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掠夺式捕捞令东海渔获枯竭 日媒:近海基本没鱼

参考消息

关注

参考消息网1月26日报道 日媒称, 被中国视为渔场的东海的渔业资源正在迅速减少。中国渔船的掠夺式捕捞方法及水质的恶化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按照中国媒体的说法,在尚无有效对策的情况下,“近海渔业资源已近枯竭”,形势极为严峻。

据日本《读卖新闻》1月25日报道, “近海已经基本上没有鱼了。渔场正变得越来越远。捕到的鱼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小。”在浙江省象山县石浦渔港,渔民杨利坤一边收拾渔网一边感叹。作为中国六大中心渔港之一的石浦自去年9月16日禁渔期结束后已经很难捕到鱼了。

渔民们驾驶着30米长的渔船驶向东海,通常要在海上待半个月的时间。据说下网后往往七八个小时都捕不到什么鱼。大型渔船每天的燃料成本都在1万元左右,没有收获就意味着重大损失。

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一位负责人指出:“和过去相比,现在的渔船更大,数量也更多。虽然渔获在增加,但鱼的数量却少了。”截至2013年,中国共有69万艘安装有发动机的渔船。而1989年仅有19万艘,到2000年增至49万艘。据说象山县约5000艘渔船中有近三成并未登记在册。日本水产厅也认为这些未获得许可的渔船对资源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

掠夺式的捕捞方法也是导致渔业资源骤减的重要因素。中国渔船使用所谓“虎口网”进行围网捕鱼,通过强光照射吸引鱼群,然后一网打尽。目前在东海使用虎口网的渔船越来越多。

要想捕到更多的鱼,网眼就要不断缩小,现在使用1厘米见方网眼渔网的渔民也在增加。大量仅数厘米长的幼鱼被捕获导致鱼的数量进一步减少,但是捕鱼的人似乎对此并不在乎,某船长说,“只要挣钱,小鱼也无所谓”。幼鱼的售价在每公斤2元左右,主要用来制造饲料。去年12月,石浦批发市场售出的幼鱼超过25吨。

另一方面,作为地方特产的大黄鱼在40年前还可以在近海大量捕获,但现在已经难觅成体的踪迹。一些体形较大的大黄鱼每公斤售价甚至高达千元。

中国的渔获量排名世界第一,占比约18%(2012年数据)。据中国官方统计,1990年包括南海、黄海在内的海洋渔业渔获量为550万吨。之后开始迅速增长,2000年时已经达到1275万吨,2013年更是增至1399万吨。究竟为什么要把渔业资源一网打尽呢?主要是因为鱼的消费量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增至了此前的6倍。保护资源的步伐远远落后于旺盛的需求。

中国沿海水质恶化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中国去年发布的一份海洋发展报告显示,东海沿岸55%的海面受到污染,氮、磷的蓄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特别是长江、钱塘江等大型河流入海口区域污染问题非常严重,尚无改善迹象。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各地纷纷推进大规模填海工程。浙江省慈溪市的某渔村曾经紧邻大海,如今由于填海作业已经远离大海3公里。受到污染的河流汇入海洋后加速了水质的恶化。一位渔民说:“30年前在近海一次可以捕获50公斤鱼,现在也就是十分之一的水平。这样的环境已经不适于鱼类生存了。”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 浙江省温岭市钓浜渔港内停满了渔船。

【延伸阅读】浙江渔场渔业资源面临危机 大黄鱼、乌贼基本衰竭

新华网杭州9月18日电(记者黄筱)近日,浙江渔场伏季休渔期结束,全省两万余艘合法捕捞渔船正式开渔。记者从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获悉,浙江渔场的渔业资源正面临危机,尤其是大黄鱼、乌贼已经基本衰竭。

据了解,浙江省除了2.2万艘合法捕捞渔船外,还有约1.2万艘“三无”渔船(无船名号、无渔业船舶证书、无船籍港)。再加上为争夺资源,渔民大量采用拖网、帆张网、灯光围网等资源杀伤大的作业方式,大大超过资源承载力,直接导致渔场资源持续恶化。“马力越来越大,网目越来越密,灯光越来越强,捕捞生产是大小通吃,赶尽杀绝。”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总工程师童加朝说。

浙江渔场目前的资源量大约为每年400-500万吨,“可捕量为资源量的一半,也就是200-250万吨,但我省的实际捕捞量近年来每年都超过300万吨。”浙江海洋学院院长徐汉祥介绍。

由于渔业资源长期处于过度捕捞状态,资源的品种和质量也每况愈下,浙江渔场原本盛产的“四大鱼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已经名存实亡。“带鱼和小黄鱼虽能维持捕捞,但种群结构小型化、低龄化趋势明显,像筷子一样长的带鱼都被捕捞了,大黄鱼和乌贼已基本衰竭,很少能看到它们的踪迹了。”徐汉祥说。

取而代之的是营养级水平更低的以虾蟹类、小杂鱼为主的渔业资源。浙江省渔政渔监处副处长潘建忠介绍,每年要捕掉约100万吨只能做饲料的小杂鱼和虾籽,“虾蟹类的价格低,渔民的经济效益也随之下降。”

徐汉祥还向记者介绍了一组对比数据,2002年浙江渔场的渔业资源有69%可以直接上市,31%无法直接上市售卖,需加工成鱼粉等饲料,“而我们在2010-2012年的监测结果显示,10年时间比例已经完全倒过来,仅剩30%多的捕捞物可直接上市,绝大部分只能用于加工。”

为了遏制渔业资源恶化态势,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修复振兴浙江渔场的若干意见》,计划用6年时间,在打击取缔“三无”渔船、整治非法捕捞行为、减船转产、生态修复百亿放流等方面开展重要行动,使浙江渔场渔业资源水平在2020年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海洋捕捞与资源保护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2014-09-19 08:40:06)

【延伸阅读】闽台水产界精英探讨海洋生态和渔业资源保护

中新网厦门6月14日电 (记者 杨伏山)由福建省水产学会和台湾水产学会联袂主办的“2014海峡两岸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养护学术研讨会”14日在厦门举办,闽台两地水产界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海洋生态·渔业资源保护”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台湾水产学会理事长、台湾海洋大学校长张清风率领台湾水产界诸多知名专家学者跨海前来参会。

福建省水产学会理事长李祥春介绍说,闽台两地十几位水产界知名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深入交流了海峡两岸海洋渔业资源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海峡两岸海洋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技术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以及增进海峡两岸渔业合作的方式与途径。

福建省水产学会与台湾水产学会自2011年共同创建闽台水产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以来,学术交流领域不断拓展,已先后针对水产养殖设施与装备、水产养殖与种苗、水产食品安全与贸易等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分别在台湾澎湖科技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和台湾海洋大学,成功举办了三届闽台水产学术研讨会。

本届研讨会首次纳入“海峡论坛”,作为第六届海峡论坛“文化交流”系列活动之一,也是“2014海峡科技专家论坛”的重要活动内容,是两岸水产科技与学术交流盛会。

业界人士称,“闽台水产学术研讨会”开创了海峡两岸水产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的新平台,为促进两岸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言献策,进一步增进了两岸水产科技工作者的合作与友情,已成为海峡两岸水产界学术交流合作的共同品牌。(完)

(2014-06-14 17:52:01)

【延伸阅读】港媒称当地渔业资源敲警钟 过度捕捞(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为保护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香港水域由去年12月31日起禁止拖网捕捞。香港《大公报》图片

中新网8月30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香港特首梁振英日前与市民分享少年时代吃红衫鱼心得。而当地昔日大量供应的红衫鱼已因滥捕,产量急降。该报记者走访了西营盘街市,发现除红衫鱼外,还有多近20种廉价海鱼,同步入逐渐消失之中,渔业资源枯竭敲响警钟。

特首梁振英少年时买鱼的西营盘街市仍然存在,但如今鱼价大涨。“大条一点的海鱼每斤几十元(港币 下同),唯有挑细条的买,但即使小鱼,种类也少了。”街坊黄先生边在鱼档挑鱼边说。过往五元一盘、三元一碟的狮头鱼、瓜核鲳近年都难得一见,就算有得卖,动辄15至20元。

黄先生光顾该鱼档多年,与老板陈先生老友鬼鬼,陈闻言插口说:“数年前每逢南海休渔期过后,会有许多英鲳、白鲳供应,近两年连鲳鱼都少了,鱼种鱼量都买少见少,价钱自然贵啦。”

“以前平价海鱼三数元有交易,如今下价鱼也要40、50元1斤。”陈先生慨叹说,海鱼价钱愈来愈贵,令顾客减少。

买了一条红衫的黄先生说:“家人爱吃海鱼,红衫最常吃,用来做汤最好味,只要够新鲜,不用太多配料,已能做到汤甜鱼鲜。”

像特首所说,他少年时“个半一条”的廉价红衫鱼,如今已因“食之者众、生之者寡”,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入红色警戒“避免食用”类别。

退休人士梁太慨叹:鱼价“贵到都不知点买什么。”梁太父亲爱吃海鱼,她回想20多年前一家人吃父亲烹煮的海鱼,“兄弟姊妹总是抢吃爸爸煮的‘酥炸黄花鱼’。”现时街市所售的多是养殖海鱼,野生黄花更被卖到天价,梁太记得儿时的黄花“一点都不贵”。

俗语有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廉价海鱼曾是香港普罗家庭饭桌上的常菜,但今日要餐餐吃海鱼,绝非易事,“往往有钱买不到”。在渣华道街市卖鱼20多年的余先生坦言:“像凤尾鱼的小鱼,价钱不贵,近一、两年已几乎绝迹。”

除凤尾鱼,不少曾是家庭常吃的海鱼都陷入渔获锐减及售价暴升的状况。余先生补充:“挞沙以前每斤四、五元,现在已接近100元一斤,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木棉鱼(俗称大眼鸡)在过去是全年有售的廉价海鱼,因肉质粗糙,富贵人家不屑食用,但近年的售价每斤至少85元,难怪经济环境稍差的家庭都甚少有机会食海鱼。”

渔业资源在过分捕捞下日渐枯竭,渔民在收获减少下为求生计,连小鱼也不放过。就记者在街市所见,仅长四吋(英寸)的马头鱼、手掌大的白鲳也被捞起。未成长的小鱼已葬身人腹,如此恶性循环,势必令渔业资源进一步收缩。

(2013-08-30 11:06:08)

【延伸阅读】台媒:钓鱼岛附近新渔场开放 渔业资源丰富钓鱼岛资料图 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中新网5月10日电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钓鱼岛附近的新渔场今天(10日)起生效开放,这处传统渔场资源丰富,以往常有渔船遭日本扣押,渔民期待今后能减少纠纷。

台湾地区与日本之间的“重迭经济海域”,一直是回游鱼类所经之处,常有鲔鱼、鲨鱼与旗鱼等高价值鱼类,但过去台湾的渔民不能完全享有捕捞权,只能在“暂订执法线”内作业,眼见传统渔场流失。

为了生存,近年来屡见在“暂订执法线”附近作业的台湾渔船遭到日本公务船驱赶,甚至被扣押,付出高额的赔偿金后才能获释。渔民心中怨气无法发泄,不禁感叹“这是我们的传统渔场,为何不能进入捕鱼?”

为了引起重视,苏澳地区近50艘渔船在2006年前曾一起前往日本与那国岛屿正北方约31海里的“暂定执法线”内,向日本集结抗议,当时日本只派出侦察机在空中监视,抗议活动没有升高紧张。

经过多年的忍气吞声,硬颈的苏澳渔民又于去年9月发起“为生存、护渔权”活动,当地渔会号召70多艘渔船一起前往钓鱼岛附近海域,抗议渔权被剥夺。这次行动中,台湾的渔船虽遭日方水柱攻击,但已展现更团结的民间力量。

在台湾坚守钓鱼岛“主权”原则上,今年4月的第17次渔业会谈终于在渔权上有进展,双方同意划设大范围“协议适用海域”,台湾渔民在钓岛周边海域作业范围扩大约4530平方公里,其中主要渔区在北纬25度上下、东经122.8度至东经124.7度之间附近的倒三角形海域。这处倒三角形海域就是过去台湾渔民最常遭日本扣押人船的区域,也是渔业资源丰富的地方。

这次渔业协议开放的三个三角形海域,对渔民来说“虽然不满意,但可接受”。可以接受的是,弱势的渔民在海上拓展了作业区,期盼可以增加鱼获。

渔民们对于新海域不满意之处,有待未来当局在渔业委员会上持续争取,将纠纷降到最低。

(2013-05-10 16:18:00)

【延伸阅读】福建探索台海渔业资源合作机制

中新社福州4月14日电 (记者 孙贤迅)福建将邀请两岸各界人士在台湾海峡放流特色鱼类,促进台湾海峡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两岸“共管共养”的台湾海峡渔业资源合作机制。

福建官方14日启动海洋生态·渔业资源保护十大行动,期待通过建立海洋公园、开展大规模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加强海洋渔业环境监测与疫病防控等,重塑碧海银滩美景。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吴南翔称,将邀请两岸各界人士在台湾海峡放流鲻鱼、鲈鱼、日本鳗鲡等台海特色鱼类,促进台湾海峡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两岸民众保护生态环境、养护水生生物资源的意识,探索两岸“共管共养”的台湾海峡渔业资源合作机制。

为提高福建渔业水域经济和珍稀水生生物种群的数量,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渔业生态环境,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今年计划大规模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专项行动,选择在8个海湾海域、闽江河口、平潭岛海域,闽江、汀江、九龙江等主要江河流域及其库区开展增殖放流,放流经济和珍稀物种33种,其中具福建水域特色的品种达14种。

在海洋牧场建设方面,福建今年将在莆田秀屿区、福鼎市、霞浦县、诏安县等重点海域和具有典型性的无居民海岛邻近海域开展以人工鱼礁工程、增殖放流以及封岛栽培为主要内容的海洋牧场建设。

海洋公园是海洋特别保护区的一种类型,福建现已建立厦门、福瑶列岛、长乐、湄洲岛和城洲岛等5个国家级海洋公园。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透露,福建将继续推动在特殊海洋生态景观、历史文化遗迹、独特地质地貌景观及其周边海域建立海洋公园。

当天,22家企业捐赠海洋生态保护公益金600多万元人民币,福建省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与福建省海洋文化中心等签订《共同促进福建海洋文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完)

(2014-04-14 21:27:01)

(原标题:掠夺式捕捞令东海渔获枯竭 日媒:近海基本没鱼)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