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八旗二马路

南方日报

关注

有历史的城市,它的过往并未消失。纵观广州路名,八旗二马路的前尘往事就奔流于市井表象之下。清代驻粤八旗官兵来粤驻防时从水路上岸,东堤成为当时旗兵活动的重要区域,后来该地拆建马路时,就把八旗会馆所在地段马路称为八旗二马路。

每天,熙熙攘攘的人流从这里路过,从这里走向繁华喧嚣的北京路。八旗会馆、接官亭……那些历史的遗迹早已湮灭在时光里,八旗往事和一个朝代的记忆却未曾消散在烟云里。八旗文化博物馆来客留言本上的满文留言,“长白山,珠江水,都是我们可爱的家乡”的悠悠歌声,带我们追寻一段羊城的八旗往事。

因旗人驻粤而得名

从东山口出发,经东华南路转入东堤二马路直行,再经过广舞台二马路,便来到八旗二马路。八旗二马路与沿江中路平行,靠近天字码头,东与东园路交界,西与北京路交界,全长约600米。

八旗二马路,拥有这样一个满族味儿十足的名字,有的街坊会自然认为这里曾是清代旗人聚居之处,其实不然。事实上,八旗二马路一带历史上没住过一名八旗子弟。

1756年,由于广州府地位日益重要,也因为“裁汰汉军大半”,乾隆帝开始派驻满族八旗携眷来粤合驻。按清朝规定,驻粤的满、汉八旗兵都住在城区的西隅,自成一个旗人小聚居区。

广州市满族小学创办人、曾任广州市满族联谊会会长的汪宗猷编著的《南粤满族文集》中提到,在广州虽然没有划定满城,但还是划出了满洲八旗的居住地域,很是严格,一点不能混淆。按规定,满洲八旗子弟住在广州城里,不准离城10里,也不允许经营工商业。驻防的区域东到四牌楼(今解放中路)街中心起,西到西门城墙(今人民中路),南自大德街(今大德路)归德门城墙起,北至光塔街(今光塔路)街中心。

那么,城东面为何会有一条名叫八旗二马路的路?

在《广东满族史》一书中,记者找寻到了答案:之所以在这条马路上出现“八旗”之名,作为清朝官吏从水路到广州时都在天字码头(位于现北京南路南端,现改为珠江南岸的一个轮渡码头)上岸,然后走这条马路去八旗会馆(现八旗二马路小学附近)休息,然后由八旗子弟及有关人员到接官亭欢迎,名曰:“接官”。经过一定的欢迎仪式后,才进城上任。

八旗官员卸任离开广州时,也是在此亭“恭请圣安”,然后才下船起航赶路。天字码头由此成为只供官员使用的码头,民船不得在此停泊,所以老百姓都称之为“天字第一码头”,“天字码头”就这样被传开,而且成了它的正式名称。

八旗会馆和八旗二马路虽都不在旗人区,但是都与驻粤八旗人员关系密切,这才冠以“八旗”的名号,它们都是当年满族八旗官兵来广州驻防的历史见证。

八旗会馆旧址仅存石碑

在八旗二马路与德政南路口附近的112、114号,马路旁矗立着一块石碑,这已经是八旗会馆仅存的标志。石碑上写道:“八旗会馆位于八旗二马路北侧,德政南路东侧,清初为供驻粤八旗官员从水路来粤的暂居住所,后来成为水师旗营操场,最后成为供八旗同乡、同行聚会寄寓的会馆,称之为八旗会馆。”

民俗专家、旅游散文作家伍嘉祥表示,八旗会馆最初的称谓见诸文字是在19世纪末所撰的《粤海关十年报告》中,执笔者是粤海关税务司的洋人,叫雷乐石。

报告说:“在广州共有23个会馆或同乡会,其中一个是旗人的会所……此旗人会所,经费来自募捐囊助,用地向当地申请拨予,拨予的地块以前曾是军营……”该报告还提到这是“中国工程矿业公司新建的贮煤仓库”。1907年由德国印制出版中英文对照的《广东省城内外全图》,是德国工程师舒乐测绘制作的,图中明确标示此处为八旗会馆。

1929年6月20日中午时分,一声巨响,炮弹声、子弹声响彻广州城,八旗会馆突发大火烧了两个多小时,顿成一片废墟。事后查知,大火是第三后方医院内蒋桂战争中的粤军伤兵,玩弄手榴弹失手,殃及军械库所致。

这场无情大火使八旗会馆荡然无存,以致至今未能寻得图片资料一睹八旗会馆的真容。

按史料记载,清朝官吏在天字码头上岸,再走八旗二马路去八旗会馆休息,然后由八旗子弟及有关人员到接官亭欢迎。

追随着历史的足迹,记者在北京南路南关电影院一旁找到了一条名叫接官亭的小巷子,记者问了4位老街坊,他们均表示,对这个小内街曾经的历史不甚了解,而路口朱红色的牌坊已是这里仅有的回忆。

清代,南下官员入珠江口、过虎门、经黄埔,到达羊城,在天字码头靠岸,接官亭几乎每天都热闹非凡,当时这里建有一座别致的亭子,不许一般游客游览和休憩,而是专供官员使用的。

如今毗邻北京路步行街的接官亭,静谧中带着点落寞,可有谁人知,当年它有多威水?《广东满族史》记载,1893年3月10日,包括两广总督邓廷桢在内的大小官员,一早齐集接官亭恭候,原来是在迎接肩负禁烟重任的钦差大臣林则徐。这次迎接空前隆重,接官亭一带可谓万人空巷,百姓支持禁烟,可见一斑。

民间博物馆再现历史点滴

天字码头和中山六路上人来人往,繁华如昔。走在八旗二马路上,除了一些旧的建筑宛如记载历史的纪念牌之外,再没有多少历史的影子,八旗铁骑早已绝尘于历史故道。

从八旗二马路转入德政南路,步行不到5分钟,一栋5层楼高的博物馆出现在记者的右手边,古色古香。一问方知,一二楼是越秀区首家由民间收藏家自主建设管理的民间博物馆“普公汉代陶瓷博物馆”,而5楼则坐落着由珠光街道挖掘自身特色历史文化创建的省内首个八旗文化博物馆。

走上5层楼,不到200平方米的展览厅内,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图片和实物,从“八旗的由来与发展”、“八旗子弟驻防广州”、“旗人在广州的生活文化”三方面进行展示,重现八旗官兵驻防广州的历史。

“广州是岭南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清朝八旗军在两广的重要驻防地。八旗军驻穗期间,在广州城内有专门的旗人区,珠光街虽在旗人区之外,但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旗人在此活动频繁,史迹遗留还是颇为丰富的。”负责组建博物馆的珠光街党工委书记龚靖告诉记者。

据介绍,八旗博物馆在2013年11月8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馆内展出的旗袍、头饰等,都是旗人后代捐赠,此外还有旗人用过的马鞍、兵器等。

在八旗博物馆待了一个早上,记者留意到前来参观的市民虽不多,但两位讲解员始终热忱地向每一位参观者介绍八旗子弟在广州的历史与现状。

讲解员黎绮云本是珠光街党建指导员,自小喜欢文学、对历史感兴趣的她在博物馆开馆后,便来到讲解员岗位上。“可是了解这段历史的市民并不多,愿意聆听这段过去的就更少了。”黎绮云感叹。

被黎绮云视若珍宝的来客留言本上,一页一页写满了来客们的感言,甚至还有满文的留言,她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在穗的旗人后人写上的,“有的后人在看完展览后,抱着我哭,边哭边说感谢你们让我读到了祖辈的过去”。也正是这样每一个感动的瞬间,让黎绮云坚守在八旗博物馆第一线。

小小的八旗博物馆,寄托着大大的民族融合情。伍嘉祥在其作品《铁骑远去 羊城留踪》中描述到,当年,在广州“旗人区”里,驻粤八旗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也有自己的生活习俗。然而,文化在交流融合,感情在融通加深,150多年来街坊邻里有来有往,南北文化、满汉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流。

“国语骑射”荒废了,尤其是满语,被一种以北方语言、京腔京韵为基础,融入大量广府方言词汇和语法的“广州满洲话”所取代,在旗人区的“满族部落”中流通起来;葱油饼、窝窝头、大碗酒、大块肉豪气干云的东北老饕,渐渐寄口福于大米饭、煲靓汤、生猛海鲜、精细化烹饪上,东北的火锅炖菜也演变成羊城的“打边炉”。而豆沙包、萨其玛、满汉全席、旗袍、西关大屋的满洲窗……满族的一些古老习俗也逐渐渗透到广州市民日常生活中。

记者手记

了解了,感受就不一样了

身为老广的笔者,小时候最爱与小伙伴们玩地名街名的接龙游戏——一德路、二沙岛、三元里、五仙观、六榕路、七株榕、八旗二马路、上下九、第十甫。那时,八旗二马路对于幼年的笔者而言,很是神秘。“为什么这条马路要叫这个名字?是不是真的有旗人在此居住?”

八旗二马路、八旗会馆,这些以“八旗”命名有关清代的历史文物和遗迹经历风雨变革,今天这样的历史线索已经为数不多。时光倒流到1756年,广州光塔街以南至大德街(今天光塔、纸行、诗书及解放南)一带,均是满族八旗兵驻防范围,直到1911年,这种局面仍没有大的变化。八旗铁骑和满族女人的旗袍伴随着这座城市走过了一个半世纪。今天,道路早已没有了八旗铁骑踏过的痕迹,就连那段历史也逐渐隐匿在厚重的史册之后。

有坚持,有融合,有继承,有发展,一条街道背后的沧海桑田映照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进步。八旗兵的马蹄远去了,生活还在继续。就是这样,历史用这种方式嫁接在广州人的生活中,让他们感觉城市和自己的血脉联系。

街坊声音

长白山,珠江水都是我们可爱的家乡

“传统已经根深蒂固地扎根在我的心里了,我从来没有忘记,我们也是在每年特定的时候,遵循这些老规矩,不忘记我们是满族人。”关兴如是感慨。

关兴,满族人,祖籍黑龙江,只回过3次老家的他已经在海珠中路居住了大半辈子,家人们也早已过着很地道的粤式生活:喝着早茶,煲着靓汤,说着粤语,看着港台剧。

但是在春节“过大年”的那一天,关兴依然遵守着流传下来的习俗:要买萨其玛,张贴对联、窗花。除夕半夜子时要吃饺子,还要把几枚洗干净的硬币暗放饺子中。在他小时候,这天晚辈要向长辈叩头拜年,家长要给小孩守岁钱,但现在他告诉记者,叩头礼也与时俱进地免了。

关兴坦言,对于八旗二马路的历史,他也只是一知半解,但每当有机会经过这一条马路,看到路牌的那一瞬间,心中总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亲切感与认同感,“这种感觉无法用语言表达”。

在跟记者聊天的过程中,关兴多次提及一位已去世5年的老人家汪宗猷,“我只见过汪老2次,他被我们称作满族‘活字典’”。他告诉记者,汪老在世时有4个理想:在广州建一间满族人学校、建一座满族人的坟场、写一本广州满族历史书、成立一个满族人民间团体。“他走之前,4个愿望都实现了。”

记者事后查阅汪宗猷事迹了解到,汪宗猷家族在广州扎根源于满族八旗兵驻扎布防,乾隆二十一年,镶红旗汪全德随部队移驻广州——汪宗猷就是汪全德的第八代子孙。汪宗猷热衷民族事业、教育事业。1946年,他参与筹办“广州市私立国光小学”,并任校长,该小学后来改名广州市满族小学;也参与创办全国首家少数民族团体——“广州市满族联谊会”;晚年醉心广州满族历史研究,出版著作15本。

“长白山,珠江水,都是我们可爱的家乡。”这是广州市满族小学校歌里的一句歌词。寥寥数笔,道出了广州满族对家乡绵绵不尽的思念,也唱出了他们对花城广州的无限热爱和认同。

地方志说

八旗二马路与沿江中路平行,东起东园路,西至北京路,与德政南路、文德南路相交,全长约600米。其南面沿江中路曾名为八旗大马路。此两个路名起源,有一说法是鸦片战争后,附近一带是清朝驻粤八旗水师营的营房、练兵场和箭道。附近的水师后街、营房巷、操场前、箭道巷得名均源于此。新福直街15号附近曾立有一块石碑,上刻“水师旗营操场西北界”。还有一说是因为此处有奉、直、东八旗会馆。此会馆为奉天(辽宁)、直录(河北)、山东三省的八旗官绅所创建,曾是他们请客宴会之地。八旗会馆位置约在今广东省航运厅所在地。驻粤八旗包括正黄、正红、正蓝、正白、镶黄、镶白、镶蓝、镶红,始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终于宣统三年(1911)。据《东山区志》记载,19世纪中叶,传教士罗孝全曾在广州东石角,即今八旗二马路北段,建立广州市首座基督教教堂,称粤东浸信会堂福音堂,从事传教活动。位于太平沙南面(今属南堤二马路)的南园酒家带旺了八旗二马路。南园酒家开业于晚晴,民初再度扬名源于绰号为“乾坤袋”的陈福畴。20世纪20年代初,南园名扬四海,可惜毁于日军侵华广州沦陷时期的一场大火。2000—2001年,根据北京路建设工程内容,越秀区调整八旗二马路主干道,该路段再度成为集购物、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商业区。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贺坤

●策划:姜玉龙 黄小晶 谭亦芳 郑佳欣

●统筹:郑佳欣 陈文敏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张西陆 实习生 任飞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分享地名背后的故事

您是否了解,您身边街道背后不为人们熟知的故事和历史?您是否还记得,这座城市的街巷曾经带给您记忆和感动?写下它们吧,与我们一起分享这份记忆与情怀。

我们期待您,与我们,与城市,一起分享您的故事。

请@南方日报或投稿至信箱gzdmgs@126.com

(原标题:八旗二马路)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