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信阳一村民手持68年前的新四军老借条,要求当地政府兑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人民军队借条、预征粮款收据不在少数,绝大部分在50年代初就全部偿还。还有部分到七、八十年代翻修老屋时从墙缝中、房梁上翻出的老借条陆续由县民政局、县粮食局兑付。
这些老借条牵出的历史旧债有货币、粮食、牲畜等,时隔几十年,借条们如今命运如何?
借条一
【地点】河南光山县
【借方】新四军第五师野战军
【时间】1946年
【所借物品】3万元现金(币种待鉴定)
【事件】1989年,南向店乡村民张志良的父亲在拆建旧屋时发现土墙缝里塞着一个红布包裹,里面是新四军的借条。借粮款收据上面写着,“今承湘店乡(后更名南向店乡)保庄张炎山先生借给本军现金叁萬元,特给此据为凭。”署名为“新四军第五师野战军政治部军令部江克成”,借款日期是“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六月四日”。借条左端附注注明所借粮款在今后政府征收田赋时,可凭此据抵消,未抵消完的剩余数额政治部保证偿还。
【处理】2015年1月16日,信阳市文物局将鉴定此借条。
借条二
【地点】湖南宁远县
【借方】解放军
【时间】1949年
【所借物品】一匹马
【事件】2013年7月29日,《一张珍藏的借据解放军60多年前借了我家的东西》的帖子被网友热传,帖文称,1949年,14岁的宁远县冷水镇村民张兰庭随父张土荣在蓝山县竹管寺行医遇到解放军发起解放蓝山之战。为转移伤员,有位解放军军官借走了张土荣一匹行医用的马,留下借据时表示待仗打完后将把马还回来。多年过去,借走的马一直没还回来,这张借据在张土荣去世后由张兰庭珍藏至今。因为现在家境困难,张兰庭委托网友发帖询问,看有关部门能否依据偿付。
【处理】2013年8月1日,宁远县冷水镇党委书记蒋先定回应称,正在向上级反映此情况,争取尽快确认借据真伪,如果属实,共产党人绝不会赖拥军群众的这笔账。
借条三
【地点】湖南汝城县
【借方】解放军
【时间】不详
【所借物品】稻谷、白米
【事件】三江口瑶族镇发现的解放军借物票据,共有23张,小的巴掌大,大的一尺见方,均为借米、借稻谷的字据,用毛笔或钢笔书写,土产毛边纸,已发黄、卷角。这些借据,多的借稻谷60余担,少的借白米3斤、5斤。
【处理】2014年7月29日,政府兑现6.6万元现金及荣誉证书。
借条四
【地点】四川松潘县
【借方】红军
【时间】1935年
【所借物品】一千斤青稞
【事件】上八寨乡克藏村村民仁青卓玛家,有一张用毛笔写在木板上的“割麦证”。这是长征时,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儿盖会议”期间,红军留给当地老乡的借条。这块木板长大约10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1厘米,木板上的字迹至今仍然完好如初:
“割麦证老庚:我们在这块田内割了青稞一千斤,我们自己吃了。这块木版可以作为我们购买你们这些青稞的凭证,请你们归来以后,拿住这块木牌,向任何红军部队或苏维埃政府,都可兑取与我们吃你们青稞价值相等的银子、茶叶与你们所需要的东西。在你们还未曾兑得这些东西之前,需要好好保存这块木牌子。前敌总政治部,麦田第号。”
【处理】不详
借条五
【地点】广州市九龙镇
【借方】游击队
【时间】1941年
【所借物品】谷子86担,大洋1400元等
【事件】2000年,58岁的吴记房拆老房时,在房顶第二横梁与墙壁的交界处下数三块砖的位置发现一个小铁盒,里面是两张欠条。一年后,吴家祖坟搬迁,吴记房又在祖坟中挖出了两张欠条,其中一张是借给抗战期间的共产党游击队:“民国30年5月,油麻地游击队借谷子86担,大洋1400元等。”
【处理】民政局回应,没有相关政策,难以核算金额。
借条六
【地点】广州江门市
【借方】游击队
【时间】1944年
【所借物品】8根金条、5000大洋,38石零70斤大米
【事件】江门市一位叫梁启超(与历史名人重名)的市民在修葺老屋时发现一张借条,借条上写着,“今借到大井头村鸿文三姐白米共三十八担(石)七十斤、大洋伍仟圆、金条八支,每支一两。待胜利后由当地县政府偿还,付息二分。建议将鸿文三姐以革命家庭看待,其后人须保护及照顾。此据在偿还之日终结。”署名是“新鹤人民抗日游击三中队李兆培”,时间是“民国三十三年十二月廿九日。”毛笔书写的繁体字迹清晰工整。
【处理】民政局回应,没政策兑现难。
新京报新媒体 记者 程媛媛 实习生 顾开贵
资料来源:新京报 潇湘晨报 湖南日报 南方都市报 四川新闻网
编辑:陈思 王健
(原标题:【盘点】那些“借条”牵出的历史旧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