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农村娃变开朗 见人主动问好

南方日报

关注

《雨打芭蕉》、《金蛇狂舞》……近日,古色古香的番禺沙湾古镇三淰厅内粤韵悠扬。来自沙湾镇西村育才小学的师生们现场秀才艺,引来街坊们的围观与喝彩。

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农村孩子的文化品位成为众多乡镇学校眼前的难题。作为农村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地,番禺近年提出了“上品教化”的理念,在全区推动艺术教育,要求全区各中小学均成立3种以上艺术活动小组或团队;每个学生每年至少参加一个小组。近日,记者走进番禺的乡镇小学,看看这些教改举动都为师生们带来了哪些变化。

南方日报记者 毕嘉琪

通讯员 穗教宣

自编校本教材全校普及民乐

沙湾镇西村育才小学坐落于广东音乐的故乡——沙湾古镇。校长冯云香介绍,该校目前有500多名在校生,其中1/3是沙湾镇地段生,1/3是积分入学生源,还有1/3则是不符合积分条件的外来工子女。

就是这样一所乡镇小学,却能组建起一支在市内小有名气的民乐团,并在广州市学校“金钟奖”艺术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冯云香说,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与学校近五年推行的课程改革密切相关。

她介绍,番禺区在2009年提出“上品教化”的教学理念,并在全区推动艺术教育。借着这股东风,该校将广东音乐之乡的地缘优势和文化内涵融入教学中,在课程中普及广东音乐。如何普及?该校采用分层分段的模式:音乐课上普及基础的广东音乐知识,让学生懂得欣赏;每周四和周六的活动课上,由学生自选学习古筝、二胡等民乐演奏技巧。为此,学校不仅自编校本教材,还从校外聘请了民间艺人作为孩子们的指导老师。

更为特别的是,该校在艺术兴趣班的培养上实施定期筛选:学生进入兴趣小组后的一个学期和之后的每个学年都将进行考核,通过考核的学生将留下来,若发现跟不上或对该乐器不感兴趣的孩子将会被调整到其他课程班上。

此外,学校还对坚持练习并掌握特长的学生进行表彰,并与三好学生的评比挂钩,以鼓励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冯云香说,如今全校有近半的学生学会了民乐,而具有民乐特长的“尖子生”则有80多人。

各校每天开展一小时校园艺术活动

冯云香发现,推广艺术教育不仅让孩子们多了一门手艺,更对他们的情商和学习有所促进。她告诉记者,去年进入民乐队的三年级学生小浩,在学习吹竹笛前十分顽皮,成绩也不好。没想到,小伙子接触这个乐器后就迷上了,并加入了民乐团。家长担心影响成绩,于是跟小浩约法三章:成绩必须有提高才能继续在团里集训。出乎所有人意料,小浩为了能继续吹笛子,发奋学习,近期还在全区的作文大赛中获奖。

“以往很多农村孩子见到客人都不会笑的,现在很多接触了艺术教育后开朗了许多,会主动打招呼。”番禺区教育局局长冯润胜对于这样的改变特别欣慰。在他看来,要让番禺区众多农村孩子融入城市生活,提高文化品位,深入推广艺术教育是最为直观有效的办法。

为此,番禺近五年对全区学校的艺术活动进行了统一部署:全区各中小学均成立3种以上艺术活动小组或团队,每个学生每年至少参加一个小组,同时要求做到“三个一”——学校至少组建一个校级合唱团,每年举办一次文化艺术节,每天开展一小时校园艺术活动。与此同时,鼓励学校结合艺术教育实际,开发校本课程。

据统计,目前全区已形成了46种比较成熟的艺术特色校本课程。如沙滘中学的龙舟文化、沙湾龙岐小学的艺术体操、沙坑小学的醒狮项目、红基小学的灰雕艺术、石基沙涌小学的鳌鱼舞文化等。

在丰富课程的同时,番禺也在艺术师资队伍的打造上花大手笔。该区自2006年以来,共举办了12期体音美教师培训班,培训教师1800余人次,派出200余名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实施“走近名家”系列活动,定期邀请艺术名家做专题讲座和辅导。值得一提的是,该区还推进“展能工程”,每年划拨100万元的专项经费支持教师艺术团开展各项活动,教师艺术团坚持每周半天集中训练,区教师书画社开展每月一天写生、采风。

(原标题:农村娃变开朗 见人主动问好)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