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在山西,迎亲其实是“亲迎”

山西新闻网

关注

汉式集体婚礼中新人相对三揖三让行相敬礼

新人共饮合卺酒,将葫芦合在一起,并用丝带缠绕

在人生礼俗中,婚礼是继成年礼之后的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神圣的仪式,俗称“终身大事”。结婚意味着青年男女长大了,到了建立各自小家庭的阶段。古时候的男女结婚,都要依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讲究“门当户对”。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起源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在河南省淮阳县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在远古时期因为洪水泛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人和动物都淹死了,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太白金星说只有他们俩结婚,才能继续繁衍后代。但他们却不肯答应,认为两人是兄妹。可是又不想让人类因此灭绝。于是,他们提出,如果能将被割断竹子接起来,就结婚。后来果真把竹子接上了。但两人还是不愿答应,又提出从两座山上往下滚两盘石磨,如果石磨能滚合到一起,就结婚。可是当石磨合在一起后,他们又反悔了。女娲又想了一招,如果伏羲能够追上自己,就结婚。结果,伏羲一直追不上女娲,本来以为事情就此作罢。没想到居然有一只乌龟教伏羲从山的另一面沿着相反的方向追赶。果然,女娲没有防备,一下子被伏羲抱在怀里。没办法,两人只好成婚。正是由于他们的成婚,才有了千千万万的子孙后代。

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古时于黄昏举行,取其阴阳交替有渐之义。它属于人生礼仪中的一种,是汉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而婚聘之礼也是历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据了解,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已经有一套完整的“婚聘六礼”。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可是自明清以来,山西各地完整的六礼就已经不复存在,有些地方志中记载道,“婚礼各处不同,大约六礼之中,仅存其四:问名、纳采、请期、亲迎而已,亦有不亲迎者。”(乾隆:《平阳府志》)

山西结婚习俗中的迎亲,即六礼中的“亲迎”。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不过各地习俗不同,在忻州、吕梁的一些地方,也有媒人或小叔子带领迎亲队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等候的。

山西女子在出嫁前,各地大多都有“哭嫁”的习俗。据民俗学专家研究,“哭嫁”的起源与远古时代的“抢婚”有关,是女子被掠夺时的哭诉,后来才逐渐演化为婚俗中的“哭嫁”。而如今则一般是女子感叹少女生活的结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离家时,山西各地还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不管是以怎样的形式出门,反正是脚不沾地。因为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这应该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造成的。因此女子出嫁时,要由人抱上轿子。

此外,迎娶一般讲究回时不走来时路,尽量走回环线路。迎娶队伍还要随带红毡或红布,除了供新娘上下轿时踩踏外,途中有寺庙、石磨等时,还要用来遮挡新娘,主要是为了防止一些鬼怪打扰。遇到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交换“针线”,也就是新娘所做的女红来消灾。现在迎亲队伍相遇时互赠手帕,也是从这儿来的。

迎娶这一天,新郎、新娘的衣着打扮也因时间地点而不同。旧时新郎身穿马褂长袍,头戴宽边黑色硬礼帽,后来改为制服,现在则大都是西装。晋中、晋南等地,新娘的着装比较特殊,要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腰扶玉带,很像戏台上皇后娘娘的样子。后来用红棉袄代替了蟒袍;用茶色眼镜代替了凤冠。现在则没有那么多讲究了,多是穿婚纱。

大家谈

@猫鱼小七:任何形式的婚礼都只是个过程,只要两个人觉得没有遗憾就行了!至于婚礼形式嘛,还是越简单越好,娶亲、回门如果能在一天办完最好了。现在的婚礼太复杂了,结婚当天在婆家办一次,第三天回门再在娘家办一次,光婚纱礼服就得换好几套,前前后后得折腾好几天,太累了,都放在一天不好吗?要我说干脆旅行结婚得了,省得这么麻烦。

@晨锦:结婚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一定要办得隆重点。当然每个人的追求不太一样,有的人追求高雅,有的追求盛大,有的追求特色,还有的人喜欢另类。我个人比较喜欢时尚浪漫,所以等我结婚时一定要去教堂办一场正宗的西式婚礼,在神父的见证下许下一生的承诺。

@海阔天空:儿女们就结一次婚,谁不想办得热热闹闹啊。我的想法也很简单,不能不声不响就把女儿嫁了,亲戚怎么看倒无所谓,关键是朋友该怎么想,我们大人总是希望风风光光的昭告天下,孩子结婚了!

旧俗新风

汉式集体婚礼体现传统文化

结婚,是人生中很重要的时刻。每一对新人都希望自己的婚礼浪漫而独特,大家都在想点子,想给自己一个难忘的婚礼。

5月4日,对于太原的一对新人薛二伟和武艳丽来说,是难忘的一天。这一天,他们参加了太原首届“缘定龙城相爱永恒”汉式集体婚礼,选择用这样别具一格的形式来见证自己的幸福。如今,集体婚礼已经不再让人觉得稀奇,但是汉式的集体婚礼却足够吸引人眼球。汉式婚礼不同于西式婚礼,也不同于一般以清、民国风格为主的所谓中式婚礼,它是一种当代新兴的、时尚的婚礼形态,是以周礼为蓝本,以典雅、尊贵、庄重为气韵,追本溯源,是真正体现华夏经典文化传统的民族婚礼。

上午七点半,根据约定时间,新郎薛二伟和新娘武艳丽早早就来到了省城龙潭公园内。对于这次的婚礼,他们是既紧张又期待。之前只是简单了解过一些汉式婚礼的流程,这次能够亲身参与其中感觉很新奇。在排队等候化妆的间隙,他们仍然在不停地回忆整个礼仪的一些动作,就怕到时候出错。

中午11时,良辰吉时到,“已未年,庚辰月,庚辰日,汉文化集体婚礼,现在开始。”身着汉服的司仪站在大鼎前宣布婚礼正式开始。随后,是古色古香的古琴表演,琴音刚落,太平鼓又响起。“礼迎新人。”随着司仪的口令,42对身着正红色镶玄边的汉式婚礼袍服的新人依次入场。“在礼桌前站定后,有很多礼俗,比如‘三揖三让’‘沃盥之礼’‘同牢之礼’‘合卺之礼’‘解缨之礼’‘合髻结发’等,每个动作和细节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一开始报名的时候就是觉得好玩,这个和平常的婚礼不一样,而且还是集体婚礼。我就是抱着去体验一下的心理,没想到这么隆重,氛围非常好。”薛二伟告诉记者。武艳丽也表示,“这次婚礼很特别,也算是我人生经历中的难忘回忆吧。”

汉式集体婚礼之后,七月底他们还会在老家吕梁举办一次婚礼。薛二伟今年28岁,武艳丽25岁,作为年轻一代,他们的想法也总是出人意料。最初说到举办婚礼时,他们就没有想过要大操大办,本来俩人甚至计划去旅行结婚,但最终拗不过家里大人的意见,只得答应简单办一下,请大家吃点饭,其他的像婚庆、司仪、摄像等都不用了。但其实,他们心里总想着能办一场特别的婚礼,即非常传统的汉式婚礼。

薛二伟是从事影视剧后期工作的,特别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一直对汉服婚礼挺感兴趣。在他看来,现在的婚礼充斥着各种元素,说西式不西式,说传统不传统,“反正我不喜欢。”之前他们去了好多家婚庆公司打听,但每次都被告知由于汉式婚礼操办起来比较复杂,不仅程序繁多,而且服装、道具等都要特别定做,所以价格比较贵,几乎是举办其他形式婚礼所需价钱的两倍。小两口心里就打了退堂鼓,决定放弃了。后来他们又想拍一套古典的婚纱照,来弥补自己的遗憾,但也没有拍成。“没想到居然有这样的一个活动,当时我一看见这个新闻,马上就告诉他了,很快我们就决定参加了,这个机会很难得。”武艳丽开心地说。

得知他们要参加这样的婚礼,很多亲戚朋友都来了。当天,武艳丽的妈妈、姐姐,还有很多同事都来了,薛二伟的同事也来了好多,大家都来见证他们的幸福一刻。“由于这次集体婚礼人数比较多,而且彩排时间又不是很充裕,所以即使婚礼正式开始后,我和很多新人一样在台上都很紧张,一直在紧张动作有没有做对,要怎么做才到位。不过家人在台下却很激动,他们都说不错,我妈甚至说那回去不用办了,这样就很好了。”武艳丽说。

虽然没能举办成个人的汉服婚礼,但是这样的集体婚礼还是挺有意义的,“我比较认同集体婚礼的形式。最近一段时间,国家也一直在倡导广大青年用实际行动摒弃大操大办婚事的陈规陋习,共同树立健康文明、庄重俭朴办婚事的社会新风尚。我们这样做最起码也是响应国家号召,不铺张不浪费,又热闹又有意义,还是挺不错的。”薛二伟说道。

本报见习记者 南丽江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钟清 摄

(原标题:在山西,迎亲其实是“亲迎”)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