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法媒:李立三俄裔遗孀李莎逝世 享年101岁

参考消息

关注

参考消息网5月13日报道 法媒称,中国俄罗斯语文学教母李莎女士5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101岁。李莎是已故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杰出领导人之一李立三的夫人。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5月12日报道称,法新社从李莎的亲人处获知这一消息。李莎,原名伊丽莎白·帕夫洛芙娜·基什金娜,她把自己的后半生贡献给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年轻女孩的教育。

报道说,李莎1914年出生于俄罗斯的一个贵族家庭,在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被“无产阶级化”,青年时代后进入莫斯科大学学习,学习法语专业,成绩突出。为此,以“世纪的伟大见证人”的名义,法国驻中国大使于2013年向李莎授予法兰西荣誉军团勋章。“文化大革命”时期,李立三受到迫害。1967年6月22日在北京逝世。

李立三于1980年3月得到平反。李莎后来被聘请为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教授,随后成为中国全国政协委员。

报道说,5月12日,李莎在北京一所医院告别人生,临终时,她的亲人一直守护在病榻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李立三和李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图片来源:新华网)

【延伸阅读】李立三夫人李莎荣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新华网北京7月8日电(记者李娜董爱波)8日上午,在法、俄驻华使节和亲友的见证下,99岁高龄的李莎女士在其休养的北京友谊医院内接受了由法国政府颁发的荣誉军团勋章(军官勋位)。

李莎原名伊丽莎白·基什金娜,1914年出生于俄罗斯萨拉托夫州,毕业于莫斯科外语师范学院法语专业。她是已故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杰出领导人之一李立三的夫人。

法国驻华大使白林在授勋仪式上说,李莎在其一生中不曾被时代的洪流吓倒,而是勇敢地关爱他人。她不单是一位历史舞台的旁观者,而在历史长河洗刷中展现出自身崇高的品格。

在孩提时代,李莎就经历了内战与十月革命后的社会动荡。1936年,她与李立三喜结连理,1946年来到中国,随后一直从事俄语教学工作,先后任教于哈尔滨俄语专科学校和北京外国语大学。

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许多与中国人结婚的苏联公民纷纷离开中国,而李莎毅然选择留在丈夫身边。为此,她加入了中国国籍。

李莎女儿李英男表示,母亲来到中国后,因受当时社会环境限制放弃了教授法语的初衷,但从未切断对法国语言和文学的热爱,还曾为访华的法国妇女代表团等做过接待和翻译工作,并在1994年实现了去巴黎的愿望。

对诗歌,尤其对法国诗歌的热爱,支撑李莎走过了那些艰难岁月。正是这种爱,推动着她在日后锲而不舍地争取恢复外语教学,并为贫苦地区的女学生争取受教育的机会。

俄罗斯驻华使馆文化参赞梅捷列夫表示,李莎受到第三国的嘉奖,是因为她身上体现着优秀的人格、信仰、尊严和爱。尽管历尽坎坷和磨难,但她从未违背自己的品格和尊严,这让她获得了高度评价。

法国荣誉军团勋章于1802年由拿破仑创立,旨在嘉奖为法国作出贡献的军人和平民,是法国颁发的最高荣誉。该勋章共分为五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骑士勋位、军官勋位、高等骑士勋位、大军官勋位和大十字勋位。

(2013-07-08 16:22:54)

【延伸阅读】李莎:百岁“洋媳妇”情比金坚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李立三与李莎于1954年的合影。

《国际先驱导报》 记者 史秀丽 任瑞恩 发自北京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中国人自古便知:取舍有时是一种超乎寻常的困难选择。而对于百岁老人李莎来说,在她多舛的命运之途中,大半生时间都不得不在中国丈夫李立三和祖国俄罗斯之间做着取与舍的痛苦抉择。

李莎,原名叶丽萨维塔·基什金娜,1914年生于俄罗斯萨拉托夫的一个贵族家庭。1936年与中共早期领导人李立三在莫斯科结婚。“李莎”这个名字是李立三依据她俄文爱称的发音“丽莎”而取下的中国名字。

今年3月20日,是李莎老人的百岁寿辰。因老人前年心梗发作,至今一直在医院休养,因此《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于近日采访了她的长女、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教授李英男。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过程中,李英男对父母的往事娓娓道来。

“丑小鸭”的英雄崇拜情结

提起李立三,有人会把他的名字与“左倾冒险主义”、“立三路线”这些名词联系在一起。殊不知,他曾与刘少奇一起领导了“安源路矿大罢工”,担任过上海总工会委员长,领导了著名的“五卅运动”,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1928年中共六大后他成为中共主要领导人之一。上世纪30年代初因所犯错误离开了领导职位,并在共产国际的坚持下到苏联接受批评。没想到,这一去便是15载。只不过,那些年他在俄罗斯不叫李立三,而是叫李明。

由于时代背景及革命家动荡不安的生活,李立三同那时诸多的革命者一样,婚姻生活遭遇过很多变故,在苏联的他又一次成了单身汉。朋友杨松看到李立三很孤独,便想帮他找一个苏联姑娘。于是杨松的俄罗斯太太张罗着把自己的女友克拉娃介绍给李立三。

克拉娃是个真正意义上的金发碧眼的美女,但性格有些高傲,话不多。陪着克拉娃一起去“相亲”的李莎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丑小鸭。没想到,李立三偏偏看中了这只丑小鸭,喜欢她的活泼开朗、乐于交往的性格。就这样,他们于1933年相识,1935年恋爱,次年步入了婚姻殿堂。

《国际先驱导报》:作为一位俄罗斯姑娘,您的母亲为什么会爱上中国人?

李英男:母亲会爱上一个比自己年长14岁的中国革命者,说来是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有很大关系的。上世纪20年代,妈妈从技校毕业后到远东支边,身边有一些中国同事,他们的个人修养和革命热情使得妈妈对中国人普遍有了好感。当时妈妈只有十八九岁,充满革命情怀,还有一些英雄崇拜情结。那时苏联的画报、杂志经常刊登对中国革命的报道,她正是在报刊上知道了“李立三”这个名字。

Q:母亲眼中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A:在她的眼里,这个中国革命者长相年轻,精力旺盛,充满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组织工人罢工,在集会上演讲,为躲避警察追捕从屋顶上逃走等经历,在少女的眼里很有吸引力,她对他很敬佩。妈妈说她喜欢爸爸正直、真诚、不耍滑头的性格。

坚持不与“犯人”划清界限

上世纪30年代苏联的“肃反”运动,使成千上万的人受到迫害,大批居住在苏联的共产国际的外国人也不能幸免。1938年2月的一个凌晨,全副武装的苏联军警从共产国际柳克斯公寓带走了李立三。

“妈妈一向诚实,她把爸爸被捕的事儿主动向自己就读的外语师范学院团支部作了汇报。团组织要求她好好反省,继而召开全院大会,令她立即同李立三离婚,彻底划清界限。大会主持人甚至向妈妈摊牌:‘你是要你的特务丈夫,还是共青团团证?’妈妈说,‘我热爱党,热爱团组织,但是我确实没有发现李明有任何可疑的地方,我不能同李明离婚。我相信党,也相信李明,在没有审查清楚问题之前,我的良心不容许我胡说。’于是,她把团证交给了大会的主持人。就这样,妈妈被开除了团籍。当时全场鸦雀无声。第二天,有人偷偷递来小条子,上写‘你是好样的!’”有关这段经历的回忆,这些年来李英男从母亲那里不知听了有多少遍。

李立三被带走后便音信皆无,李莎不知道丈夫被关在哪里。她跑遍了莫斯科的每一所监狱,甚至跑到肃反委员会大楼去打听。

李英男说,母亲告诉过她,那个年代要打听、寻找被逮捕的亲人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甚至要冒着自己也被逮捕的危险,因为你没有与“犯人”划清界限。

将近半年后,李莎终于在一所监狱打听到丈夫的踪迹。从此,远离祖国、身陷囹圄的李立三不仅收到了妻子送来的钱物资助,更收获了来自亲人的情感支持,给了他熬下去的精神动力。

李立三蹲了近两年的监狱,肃反委员会没查出他所谓的“反革命罪行”,便于1939年11月初将他释放。按照当时送李立三回来的苏联内务部官员的话来说,活着回到家门的李立三是李莎收到的“十月革命的礼物”。

“妈妈直至今日都坚信,这是她一生中所收到的最好的礼物。”李英男说。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李立三与李莎的长女李英男日前在京接受《国际先驱导报》 专访。任瑞恩/摄

“放弃”,是因不想让家庭破裂

经历磨难,感情弥坚。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李立三再次当选中央委员,他终于获准回到自己的祖国。

1946年9月,李莎带着三岁的女儿李英男来到了中国东北。从此,她先后在哈尔滨俄语专科学校及现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

李立三对妻子在艰苦时刻对自己不离不弃的坚贞爱情非常感动,经常在同志们面前表达对自己洋媳妇的感激之情。中央很多领导人都知道李立三夫妇伉俪情深。毛泽东有一次在香山住宅一边与李莎握手,一边嘴里连说“好同志”。

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这个国际家庭首当其冲受到冲击,“李莎往苏联大使馆送情报”等谣言不绝于耳。这种情况下,许多以前一起来往、度假的中苏混合家庭都散了。

Q:中苏关系破裂后,许多与中国人结婚的苏联公民纷纷回国,李莎为什么选择留下并加入中国籍?

A:父亲那时也顶着巨大的压力,被指“里通外国”,但他无法放弃妈妈。他说妈妈在他困难的时候帮了他,他不能善意恶报。妈妈的态度也很鲜明:不想让家庭破裂。最后由周总理出面,建议爸爸让妈妈放弃苏联国籍加入中国籍。

在当时的苏联改国籍是个大事,她担心再也无法踏上祖国的土地,再也无法去看望亲朋。最终,她差不多用了两年的时间下决心加入了中国国籍。

“对历史是不能抱怨的”

虽然改了国籍,但平静的生活没能持续多久,文革的惊涛骇浪便席卷而至。李立三这个有着特殊经历、特殊家庭结构的人,毫无悬念、毫无招架之力地便被裹挟进风浪的中心。1967年,时任华北局书记处书记的他先是被停职,继而被从家里带走,在批斗会上被戴上“苏修特务”的大牌子。

1967年6月20日,李立三和李莎在批斗会上相遇。在经过了两三个小时的批斗后,二人被押上同一辆车。尽管“飞机式”被批斗的滋味不好受,但能够见面让夫妻俩暗自高兴,还以为可以一起回家了。不想,中途李莎被撵下车。而李立三的一句“你多保重”,竟成他留给妻子的最后遗言。

“这是父亲和母亲的最后一次见面。第二天,父亲便离世了,说是吞下了大量安眠药,终年68岁。父亲离世的当天下午,母亲就被关进秦城监狱。”女儿英男、雅兰也于同年10月被正式逮捕转入秦城监狱。

1969年开始落实“可教育子女”政策后,英男、雅兰陆续回北京,1975年获准去探望李莎。而李立三辞世的消息,李莎直到1976年才从女儿处获知。彼时,时间已过去了9年!

1978年底,在领导同志直接关怀下李莎得以回到北京。一年后,中央正式为李立三同志恢复名誉、平反昭雪。198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为李立三举办了隆重的悼念仪式。“那一天,正好是母亲66岁的生日。”

Q:选择李立三并定居当时的中国,注定了将来是一条坎坷之路。李莎后悔当初的选择吗?

A:我的儿子刘铉曾经问过他的外婆:“假如有一个按钮能够让你重新选择人生,你会按下去吗?”妈妈很坚决地说:“不会!命运让我如此,我就当接受!走过来就不后悔!”

也有人问她,作为一个外国人,怎样看待自己在中国经受的磨难?她淡然地回答说:“立三在苏联肃反时受罪了,我在中国文革中受罪了。我俩打了个平手。”

母亲的性格很豁达,对经历过的人生风雨一直都是平静对待,平反后也没有怨声载道。母亲常说,有那么多的人、好朋友都受罪了,有的人命运甚至更加悲惨。这是历史,对历史是不能抱怨的。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李英男透露,在李莎百岁大寿之际,中俄两方都将为她举行一些庆祝活动。接着,李英男播放了一段母亲的录音。李莎专门通过本报记者,寄语青年要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要做有利于国家繁荣的事。“中国是我的第二个祖国!”在老人显得有些含混的话语里,这一句话格外清晰。

(2014-03-07 16:09:58)

【延伸阅读】外媒:李立三夫人李莎百岁回忆中国缘

参考消息网7月1日报道 “我没有过错,我的良心是清白的……”1938年,在莫斯科的中共早期领导人李立三于公寓被捕时,向他的俄罗斯爱妻李莎深情喊话。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李莎和李立三(资料图片)

俄罗斯《独立报》6月30日发表题为《百岁李莎》(作者 弗拉基米尔·斯科瑟列夫)的文章称,彼时的苏联,被肃反浪潮所裹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众多杰出斗士皆蒙冤入狱,李立三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出身萨拉托夫州世袭贵族家庭、却成长为坚定革命者的李莎并未被吓倒,她开始遍访莫斯科所有监狱,大海捞针一样寻找自己的中国丈夫。听过无数声“查无此人”的冰冷回答后,她终于在塔干监狱找到了李立三的下落。

严刑逼供未能让李立三屈服,审讯员败下阵来,终于将他释放,但他被共产国际取消了党籍。因是贵族子女,李莎的“家庭成分”本就低人一等,加上与李立三结为伉俪,更是沦为全民公敌之妻。在共青团会议上,积极分子要求她与丈夫划清界限,但她坚信李立三不可能是日本间谍、叛徒,宁可被开除团籍也坚决不从。

据报道,所幸李立三写给中共中央的信并未石沉大海。1945年,他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中央委员,决定返回祖国。当时的中国,深陷内战。虽然如此,李莎还是决定带上3岁的女儿李英男,与丈夫回到百废待兴的中国。

1946年10月,李莎告别老母亲,登上南去的列车。苏联并未给她办理国际护照,她不得不上缴苏联护照,换取一纸出境通行证,与数万俄罗斯移民一道,背井离乡,来到中国东北。

据报道,北平解放后,她与李立三搬到香山脚下,与邻里相处融洽,度过了一生中难得的安稳时光。一次,毛泽东主席邀请他们全家前去做客,顺便与李立三讨论修改宪法的事宜。李莎记得主席紧握她的双手,专注地打量她,不停地说:“好同志!好同志!”为何给她如此之高的评价?女儿李英男认为:“毛主席是在称赞母亲,在父亲沦为苏联肃反浪潮的牺牲品后,仍然不离不弃。”

李立三在建国后出任劳动部部长,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大潮当中。然而,安稳的日子并不长久,文革的惊涛骇浪又接踵而至。李莎不谙政治,并未及时察觉身边的改变。她当时仍是苏联国籍,不过,因属“二等公民”,苏联驻华使馆的活动从未邀请过她。

这个有着不凡经历、结构特殊的家庭,成了苏中关系的晴雨表。尤其是在赫鲁晓夫时代两国交恶、苏联撤走一切专家之后。李家一位“政治嗅觉敏锐”的密友致信中共中央,揭发李莎是修正主义者,在得到李立三允许之下,前往苏联使馆传递机密情报。

据报道,文革开始后,尽管当时李莎已加入中国国籍,但上述莫须有的指控仍令时任华北局书记处书记的李立三受到批判、被停职反省,还要接受批斗。某天深夜,红卫兵闯入家中,李莎用俄语问丈夫:“他们是谁?”未想遭到对方呵斥:“胆敢用苏修语言!”她也生气了:“苏修语言?那列宁说的是什么语言?”对方被震住了。

后来,李莎胸前也被挂上“苏修间谍”的牌子,接受一场又一场的批斗。1967年,他们夫妇在一场批斗会后被带走,李莎中途被撵下车,未想李立三的一句“你多保重”竟成永诀。第二天,李立三便与世长辞,终年68岁,李莎也被关进秦城监狱,9年后才知道丈夫早已故去。粉碎“四人帮”后,她回到北京。1979年,她等到了丈夫被正式恢复名誉、平反昭雪。1980年,她出席了中共中央为李立三举办的隆重悼念仪式。

然而,李莎受人景仰,并非只因她是李立三夫人、对爱情忠贞不渝。作为莫斯科外语师范学院的高才生,她投身中国的俄语教学近半个世纪,参与了首套大学俄语教材的编纂,桃李满天下。在她的影响下,女儿英男、雅兰也承绪母业,谱就一段师坛佳话。

不久前,李莎迎来了自己的百岁华诞。在回忆录《我的中国缘分》中,她云淡风轻地写道:“我对历史并无抱怨。”

(2014-07-01 08:17:00)

【延伸阅读】“中俄友谊使者——李莎来华任教68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新华网北京3月19日电(记者葛万青王作葵)3月20日是教育家、中国俄语教学的早期开拓者李莎100周岁寿辰。19日,“中俄友谊使者——李莎来华任教68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

李莎原名伊丽莎白·基什金娜,出生在俄罗斯一个贵族家庭,是已故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杰出领导人之一李立三的夫人。李莎1946年来到中国,先后在哈尔滨俄语专科学校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执教,为中国俄语教学事业辛勤耕耘了近半个世纪。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韩震在致辞中说,作为中俄文化交流的桥梁,李莎教授为新中国培养了几代优秀的俄语工作者,遍布中俄外交、教育、学术研究等各个领域。李莎参与编写和审定的多部俄语教材,至今仍被中国高校俄语专业沿用。

中国俄语教育界元老,70多岁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汪嘉斐也是李莎的学生。他回忆说,李莎为人和蔼可亲,对待工作一丝不苟。

出席座谈会的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高度评价李莎半个世纪来“耐心、细致和忘我的工作”。他说:“李莎为发展和巩固俄中人民友谊所作的杰出贡献,得到俄罗斯和中国的一致肯定。”

座谈会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

(2014-03-19 21:21:26)

(原标题:法媒:李立三俄裔遗孀李莎逝世 享年101岁)

热门评论

undefined

抢沙发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
查看3条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