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际

中餐在美墨边境广受欢迎 美媒:你没见过的中国菜

参考消息

关注

参考消息网4月27日报道 美媒称,如果你问住在墨西哥墨西卡利市的人,他们这一地区最有名的菜肴是什么,他们不会说墨西哥煎玉米卷或墨西哥巧克力辣椒酱。他们会说,是中餐。在这个城市,有多达200家中餐馆。

据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网站4月16日报道,在美墨边界以北是加利福尼亚州的农业县因皮里尔县,那里拉美裔占大多数,但中餐馆比比皆是。在这一地区,有些菜肴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而且其历史可追溯至130多年前。

在边界以北埃尔森特罗市的明苑酒家,萨尔塞多一家坐在一个令人觊觎的雅座上。等着上菜的母亲和三个已经成年的女儿都快流口水了。他们来自车程超过一个小时的亚利桑那州尤马。她们每个月都要来两次,只为品尝这里的美味佳肴。

一大盘配菜上桌了。这是一盘浅黄色的炸辣椒,一种从未见过的菜肴。然后,是一条用盐和胡椒粉调味、配有大量甜椒、干辣椒和洋葱的鱼,萨尔塞多一家称之为“南加州风味”。

迈拉·萨尔塞多解释说:“这是一种融合,墨西哥食材与中餐食材的融合。如果你去其他任何中餐馆,美国化了的中餐馆,情况完全不同。”

明苑酒家的老板之一詹尼莎·周(音)说:“他们点餐时不说烤肉,他们说carnitas。”在西班牙语中,这是“红猪肉”的意思。

詹尼莎从中国南方来到美国。她丈夫卡洛斯来自墨西卡利,他曾在那儿的几家中餐馆工作过。詹尼莎在一段时间后才习惯了食客们的口味。

詹尼莎说:“你看,每张桌子上都有柠檬和辣酱。在中餐中,是没有柠檬的。”

给几乎每张桌子上都有的那种黄色炸辣椒调味的是柠檬酱和大量的盐——类似于玛格丽塔鸡尾酒口味。据说还有某些厨师事先会用龙舌兰酒浸泡猪肉。

文化融合不仅体现在盘中。在明苑酒家的后厨,厨师们彼此交流用广东话。侍者说西班牙语和英语。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罗伯特·赵·罗梅罗教授说:“我们如今看到的餐馆是历史上生活在墨西卡利和南加州等美墨边界地区的大量华人的遗产。”

这些地区当时为何有中国人?因为《排斥华工法》。受美国工人中反华工情绪推动、于1882年通过的这项法案禁止中国移民进入美国。数万人转而去了古巴、南美和墨西哥。很多人在美墨边界地区定居下来,成了食品杂货商、商人和餐馆老板。还有一些人设法非法越境,在美国的因皮里尔县等地谋生。

罗梅罗说:“中国人创造了一些不见诸文献的移民方式。”他说,他们雇用向导,在后者帮助下越境进入美国。他说:“他们使用假文件、坐船或火车偷渡入境。这些用来偷渡的基础设施都是中国人建造的。”

这段历史造就的中式墨西哥餐饮在边界的墨西哥一侧甚至更加风行。这是我与乔治·林(音)一起驱车跨越边界时了解到的。他住在美国,但每天都要前往墨西卡利。他帮忙经营着这座城市中历史最悠久的中餐馆之一。

为何要每天跨境来经营一家餐馆?林先生解释说:“这是一道算术题,墨西哥这边的顾客要多得多。我不得不说,与因皮里尔的人相比,墨西哥人更精通中餐。”

这种精通也许是因为,数十年来这里的人们一直吃受到墨西哥人影响的中餐。曾经,是不得已而为之:中餐馆的厨师使用墨西哥菜食材,例如干红辣椒、豆薯和某些部位的肉,因为可用的就是这些食材。现在,这已经是一种烹饪遗产了。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美国的中餐馆

【延伸阅读】海外中餐馆超40万家东南亚欧美均为“聚集地”

中新社北京4月22日电 (记者 刘长忠)记者22日从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获悉,一项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海外中餐馆超过40万家,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东南亚,有约7万家,欧美也是中餐的重要聚集地。

由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合作编著的《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报告(2015)》(餐饮蓝皮书)显示,中餐在美国经营时间长达100多年,目前美国约有中餐馆5万多家,从业人员30多万人,约占美国餐饮业营业网点和营业额的3.4%和8.5%,这些餐厅75%以上为个体经营。

餐饮蓝皮书同时指出,虽然赴海外开店的餐饮企业不断增多,但基本还处于初期探索、总结经验、不断改进的阶段。在国内具有极高知名度的餐饮老字号和新兴品牌企业,走出国门都遭遇不同程度滑坡。

对当地食品安全、劳动用工、海关报关等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同时又缺少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成为制约中餐企业走出去的主要障碍。克服这些障碍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蓝皮书称,进入2015年,众筹餐饮模式将继续在摸索中前进。餐饮类众筹机会多,互联网众筹将为包括餐饮在内的大众创业提供助力,众筹餐饮发展前景广阔。

蓝皮书还显示,2014年中国餐饮收入实现2786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7%,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2015年第一季度,餐饮收入实现7458亿元,同比增长11.3%,自2010年以来首次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预计2015年中国餐饮收入将超过3万亿元。(完)

(2015-04-22 17:20:13)

【延伸阅读】FT:参差不齐的欧洲中餐馆美股行情中心:独家提供全美股行业板块、盘前盘后、ETF、权证实时行情

过去五六年间,频繁在德国大小城市旅行,习惯了卖中餐的馆子总是与“Imbiss”即德文“快餐”相连。多尝了几家,发现所谓“中餐”不光不分东西南北菜系,甚至被大咧咧与泰餐、日餐混在一个菜单内,分类烹饪的方式简单粗暴:食材固定,肉类总是鸡、鸭、猪、牛,蔬菜总是笋、豆芽、西兰花或加上冬菇。划分中、泰、日餐的惟一标准是酱料:中餐代表是甜酸、豆豉、蚝油口味。

在英国,初印象是中餐在当地人群中甚为流行,但一般是这样的情景:“今天想吃什么?披萨?土耳其肉夹馍?中餐?那叫个外卖。”在伦敦无论市中心还是市郊住宅区,门面窄小简陋的“中餐外卖”鳞次节比,名字大同小异,带“强”字的、叫“新华”、“四季”的,隔一条街便见到一家,却不是分店。这些小馆只做外卖生意,里面不设桌椅,以粤式快餐为主:炒饭、粉、面。究伦敦华人的历史渊源,香港人、广东华侨聚居,粤餐垄断“中餐”这点并不意外。这样的馆子里也总会加上一般快餐店的必备小菜:炸鸡翅。

饭前吃几块虾片,等上汤,但汤也就几款:玉米鸡汤、蟹肉(实际是淀粉和食用胶做成的蟹足棒)玉米汤,以及酸辣汤。经由“欧式想像”的汤与菜式,“游水海鲜”是看不到的,鱼类基本来自冷藏,辣菜也尽量温和,蔬菜品种有限,来来去去就是小白菜、青椒、豆芽和笋几种,有时加上大白菜算不错了。这样的快餐店,头盘/前菜2到3镑,主菜5到8镑,在伦敦算是便宜。

唐人街里是另一种光景。从20世纪初聚居东边Limehouse区域、引发伦敦本地人对华人的鸦片遐想与偏见,到今日成为世界各地游客热点的西敏市“唐人街”,经历了几代人打拼的一批餐馆已成为“老字号”,主打仍是粤式菜品,但至少地道广东点心、专业拉面馆、包子店、饺子馆,在本地回头客们不留神之间,已接触到了博大精深中餐的冰山一角。当然这样的旅游热点,价格也水涨船高:一盘椒丝腐乳炒通菜就要8到10镑,比肉类都贵。问店家的话,一般回答:英国气候不长叶子类的蔬菜,绿叶蔬菜都得进口。

不少餐馆门前都贴上伦敦本地媒体的推荐。据我的观察及与本地媒体同行及友人的日常交谈中得知,唐人街有一家常年服务态度糟糕、但菜品口碑极好的小馆。进去光顾过两回,门前橱窗有个烧腊档,餐馆内几张长桌椅拼成个大饭堂。西方面孔的顾客们都熟门熟路,落座就埋头点菜。肉类盖浇饭看起来很受欢迎,烧鸭、叉烧类的也颇有生意。一个盖饭价格在6到8镑之间,算是普通实惠价。份量大,口味不功不过。

还有一档是精致的中餐馆,它们并不打旅游牌,而是散落在伦敦各处,与其它餐馆“公平竞争”。一天经过人流密集的维多利亚火车站时忽然想吃中餐,于是在地图上找了一下,发现了一家名叫A Wong的小馆,看了伦敦本地的大众点评网[微博]“Yelp”上全是好评,于是一路摸了过去。这家馆子显然对西方人看中餐的大一统观念有意见,华人主厨在牛津学化学出身,声明这里提供中餐14种菜系的多样化菜式,结果是1.5镑一颗扇贝小笼包这样的贵价美味。馆子不大,人客不绝。如果不提前订位,就算是周中的一个大中午,也只能做吧台。

彻底刷新我最初对西方人误会中餐之印象的,是今年1月底在英国兰开夏郡,在一个世界各地名厨荟集的的Obsession 2015美食节上,我耳闻目睹了华人厨师谭荣辉(Ken Hom)受到的礼遇与尊重。当时坐我旁边的BBC著名烹饪节目“Master Chef”的制片人对我耳语:“Ken Hom”在英国是“家喻户晓的名字”。坐我身边的英国姑娘跟我说,听说将与Ken同桌吃晚饭,激动得她连忙打电话给母亲和祖母:“Ken是我认识的第一位电视厨师,从小看他的节目长大。我们全家都崇拜他。”

而当晚之前,我从未听说过Ken。回伦敦后四处向英国朋友们打听,得到的答案是Ken Hom在每个人的童年记忆中:他是英国电视上第一批烹饪节目的主持人之一。

Ken是何许人也?引起我极大好奇,我查了资料,又约了他在巴黎相见再聊。谭荣辉的父母都出身于广东开平。1981年BBC签下Ken,制作了大红英国的节目:《谭荣辉的中国烹饪》(Ken Hom's Chinese Cookery),并配合出版了同名书籍。这书从出版以来,迄今已售出100多万本。到今天,Ken已出版了28本书。他算是第一位向西方社会大众普及中餐的厨师,2009年,Ken因“在饮食艺术上的杰出成就及贡献”、尤其是“促使英国人接受正宗中国菜”而获颁英女王的OBE(大英帝国荣誉勋章)。最新一本与法国乡间种植松露的传奇家族主人Pierre-Jean Pébeyre合写的《识松露》(Truffles),今年10月将出英文版,谭荣辉已受邀参加法兰克福书展。他还出了以“Ken Hom”命名的炒锅。“谭荣辉炒锅”迄今在全球62个国家至少卖出700万套。

原来还有不少爱好中餐的英国人,是比叫外卖更有追求一些的。Ken的受追崇是一个例证。当时BBC有调查问卷显示了Ken在英国迅速流行的因素,答案包括了“Ken是新面孔”、“很多人都爱吃中国菜,但没什么人知道怎么去做”。谭荣辉自己也有一些结论:“英国人传统上习惯了把食物放到烤箱里,拿出来时就是成品了。而我们的烹饪方法是现场进行的,你能看)着食物色、香、味的变化。”很多人对他说:“我们从来不知道原来在家里也可以这么做!”

(来源:FT中文网)

(2015-04-15 07:48:13)

【延伸阅读】墨西哥中餐馆杀狗充当猪肉 食客听到厨房惨吠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涉事的乐口福餐厅。(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消息网4月11日报道 台媒称,墨西哥乐口福中国餐厅近日被发现用狗肉冒充猪肉。报案民众表示,吃饭时听到狗的惨吠,循声翻过篱笆竟发现两名餐厅员工在杀狗,并企图将狗肉加入炒面做成“猪肉炒面”。

据台湾“中央社”10日援引大陆媒体报道,当地警方发现还有数只小狗关在餐厅厨房的狗笼,一旁的厨师拿着菜刀切剁狗肉。

报道说,警方共逮捕5名餐厅工作人员,其中3人为中国国籍,其余2人为墨西哥人。警方将冰箱中的肉类带回检验,并救出待宰的狗群。

餐厅老板承认杀狗,但强调:“狗肉是自己吃的,不会给客人”。该餐厅贩售的都是一般家常菜,当地民众怀疑,附近的中国餐厅可能也有问题,警方为追查,勒令附近6家中国餐厅暂时关闭配合调查。

墨西哥卫生部门发言人称,会要求市政府对餐厅老板定罪:“不能拿人民的健康问题开玩笑”。

据悉,该餐馆位于美国、墨西哥边境的蒂华纳(Tijuana),距离美国加州的圣地牙哥不远,这个城市长期苦于毒品走私等问题。

(2015-04-11 00:33:00)

【延伸阅读】从“左公鸡”热看中餐馆在美国的发展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国际先驱导报4月8日报道 130年前,清臣张荫桓获任驻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大臣;也是在这一年,湘系出身的名将左公左宗棠病故。奉命出使美国期间,张荫桓曾深入旧金山、纽约、华盛顿等地,办理华工被害赔偿事宜、考察美国社会、了解华侨社群,还曾作为中国代表见证纽约自由女神像落成仪式。只不过,连这位擅外交、洋务的干将也难以预见到,有朝一日左公会以美食之名在美利坚深入人心。

百余年后的今天,无论大都会纽约还是名不见经传的美国小镇,这位“左将军”都可位列大批美国食客所熟悉的中国人物前10名。名为《寻找左将军》的纪录片2014年在纽约翠贝卡电影节上首映,讲述了这段有关美国中餐馆第一名菜“左公鸡”与清臣左宗棠的故事。纪录片海报正中是一名驰马将军的红色剪影,右手高举的长枪上却插着一枚鸡肉块。

左将军是谁?出名归出名,真能道出左宗棠一二的美国食客并不多见。美国电影人很快发现,左宗棠出自晚清,而“左公鸡”也并非这位湖南名人的心头好——事实上,它诞生于左宗棠身后近七十载的台湾。出生于湖南、曾任蒋介石家厨的彭长贵独创了这道菜,并以湘系名人左公命名之。

美食和政治的轨迹竟悄然合辙。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尼克松访华后,这道“左公鸡”也随着新开张的中餐馆登陆美利坚。在被传出深受基辛格博士喜爱、又获《纽约时报》评为四颗星后,“左公鸡”一跃成为美国中餐名菜,为大大小小中餐馆列入必备菜品之列。

美国中餐馆的“左公鸡”究竟味道如何?对初来乍到的中国朋友,“老油条”多半不会推荐。事实上,美国大多数中餐馆菜单上都有不少迎合洋顾客口味的菜品,与“舌尖上的中国”判若两味。就连取名也要各顾所需,比如,华盛顿周边有家中餐馆中文名为“成都小馆”,爱川菜的留学生自然不能放过;英文名却称“Hong Kong Palace”(香港宫殿),应是为了“东方之珠”的知名度。

无论如何,“左公鸡”的境遇比起张荫桓出使美国之时仍可谓云泥之别。自1849年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淘金热起,华人开始大批涌入美利坚,中餐也由此进入美国。不过,由于文化、饮食差异,加之华工生活条件的制约,美国人对华工及其生活习惯的“印象分”较差,后又因华工抢占本地人工作饭碗之说而恶感更重,美国国会更于1882年推出《排华法案》。因此,三年后,张荫桓奉命出使美国的一项重要责任,也就是处理华工事宜。

张荫桓当时可能还未及观察到的是,严苛的移民、用工限制将相当一部分人逼上了“自谋职业”之路,而餐饮业由此成为华人一大主力营生。

自一个半世纪前中餐馆初现旧金山,历经排华风潮、二战、冷战、中美复交、留学潮兴起等历史变迁,华人和近5万家中餐馆也在起起落落中如蒲公英种子般落户在美国各个角落。名店往往生意兴旺,小到凉皮店也常人满为患,连小肥羊、海底捞等国内连锁餐饮品牌也陆续登陆。一些店面的定位也从照顾“洋胃口”,转为看重日渐庞大的留学生、新移民市场。

今年3月24日,全美中餐业联盟在国会众议院一座大厦举行仪式,成立华盛顿总分会,并将联盟总部也迁至华府,以求利用华府的政治资源为中餐业争取利益和支持。包括华裔众议员赵美心、孟昭文在内的十余位美国议员、地方官员出面“站台”,在事关华裔族群的同类活动中算得上大阵仗。

分别来自加州和纽约两大华裔较密集地区的赵美心和孟昭文都在现场提及,自己的祖父辈初到美国时就曾执业中餐馆,勤勤恳恳养活一家老小,期待中餐今后能在美国更加发扬光大。

(2015-04-08 15:43:57)

【延伸阅读】纽约中餐馆常遭到骚扰 华裔女店主感叹生意难做美国中文网

中新网3月25日电 据美国中文网援引美国中文电视报道,纽约不少华裔经营的外卖餐馆都会开在治安不好的区域,为了生计也不得已而为之,近日就有店主向记者称生意快要经营不下去了。

记者走访的这家中餐馆在开业4、5年中,不断收到附近政府楼住客的骚扰,由于每次涉案金额都不大,报警后警察也难以处理,店主直言,这样下去,生意非常难做。

餐馆开在康尼岛附近的邹女士表示,餐厅开业后,店内受到的骚扰不断,最近一次是在上周末,一个客人索要免费饮料未果,拿起调料瓶就向她砸过去。

邹女士表示,这次还好没有受伤,有一次则是鼻子被另外一名顾客砸出血。

邹女士说,她的店开业5年,经常会受到类似的骚扰,食物经常被抢,虽然已经报了很多次警,不过警方也做不了什么事。

邹女士还说,除此之外,卫生局还经常会来检查,鸡蛋里挑骨头,每次都要罚款,自己实在经营不下去了。在记者帮助下,邹女士联系了所在选区的市议员崔马克,希望能够得到帮助。(戴兆辰)

(2015-03-25 16:40:09)

【延伸阅读】美媒:肯尼亚一中餐馆天黑后不接待非洲人引争议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肯尼亚当地报纸报道该事件(图片来源:搜狐网)

参考消息网3月25日报道 外媒称,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一家中国餐馆以安全原因为由下午五点后拒绝接待当地非洲人。该餐馆的做法遭到当地民众和政治人士的强烈抗议。

据美国之音电台网站3月25日报道,目前,餐馆的老板被警方以无证经营为由逮捕。

美国之音电台网站援引肯尼亚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民族日报》消息说,这家中餐馆名字就叫“中国餐馆”。该报记者曾经试图进入餐馆,但是被门卫告知,非洲人可以进入餐馆的时间已经结束。只有出租车司机、或者在中国人、欧洲人和印度人陪同下的非洲人方可进入餐馆。报道援引餐馆方面人员的话说,餐馆2014年遭到武装人员的抢劫之后,才执行了这样一项措施。

报道援引餐馆公共关系经理埃斯特·赵(音)的话说:“我们不接纳非洲人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谁是青年党,谁不是青年党。”青年党是肯尼亚邻国索马里一个与基地组织有关联的恐怖组织。埃斯特·赵说:“ 在这里居住或是就餐的中国人希望感到安全。”

内罗毕新闻的报道说,被拒之门外的非洲人包括肯尼亚前内政秘书、前教育部长等人。但是,也有极少的几个当地“忠实客户”是可以入内的。另外,如果客人在一定时段的消费超过两百美元的话,也可以进入。

《民族日报》的报道还说,内罗毕并非只有这一家中餐馆,其他中餐馆比这家餐馆友善多了。

报道援引肯尼亚一名政府官员的话说,不管这家餐馆有多少理由,“天黑后非洲人不得入内”的规定等同与种族和民族定性,这是不符合宪法的”。

《民族日报》的报道发表之后,立即引发当地人在网上的强烈抗议,有人要求将该餐馆立刻关闭。目前,肯尼亚有关当局已经以无证经营为由逮捕了餐馆的老板赵阳(音)。一旦被判有罪,赵阳将面临长达18个月的刑期或是高达1000美元的罚金。

美国之音电台网站还援引《华盛顿邮报》的报道说,这家小餐馆在当地遭遇是中国企业在非洲巨大投资的缩影。近10年来,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巨大,中国已经是非洲大陆最大的贸易伙伴,每年与非洲大陆的贸易额高达1600亿美元。目前,大约有100万中国人,其中大多是小贸易商以及在非洲的中国公司工作的劳务输出人员。

(2015-03-25 11:51:00)

(原标题:中餐在美墨边境广受欢迎 美媒:你没见过的中国菜)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