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沙井:打造深圳西部文化高地

南方日报
远远望去,犹如三本书叠在一起,散发出“学无止境,书无穷尽”的深远意味;走入其中,方发现这是一个以书为核心的文化大本营。借鉴法国奥赛博物馆大气磅礴的空间设计,书店、影院、画廊、多功能大台阶组成了一个多元的创意空间;正在打造的创客空间,更让这里成为一个充满遐想的“未来世界”。这里,就是5月15日在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中心路开业的深圳书城宝安城(以下简称“宝安书城”)。
围绕着宝安书城,近十家高端文化场所沿着中心路依次铺开。往西300米,沙井文化艺术中心即将开门迎客;往东200米,有200多年历史的清平古墟即将变身文化历史风情街;不远处,古色古香的万景楼给中心路独添一抹风情;几百米开外,聚集着一批打工作家的“大道文化公社”,代言着沙井蓬勃发展的民间文学艺术……这些文化场所汇聚在一起,俨然构建起独具沙井特色的“一公里文化圈”。
不到一公里的范围内,聚集着如此多的“文化亮点”,在深圳实属罕见。更重要的是,这个“一公里文化圈”不仅服务沙井、福永、松岗等深圳西部地区,还辐射西邻深圳的东莞地区,大大提升深圳文化的影响力。
深圳市第六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提出,深圳未来五年要努力建成更具改革开放引领作用的经济特区,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
国务院参事王京生表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深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宝安书城的建设和开业彰显了阅读的神圣性和崇高性;宝安书城是深圳推进“全民阅读”“文化强市”的大品牌,将为深圳带来文化新风尚、新形象;书城还展示了深圳“文化惠民”给市民带来的红利,展现了全民阅读在深圳的持续推进成果,见证了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在“走出去”的同时也要“走下去”,宝安书城将成为文化“走下去”的典范。
深圳市委常委、宝安区委书记田夫表示,要加快推进宝安“人产城”协调发展,着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在这些目标的带动下,宝安区沙井街道以“一公里文化圈”为依托,加快文化事业的转型和发展,一个新的文化高地正在深圳西部崛起。
现代建筑历史古迹共筑深圳西部“一公里文化圈”
沙井是闻名全国的千年蚝乡。在历史风云变迁、城市飞速发展之下,古老的蚝乡实现腾飞,成为深圳西部重要的产业基地,同时也是深圳规划中的大空港四大区域之一,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飞速前进的同时,沙井的文化事业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心路“一公里文化圈”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一公里文化圈”的核心——宝安书城是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旗下的第四座现代大型文化创意综合体,也是特区一体化后在原特区外规划建设的第一座公共文化服务创意综合体。书城面积3.8万平方米,跨界组合了书店、影院、培训部、创意文化用品、画廊等多种业态,引进近40个项目。宝安书城还将“创意4.0”的理念贯穿其中,利用多功能大台阶,不定期举办多种创客课程和创业辅导,并留出专门的空间孵化创客空间,让宝安书城成为创业青年分享交流、涤荡创意、筑梦圆梦的社区和家园。
由于是工业大镇,很长一段时间里,沙井都没有高规格的图书馆和影剧院。为了引进高端资源,丰富沙井市民的文化生活,2011年,位于中心路的沙井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开建,包括影剧院、图书馆和艺术综合楼三部分。从外形上看,沙井文化艺术中心就像一个打开的音乐盒,建成后将为沙井市民提供一个完善的大型高雅文化活动场所。在文化艺术中心即将竣工之际,沙井街道又提出了引入社会机构运营文化艺术中心的构思,希望通过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使文化艺术中心服务更接地气,打造沙井文化新地标。
在这些现代化的艺术场所外,“一公里文化圈”内也不乏历史古迹。沙井风情历史古墟和清平古墟是堪比大鹏所城、南头古城、中英街的历史文化资源集聚地,离中心路不远的沙井风情历史古墟约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100多个大大小小的文物古迹和老建筑星罗棋布;中心路的清平古墟面积约6万平方米,是一处文物相对集中、空间相对独立、风貌相对完整的古村落,其中有永兴桥、“他时代”粮仓等。为了保护这些岁月的珍宝,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宝安区政府和沙井街道办计划在清平古墟区域规划历史文化街,项目近期已正式立项,未来将成为体会蚝乡历史文化、体验深圳本土民俗的不二之地。
杂糅明代城墙和苏州园林风格的万景楼,内有万丰粤剧社、万丰文展馆等,矗立在都市中别有一番风情;沙井文化产业孵化基地文化产业创业园,正焕发出青春活力;拥有80多位高端艺术家,立志要打造深圳最大影视、文化创意体的深圳“大道文化公社”,展现了民间文艺的强大力量……“一公里文化圈”照亮了沙井中心路,正在成为深圳西部崛起的一个文化高地。
历史传统地理优势政府助推沙井文化“华丽升级”
和深圳原特区外的大部分地区一样,沙井街道是靠“三来一补”起家的,辖区产业多以加工制造型企业为主。近年来,随着深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宝安区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沙井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制造类企业升级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一批战略新兴产业载体正在兴起。
在一个“工业立街”的区域内,为何会出现中心路“一公里文化艺术圈”这样独特的文化现象?业内人士表示,这其中既有沙井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也与宝安区政府、沙井街道办的政策引导、沙井独特的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有密切关系。
历史上,沙井就是文化胜地。粤剧粤曲、金蚝、舞龙舞狮、宗祠等特色文化都在沙井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本地居民有浓厚的文化情结。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益多元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提升居民幸福感成为宝安各级各部门的共识。宝安区提出,要以事业产业协调为基础,着力激发文化创造新活力,繁荣公共文体事业。在此方面,沙井街道不遗余力,围绕辖区内外来劳务工多的现状,沙井街道多年来坚持“文化立街”,联合企业、社区等多元主体共建文体设施,共办文化活动;大力扶持青工文化、打工文学等发展,提升外来劳务工对城市的认可度和融合度;以“粤剧文化节”“金蚝节”等节庆活动的开展以及深圳优秀文学内刊《合澜海》杂志的兴办、蚝乡作家群落的扶持、粤剧小梅花的培养等形式,扶持本地传统文化,繁荣辖区文化事业。
近年来,宝安区开始着力推进城市转型、产业转型、社会转型,城区结构日益优化,跟随着宝安的发展步伐,沙井现代化城市的格局初步形成,京基百纳、华润万家、天虹等纷纷进驻,商业氛围日益浓厚,大大推动了“文化沙井”同步走向高端化。在原有的文化事业基础之外,宝安书城、沙井文化艺术中心等高端文化项目在沙井最繁华的中心路拔地而起,最终带动了“一公里文化圈”的形成。
沙井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是推动各项文化事业繁荣和“一公里文化圈”出现的重要原因。沙井素有“特区西大门”之称,海陆空四通八达,宝安大道、107国道和广深高速公路贯穿其中,比邻东莞长安镇,距深圳国际机场和福永码头不到10公里。宝安书城董事长朱永峰就向笔者表示,沙井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氛围不仅影响深圳,还可以借助便利的交通辐射东莞等相邻城市,甚至整个珠三角,这成为吸引宝安书城落户沙井的重要原因之一。
增强居民幸福感提升城区品牌和文化软实力
对于一个城区来说,一个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可以完善城区功能、突出城区特色、延续城区历史、繁荣城区经济、弘扬城区文化、塑造城区品牌,城区的历史和未来、时尚和风格、气质和气度,都能够在这个空间得到体现。
于沙井而言,“一公里文化艺术街”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几个文化综合体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公里文化圈”,整个深圳西部片区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将大大提升,深圳西部居民的幸福指数将进一步提高,宝安的“三个转型”将进一步加速。
宝安是以加工制造业起步的深圳工业大区,虽然近几年城市迅猛发展,但由于历史原因,西部福永、沙井、松岗历史欠账依然较多,城市基础配套设施较为落后,加快完善城市建设,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乃当务之急。宝安书城开业、沙井文化艺术中心市场化运作,以及未来“清平古墟历史文化风情街区”的规划,无疑为福永、沙井、松岗的居民提供了大批休闲文化娱乐的场所,提高他们的生活幸福感,大大提高深圳、宝安的“文化软实力”。数据显示,宝安书城开业一周内,日均客流量就超过2000人,足见高端文化载体对居民的吸引力。
宝安、沙井的文化品位、城市形象将在“一公里文化圈”的拉动下得到提升。宝安书城开业后,不仅画廊、创客空间一应俱全,还配备了智能售书机、开通了微信支付买书的渠道,星巴克也即将进驻其中;沙井文化艺术中心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养事不养人”,提升服务效益;万景楼内不仅有博物馆,还有书画店、乐器店、曲艺社,旁边还有市民广场、体育公园、图书馆、“沙井小捣蛋”家族等,这一切让沙井在“经济强街”的传统形象外,更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通过一系列文化品牌的塑造,沙井成为深圳对外展示的一张全新的“文化名片”。缘于地理位置,沙井历来是深圳对外的一扇窗口。如果说,以前沙井对外展示的是深圳、宝安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和产业链配套优势,那么,今日的沙井,对外展示的还有深圳、宝安城市软实力的快速提升。“我们希望通过中心路‘一公里文化圈’的打造,让宝安这个曾经的工业大区焕发出新的文化色彩;同时,我们将依托‘一公里文化圈’,继续推进沙井蚝文化、粤剧粤曲等传统文化建设,把沙井打造成为深圳西部的文化高地。”沙井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赵俊如是表示。
坚持“文化立街”
打造“文化沙井”
宝安沙井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多年来,沙井街道一面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一面将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有机结合,坚持“文化立街”,打造“文化沙井”,在以文化建设引领促进社会建设上做出一系列探索,培育了一批文化品牌,推动了社会和谐与文化繁荣同步发展。
金蚝节??
以蚝为媒共享文化盛宴
沙井蚝,亮晶晶。冬至到清明,蚝香正浓时。
每年的冬至,深圳都会有一样美食牵动无数人的心,这就是沙井蚝。一年一度的宝安区“沙井金蚝节”,更是品尝沙井蚝、探寻蚝文化的最佳平台,已成为沙井最闪亮的文化活动品牌。
沙井是国内外闻名的“千年蚝乡”。这里从宋代开始就插杆养蚝,如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还曾得到国务院的嘉奖,沙井蚝民曾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近年来,沙井蚝被评为“国家驰名商标”产品,全国蚝产品的等级、价格一直以沙井蚝为标准。
从2004年开始,深圳宝安区创办了“沙井金蚝节”,每年一届,在千年蚝乡沙井举行。金蚝节以蚝为媒,广邀四海宾朋共品蚝乡文化盛宴,活动囊括金蚝美食节、蚝产品展销、蚝文化展播、蚝文化景点一日游等各项活动,成为广东省国际旅游节的重要活动。
随着沙井现代商业的崛起,2014年举办的第十一届“沙井金蚝节”还把商业元素融入其中,举办了首届购物嘉年华活动,打造了一台“经贸+旅游+文化”相融合的金蚝节大餐。
粤剧粤曲??
政府引导扶持打造粤剧之乡
沙井还是粤剧之乡。粤剧粤曲是沙井最有代表性的本土文化和“非遗”项目之一。沙井现有粤剧“梅花奖”得主卓佩丽的工作室、蚝乡粤剧团以及凯声、壆岗、万丰3个民间粤曲社;荣根学校、蚝业小学、壆岗小学、万丰小学、黄埔小学等5所学校组建了学生粤剧社团,荣根学校排演的《春草闯堂》获“第十七届全国戏曲小梅花”金奖。
为了更好地传承粤剧粤曲文化,去年,沙井街道制定了“扶持粤剧粤曲发展专项工作三年行动方案”,计划每年拿出100万元专项基金,通过五项措施引导并扶持粤剧粤曲事业发展。五项措施分别是:组建粤剧粤曲协会、开设周末粤剧茶座、推进粤剧进校园、每年举办一次“沙井粤剧粤曲文化节”、扶持鼓励创作粤剧粤曲精品。希望通过这些扶持和引导措施,培育出几个技艺较高的剧团、曲艺社;涌现一批粤剧粤曲人才;粤剧氛围在沙井更浓厚,吸引更多人了解粤剧、喜爱粤剧、参与粤剧;增强粤剧粤曲自身发展能力,在市场上自行运作和发展,使沙井成为名副其实的粤剧之乡。
打工文学??
沙井成打工作家“精神乐园”
宝安素有“重文”传统,打工文学蜚声国际,沙井更是打工作家们创作的首选之地。目前,已有100余名文学创作者在沙井扎根,沙井街道出台了一系列文学扶持措施,办有《合澜海》杂志、《沙井消息》及网站、政府微博等作品发表展示平台,还出版了《守望合澜海——沙井蚝民口述史》和《水上见炊烟——沙井基围人口述史》等“沙井记忆”系列丛书。
沙井还创新打工文学的发展形式,实现“以文养文”,“一公里文化圈”内的“大道文化公社”就是例证。“大道文化公社”是一个非赢利性的文学艺术团体,有队员80余名,有深圳市伶仃洋诗社、宝安区评论家学会等文艺创作组织,举办了全国打工文学论坛、深圳中秋诗会、唐小林作品研讨会等文学艺术活动。为让打工作家和文艺爱好者“更有尊严”地生活,“大道文化公社”把业务范围由原来单纯的期刊编辑等扩延到拍微电影、文化活动策划、文学培训等,实现“以文化服务养文学创作”。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阎晶明来到沙井指导“蚝乡作家群落”的创作时,充分肯定了文学跨界发展的“沙井思路”。
体育公园??
政府社区共建服务群众需求
2014年6月25日,沙井步涌体育公园开园迎客。2013年7月24日,沙井体育公园开园,为沙井居民提供了休闲健身的好场所。
这两处体育公园都是沙井街道创新服务理念,探索“街道与文化合作共建”的成果。由于城市基础建设不完善,总人口150万的沙井,很长时间内都没有一个像样的体育公园,2013年,沙井街道打破公共体育设施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利用社区、社会力量建设文体设施,与上星社区合作,由社区出资400万元,街道提供土地和60万元绿化资金,短短4个月就建起了拥有1个七人足球场、3个网球场、1个篮球场、1个健身休闲园林区的沙井体育公园;2014年,又与步涌社区合作,由社区提供用地,街道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共同建起了沙井步涌体育公园,由社区负责运营管理。
沙井体育公园和步涌体育公园建设,是宝安区乃至深圳市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共建文化设施的有益尝试和成功典范。未来,沙井街道还将与和一、衙边、新桥、壆岗等社区规划建设体育公园,让百姓享受更多文体事业发展带来的福利。
本版撰文:黄晓瑜 崔洁 唐成茂
(原标题:宝安沙井:打造深圳西部文化高地)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