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赣榆“抗日山”里,英雄故事真不少

扬子晚报

关注

连云港赣榆地处江苏山东交界处,赣榆西北有一座马鞍山,这个不起眼的小山,却是滨海地区3576名抗日英烈的魂归之处。

1941年春,罗荣桓任政委的八路军115师奉命东进,在滨海地区打了第一个大胜仗,但18位勇士为掩护主力惨落虎口,115师决定建塔缅怀。此后,上至师参谋长下至普通战士,无数忠骨陆续被安葬在这里,山名也改为抗日山,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

【山的历史】

第一坡段:纪念广场

第二坡段:革命烈士纪念馆

第三坡段:小沙东海战烈士冢

第四坡段:国际双碑

第五坡段:符竹庭将军墓

第六坡段:滨海军区抗战烈士纪念塔

第七坡段:抗日烈士纪念堂

第八坡段:抗日山烈士纪念塔

子弹炮筒碑塔悼念3576个英魂

赣榆的抗日山,如今已被称为抗日山烈士纪念陵园,由纪念塔、纪念堂、纪念碑等组成。松柏浩然挺立,偶有飞鸟盘旋鸣叫,更显苍郁萧萧。

讲解员小姜说,抗日山海拔167余米,共分为8个坡段,每个坡段纪念不同的烈士或者战役,并非“8个坡段是为了纪念八年抗战”。8个坡段是2000年后重修而成的,不过保持了烈士墓原来的位置和模样。

第一坡段能看到分立两侧的大理石门墩,建成弹夹的造型。讲解员说,这是为了纪念英烈也为了记住历史,在建设之初,就把纪念碑塔设计带有不同的战争印记。

拾阶而上,第四坡段矗立着巨大的子弹和手榴弹的大理石碑。碑文显示,它们分别为了纪念德国反法西斯的战地记者汉斯·希伯和日本反战者金野博。每个坡段的碑塔上细致地刻着阵亡烈士的名单,同时也记下战役攻克的日伪据点、消灭的敌人数、缴获的战利品,几乎再现了滨海抗日的全过程。

赣榆档案馆的资料显示,滨海地区作为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敌我争夺的重要阵地。抗日山成为越来越多战死沙场的英魂安息的地方。目前,陵园墓区中有1634座烈士墓,安葬着1800余位烈士的忠骨,塔碑上铭刻着3576位烈士的英名。

“驮山虎”百万斤土方建塔冢

据档案材料,抗日山上最早一座纪念塔修建于1941年7月,为了纪念滨海首战中18位舍生取义的战士。于1942年7月7日全面抗战5周年之际落成。

这座塔位于山顶,塔顶屹立一位冲锋的战士雕像,有14米高。塔面上书“抗日烈士纪念塔”7个雄浑的大字。讲解员介绍说,碑文由当时一名酷爱书法的团长箍起一个苘把子挥就,他就是后来江苏画院副院长武中奇先生。

1941到1944年,八路军115师二旅,以及滨海军区的广大军民,4次为死难烈士树碑建塔。第六坡段矗立着炮筒状的滨海军区抗战烈士纪念塔。塔基上刻着:从1942年到1943年,一年间就发生大小1128次战斗。战士们为战友们树碑修墓,可能几个月或者几天后自己的名字也被刻在了抗日山上。

档案记载,一个参与修建的独立营,平均每人要搬运大量的山石泥土或者其他材料。第三坡段上的小沙东海战烈士冢原来是一座土墓,当年50多名战士用10天时间,共搬运土方250万斤,平均每人每天搬运土方5000斤。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被老百姓称为“驮山虎”。

【山的故事】

十八勇士用血肉之躯换来滨海首胜

1940年底,参加过平型关大捷的八路军115师东进。罗荣桓政委决定在当时还属于山东的滨海地区开展敌后抗日,打破敌人的海上封锁,打通与华中、胶东的联系。

当时日寇正在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在青口、大沙河等10多处安设据点。青口是日伪县政府驻地,藏着最核心的战略物资。115师决定由教导二旅、山东纵队二旅以及赣榆地方部队突袭,主攻青口及青口南北的据点。

3月19日晚战斗打响,八路军经过6天恶战拔除敌伪十余个据点,随后攻入青口镇。这是八路军进滨海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为建立根据地劈山开路。

按照原计划,3月26日黎明前,主力部队撤离青口阵地并抢运敌军物资时,由七班长原飞友带领士兵负责掩护。主力撤退了,但他们却被敌军包围,总共18人。为了节约子弹,他们决定敌人近到30米才开枪。血战一夜一天,击毙了50余个日伪军,我方也只剩下8名战士。弹尽粮绝,他们毁掉枪支藏身农户家,但还是被汉奸搜出。为了逼供,日寇牵来一群恶狗,扑向8名战士。带钉的皮鞋、铁棍、竹杠轮番毒打,有的战士头骨被打碎。

第7天,日寇把他们押到另一个地方,4人一组绑到院子里的大木桩上。战士孟兆阁挣扎扭动两手,挤破了肉竟挣脱了。争分夺秒,另外3名战士的绳子也被解开了。正想解救另外4人,窗外已经有了响声。孟兆阁4人分头跑,后来两名战士失踪,另一位战士爬了几十里被救起,但送到医院第二天就不幸去世。

只有孟兆阁活了下来,但3年后他在石沟崖战役中还是牺牲了。

海上遭敌突袭,痛失5位团以上将领

第三坡段上是小沙东海战烈士冢,冢前立有三联碑,两边分别是陈毅与陈士榘题写的“浩气长存”、“英灵千秋”。

1943年3月,为准备全国大反攻,中共中央抽掉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旅长田守尧等51名干部及战士组队赴延安学习。为了突破敌人的封锁,他们决定乘船从海上绕过日军封锁区,取道山东去延安。3月16日下午,他们着便服,带着手枪和手榴弹登上大木船,船上还有船老大和20多个水手。

当晚,木船乔扮成商船趁夜色起航,在敌伪控制的黄海海面行驶。次日凌晨,他们到了秦皇岛附近,突然听到嗡嗡的响声,借着蒙蒙天色,看到海面上有小黑点在动,是敌人的巡逻艇。船上70余人紧急进入战斗准备。巡逻艇靠近后,一个日军小队长带着翻译跳上船,欲检查船舱。

“打!”参谋长彭雄一声令下,敌舰赶紧逃到400米外地方,用机枪疯狂扫射木船,我方十余人负伤倒下。敌方12人有8人丧命。剩下的敌寇逃跑后,又有3艘敌艇追来。彭雄胸口中了3颗子弹昏迷,田守尧也不幸牺牲。

随后,木船决定靠岸,闻讯赶来增援的战士打退敌舰。彭雄最终因失血过多牺牲,年仅29岁。船上51人共牺牲16人,其中5位是团以上将领。

60斤弹壳铸像,赣榆曾改名“竹庭县”

十八勇士牺牲时,就是时任115师二旅政委的符竹庭奔走呼喊,选定此山建纪念塔。

1943年7月,安葬小沙东海战烈士时,符竹庭说,如果自己牺牲了也葬在这里。4个月后,他也不幸牺牲。在他的悼念大会上,滨海军区首次确定此山称为“抗日山”。符竹庭的墓在第五坡段,是座六角石墓。墓的正面镶嵌符竹庭的彩色铜像。讲解员介绍,这尊铜像是熔炼了30多公斤的子弹壳而铸成。

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了艰苦的相持阶段。11月,日军秘密组织滨海区扫荡。时任滨海军区政委兼党委书记的符竹庭和区司令员陈士榘决定运用“翻边战术”,提前攻打日军盘踞的战略要地赣榆县城。

11月19日深夜,符陈二人率滨海区主力及敌方部队6000余人埋伏在城外等待内线开城门——符竹庭很善于做政治工作,早已从敌军内部严密组织起内应。

突袭让敌人措手不及,迅速俘获了一营一连一个伪警察局。在炮火、里应外合和政治攻势下,俘获日伪军从伙夫到旅长2000余人。获知敌人密谋反扑,符竹庭想火速通知大部队,结果出意外不幸牺牲,牺牲时年仅31岁。

符竹庭是江西广昌县人,15岁参加革命。除了会打仗,也非常善于做思想工作,时常深入伙房,为了一个后进士兵,可以连续3天前去谈话。他还是敌后生产的强手,为了解决部队的生存,符竹庭动员士兵生产自救。他到滩涂、山坡、田头各处察看,不仅开荒种地还养猪、晒盐、办作坊。建起来的盐场、油厂、被服厂,不仅解决了军需,还换购回军队急需的钢材、药品。他也因此被罗荣桓称为“军政兼优”的干部。为了纪念这位英杰,1945年到1950年赣榆县改名为竹庭县。

经过70余年的沧桑风雨,后人依然能从抗日山上屹立的碑塔中读到中国的抗战史。而此后每年,无数江苏、山东从战火走来的老战士或者和平年代的青年人都会来此探寻凭吊。

图一:子弹和手榴弹形状的塔纪念两位国际抗战友人。抗日山烈士陵园提供

图二:小沙东海战牺牲的16位烈士的墓冢。陈婧 摄

图三:1955年拍摄的抗日山烈士纪念堂。赣榆区档案馆提供

图四:山顶的纪念塔是抗日山第一座建筑,1942年建成。 赣榆区档案馆提供

本期协办

连云港市档案馆

赣榆区档案馆

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

本期撰稿人

江苏省档案局 杨益群 蔡红

连云港市档案局 黄永艳

赣榆区档案馆 殷古建 樊东卿

扬子晚报记者 陈婧

欢迎社会各界向江苏省档案馆提供档案征集线索,联系电话025-83591838

(原标题:赣榆“抗日山”里,英雄故事真不少)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