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发现比欧洲更早的岩画 西媒:洞穴里的毕加索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3月27日报道 西媒称,毕加索在一次造访阿尔塔米拉洞窟时说:“一切都在创造之中,而又在衰败之中。我们当中没有任何人能画出这里的一切。”这句话意义深刻,但更有意思的是,这句话很可能就是旧石器时代的人在1.5万年前在岩壁上作画时心中所想。这些先人有资格认为后人无法企及他们的高度,因为他们成为艺术家的时间比我们要早上万年。
西班牙《趣味》月刊2月号发表题为《洞穴里的毕加索》的文章称,最近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特里尼尔发现了一个淡水贝壳,上面刻着一些抽象的几何图像,状似“Z”字。荷兰莱顿大学的生物学家约瑟菲娜·约尔登斯对这个贝壳展开了研究,并将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英国《自然》周刊上,随即震动了整个科学界。约尔登斯此前曾研究过穴居人和智人的祖先——直立人,以及他们如何在现在东南亚地区开采和利用海洋资源。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那个贝壳上的线条可能已经存在了将近50万年。在贝壳的一侧有一个钻孔,可能是为了开启贝壳而钻出的。贝壳表面的线条较为平直,每一道大约1厘米左右。
贝壳上的线条到底是艺术创作,还是为了打开它无意中留下的刻痕?研究人员排除了后一种假设,因为他们在电子显微镜之下发现,这些线条都是精心刻画上,显然不是无意所为。这些线条颇具流畅性,而且刻画者的手的过程中应该一直都没有抬起来,这些都是有意为之的证据。而这就说明,早在40到50万年前原始人就能够进行艺术创作,虽然科学界此前并不承认原始人具有抽象能力。
考古学家卡米洛·何塞·塞拉·孔德认为,虽然上述有关贝壳的研究很有趣,但是作者忘记了此前已有证据表明,南非的直立人能够刻画出几何线条,而这与人类的祖先智人最初的行为方式非常相似。
在科学界,在岩石和物品上刻画线条的行为最早出现在何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是否只有人类具有艺术创造能力,因为艺术创作需要较高的认知能力。换言之,这涉及到思维能力到底是人类在不断进化中形成的,还是祖先智人已经具备并留传给我们的。与人类的祖先智人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还有其他亲缘物种,例如穴居人。穴居人是否具备艺术创作能力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
实际上,古人类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艺术的诞生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在欧洲以外存在很多证据,例如在南非迪普克卢夫和布隆博斯洞窟的岩石上就发现了6万至7万年前留下的刻画的痕迹。这些发现表明,人类的祖先智人当时已经具有刻画的能力。除了刻有几何线条的岩石,科学家还发现了穿孔的贝壳和各种装饰物。
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曾发现其他证据。例如在摩洛哥坦坦和以色列贝雷亚特拉姆发现的状似人形的雕像被誉为坦坦的“维纳斯”和贝雷亚特拉姆的“维纳斯”。根据这些证据。有些古人类学家认为,现代人在离开非洲前往欧洲和亚洲之前就已经具有创造文化和思维能力。
抽象能力指的是,通过图像和符号展开思维,并赋予这些图像和符号特殊意义的能力。能过通过符号展开思维是人类能够发展到今天的基础,因为这是语言能力、艺术创作和宗教等很多人类特有的能力和人类文明的先决条件。数十年来,无数科学家都认为是这些能力将我们人类和动物区分开来。
此外,欧洲一直被视为艺术和符号思维的发源地。1994年3名科学家在法国阿尔代什省肖韦洞穴的发现或许就是其最有力的证据。在洞穴中发现了动物壁画,描绘对象主要是马和熊。这些壁画可能创作于3.9万年前,是可以证明人类拥有创作能力的最早证据。
数年后,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考古学家阿利斯泰尔·派克2012年在美国《科学》周刊上发表研究指出,人类最早的绘画作品应当出现在西班牙。因为在坎塔夫里亚和阿斯图里亚斯的岩洞里都发现了岩画艺术作品,完成时大约在4.08万年前。在岩壁上刻有圆圈、原点,最形象的是描绘一只手的岩画。
专家见到这些岩画之后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到底是谁创作了这些岩画,因为当时在伊比利亚半岛上同时生存着智人和穴居人。目前这个问题尚无明确的解答。智人抵达伊比利亚半岛是在4.2万年前。如果能在西班牙发现创作于这个时间点之前的岩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必然是穴居人所做,但现在还无法证实。另一方面,穴居人在伊比利亚半岛消失的时间是大约两万到3万年前。
然而,问题在于,大部分考古学家都认为无论智人还是穴居人都不具备艺术创作能力。尤其是穴居人,科学界一直认为他们是智力低下的野蛮人。但是目前已有证据显示,穴居人的大脑比较发达。在位于直布罗陀的戈勒姆岩洞中,考古学家发现了穴居人的生活遗迹,并在岩壁上发现了一个状似“井字符”的符号。在岩洞周围还出土了将近300件穴居人使用过的工具。
此外,1959年考古学家在马拉加的内尔哈岩洞中也发现了很多奇特的符号。有些考古学家认为这些符号正出自穴居人之手。直到2012年科学家凭借新技术判定这些岩洞的主人生活在4.2万年前,但距离确定符号是穴居人留下的还需要一段时间。
虽然很多科学家认为欧洲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但是亚洲带给人们的惊喜越来越多。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的岩洞中发现了似乎用手作为模子画出来的壁画。据估计这些壁画已经超过了4万年。在这里的岩洞中还发现了野猪和野牛的壁画。科学家认为这些壁画都是智人创作的。这些壁画和在西班牙和法国发现的非常相似。美国纽约大学的考古学家埃里克·德尔森认为,虽然亚洲和欧洲在地理上距离遥远,但是岩画的相似性具有研究价值,因为有证据显示曾经有一群智人从欧洲迁徙到亚洲和澳大利亚。岩画艺术很可能是在他们的过程中,从欧洲传播到当地的。
岩画艺术和语言等人类历史上数不胜数的独创一样,其实并没有具体而确切的起源,似乎是从地球上的许多地点同时发展起来的。要想进一步了解岩画艺术,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但可以确定的是,岩画艺术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编译/刘丽菲)
【延伸阅读】 专家汇聚仙居 考察论证古越族岩画群
这是仙居古越族岩画群之一的西塘岩画(11月4日摄)。
2013年5月,仙居古越族岩画群整体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居古越族岩画群的发现填补了浙江岩画考古的空白,也是迄今为止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发现的总面积最大的岩画群落。新华社记者 王小川 摄
11月4日至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岩画研究专家汇聚浙江仙居县,考察论证仙居古越族岩画群。仙居古越族岩画群(简称“仙居岩画”)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为春秋战国时期古越族先民刻制。最初发现于2002年12月17日,目前发现岩画的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岩画上刻凿有蛇形、鸟形、鸟头鱼身形、马形、太阳形、人像形、柴刀形、锄耙形、棋盘形等各类图纹220多个,其中蛇形、锄耙形图纹普遍见于各岩画点。岩画线条流畅,笔画粗犷,风格古朴,内容丰富,总体保存较好。
这是仙居古越族岩画群之一的西塘岩画(11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小川 摄
11月4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岩画研究专家在浙江仙居考察论证仙居古越族岩画群。新华社记者 王小川 摄
11月4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岩画研究专家在浙江仙居考察论证仙居古越族岩画群。新华社记者 王小川 摄
11月4日,国际岩画委员会执委、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汤惠生实地考察仙居古越族岩画群。新华社记者 王小川 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2014-11-05 06:54:27)
【延伸阅读】 神秘的阴山岩画
这是9月17日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拉特中旗境内拍摄的骑马狩猎岩画。乌拉特中旗是阴山岩画分布密集区之一。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沟壑交错的阴山山脉中,岩壁与陡坡中大大小小的石头上镌刻着数万幅各种各样形象逼真的图画。研究表明,它们的创作年代最早可追溯到1万年前,此后,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不断地丰富着图画的内容,记录了人类“童年”以来的众多生存信息。
专家表示,岩画的创作历经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西夏时期、蒙元时期、明清时期共10个阶段。这些岩画真实地记录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和社会风貌,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新华社发(支茂盛 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阴山岩画题材极为丰富。包括有动物、人物、飞禽图案及人类的狩猎、乘骑、放牧、舞蹈、征战、巫师做法、以及日月星辰、圆穴等大量的符号、标记等。
这是9月17日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拉特中旗境内拍摄的八羊图岩画。乌拉特中旗是阴山岩画分布密集区之一。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沟壑交错的阴山山脉中,岩壁与陡坡中大大小小的石头上镌刻着数万幅各种各样形象逼真的图画。研究表明,它们的创作年代最早可追溯到1万年前,此后,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不断地丰富着图画的内容,记录了人类“童年”以来的众多生存信息。
专家表示,岩画的创作历经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西夏时期、蒙元时期、明清时期共10个阶段。这些岩画真实地记录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和社会风貌,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新华社发(支茂盛 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阴山岩画题材极为丰富。包括有动物、人物、飞禽图案及人类的狩猎、乘骑、放牧、舞蹈、征战、巫师做法、以及日月星辰、圆穴等大量的符号、标记等。
9月17日,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拉特中旗的文物管理人员在考察阴山岩画。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沟壑交错的阴山山脉中,岩壁与陡坡中大大小小的石头上镌刻着数万幅各种各样形象逼真的图画。研究表明,它们的创作年代最早可追溯到1万年前,此后,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不断地丰富着图画的内容,记录了人类“童年”以来的众多生存信息。
专家表示,岩画的创作历经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西夏时期、蒙元时期、明清时期共10个阶段。这些岩画真实地记录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和社会风貌,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新华社发(支茂盛 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阴山岩画题材极为丰富。包括有动物、人物、飞禽图案及人类的狩猎、乘骑、放牧、舞蹈、征战、巫师做法、以及日月星辰、圆穴等大量的符号、标记等。
(2014-09-17 22:06:11)
【延伸阅读】文化考古简讯:甘肃靖远发现一处古代岩画群
新华网北京7月27日电 文化考古简讯: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新疆捐赠少数民族语言影视剧译制片源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日向新疆捐赠了一批少数民族语言电视剧、电影、动画片译制片源,供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译制播映,以满足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甘肃靖远发现一处古代岩画群
近日一处记录古代游牧民族生活和生产场景的岩画群在甘肃靖远县石门乡小口村黄河东岸的一片滩地上被发现。这处岩画群绘制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初,岩画图案形象逼真,共有29组场景。
太山龙泉寺唐代风貌将重现太原
太原市日前投资7408万元启动了复建太山龙泉寺中多座古建筑工程,太山龙泉寺唐代风貌将重现太原。复建的东坪新寺以盛唐建筑风格为主。西侧中部的龙泉寺旧址,则修缮原有建筑,修旧如旧,恢复往日风采。
浙江慈溪发掘元代沉船填补考古空白
慈溪潮塘江元代沉船遗址野外考古发掘工作于近日圆满结束,开始进入现场保护与整体迁移阶段。据悉,这艘古船的发掘填补了浙江省元代海船发现的空白,对研究我国古代四大名船之一的浙船具有重要意义。
(2014-07-27 10:58:10)
【延伸阅读】组图:两岸记者参观远古人类艺术——宁夏贺兰山岩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贺兰山岩画人面像及各种动物分类图谱。(中国台湾网 王文英 摄)
中国台湾网8月2日西安消息1日中午,“海峡两岸记者西北行”联合采访团深入宁夏贺兰山腹地,参观了远古人类在岩石上绘制和凿刻的神秘诡异的岩画,遥想一万年前远古人类放牧、祭祀、狩猎、征战、生产、生活等场景。
贺兰山不仅是古代岩画的富集之地,同时也是贺兰山东麓古村落的所在地。两岸记者在向山中行进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古村落的遗址。如今,当地政府为了保护贺兰山岩画,已经将山下居民迁出,因此这一代已无民众定居了,到这里的人只有普通游客和岩画研究者。
贺兰山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两岸记者在山中发现了明代刻在岩石上的的军事公文,以及建在高山上的烽火台。
另外,记者在返回途中,还发现了几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贺兰山野生岩羊。(中国台湾网记者 王文英)
(2013-08-02 21:51:21)
(原标题:印尼发现比欧洲更早的岩画 西媒:洞穴里的毕加索)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