学校废墟中上课的儿童。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4年,斯大林格勒,苏联儿童在战争废墟上玩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解放后的塞瓦斯托波尔,当地儿童们在做早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列宁格勒医院中,受伤的儿童们。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居住在加里宁市郊防空洞内的儿童们。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白罗斯境内的难民们,摄于1944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白罗斯境内Lozovatka村内的儿童,摄于1944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列宁格勒遭德军围困期间,在街道上玩耍的儿童。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3名苏联孤儿站在已成废墟的自家房屋旁,他们的父母已被德军抓走。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43年5月,帮忙重建学校的小学生。
(2015-06-01 10:26:00)
(原标题:日本"战争孤儿"忆善良中国人:被中国农妇救活带大)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