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冷峻与沉默中的法律思考

正义网-检察日报

关注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张建伟

电影《追捕》海报

日本电影演员高仓健

电影《新干线爆炸案》海报

高仓健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千里走单骑》中的剧照

一位外国电影演员的逝世,引出中国几代人对于旧日时光的回忆,高仓健以外,恐怕难以找到第二人。

高仓健冷峻、沉默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在大银幕上向观众走来的样子,深深烙印在几代中国人的记忆中。本来,这些年来随着他年事已高,淡出影坛,人们很少再想起他,好像他快要被遗忘了,但近日高仓健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记忆,随着他的逝世,再次被激活。

《追捕》——久旱逢甘霖

1931年2月16日,高仓健生于福冈县中间市。1954年3月,他从明治大学毕业。进入影坛之后,他毕生拍摄了204部电影。在他83岁高龄的时候,高仓健撒手人寰,把怀念留给活着的人。

在国人的心目中,高仓健的名字是与电影《追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追捕》在中国引起轰动,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条件。1978年,中国结束“文革”不久,百业凋零,文化待兴。国人在“文革”十年处于文化饥渴当中,那十年间,人们在银幕上看到的只有样板戏和很少的国产电影,外国电影只有很少的几部友好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如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朝鲜电影《卖花姑娘》、《金姬银姬的命运》,阿尔巴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初春》等。

那个时候的电影几乎都是革命题材,实际上颇为单调。看电影时,搞清楚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很容易,电影人物总是善恶分明——正面人物高大全,反面人物假丑恶。

“文革”结束,《追捕》大概是第一部公开上映的外国电影,故事情节紧张曲折,主人公命运扣人心弦,人物造型新奇娱目,立即引起巨大轰动。

电影根据西村寿行同名小说《君涉过愤怒的河》改编(中文译名为《追捕》),主演高仓健在影片中扮演的是东京地方检察厅检察官杜丘东人,这位检察官因调查一家大型制药企业及其关联的政府官员腐败问题而遭受栽赃陷害。他逃脱警方控制,冒着随时被捕的危险试图查找真相。他找到指控他强奸和抢劫的横路加代,但横路加代已经被人谋害,杜丘出现在案发现场,又成了杀人案件的嫌疑人。在真由美的生命受到熊的威胁的紧急关头,杜丘搭救了她。真由美帮助并爱上杜丘,使他摆脱警方的追捕。锲而不舍追捕杜丘的警长矢村,随着案情渐渐明朗,发现杜丘并非罪犯。在矢村的指引下,杜丘假扮精神病人进入关着另一个指控他盗窃的横路竞二的精神病院,对手识破他,企图用药物损害他的神经,制造他自杀的假象。

最终真相大白,杜丘揭露了一切。影片结尾,杜丘随矢村去逮捕制药公司老板长冈,长冈同矢村搏斗时,杜丘从地上捡起矢村的枪击伤了长冈。

《追捕》的上映正值国人文化饥渴之时,假如在国人已在美剧、英剧、日剧、韩剧浸淫多年之后的今天引进,可以肯定这部影片不会引起那么大的轰动。尽管这是一部优秀的影片,但想要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恐怕并无可能。近20年来能够引起极大轰动的影片,大概只有《泰坦尼克号》。但即使上座率奇高的《泰坦尼克号》,也达不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部外国电影所能达到的万人空巷的轰动状态。那个时候的印度影片《流浪者》、英国影片《尼罗河上的惨案》和另一部日本影片《望乡》几乎都可以达到与《追捕》媲美的轰动效应。那时广播里反复播出的电影录音剪辑使影片中一些台词成为经典,大家可以脱口而出;影片主题歌也风靡一时,现在听起来仍然觉得十分动人。

高仓健的银幕形象冷峻坚毅、轮廓清晰,有人形容其面容“如斧削一般”,他戴着墨镜,穿着风衣,领子竖起来,不苟言笑,造型很酷。电影一经上映,高仓健的造型立即成为那时候的男青年竞相仿效和女青年心仪的对象。有人称高仓健的表情是几代日本人的集体表情,回想电影《追捕》中的人物,确实有这种感觉。

我在银幕上看电影《追捕》时,还是个少年,“检察官”、“检察长”、“警视厅”、“正当防卫”这类法律术语都是从电影中第一次听到。那时看电影,法律知识几乎等于零,除了看惊险情节外,自然不会思索影片引出的法律问题。那时对于检察制度、检察官的职权以及检察官与警察的关系也是不明所以。后来学法律,方知在德国和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检察官地位之高有甚于警察,检察官是侦查主体,警察机关是检察机关的辅助机关(虽然大部分案件的第一线侦查是由警察完成的),检察官甚至拥有指挥警察的权力。由此加深了对影片中检察官涉嫌犯罪的严重性以及杜丘所说“检察厅还没有发生过这种事”这句话的理解。

影片涉及一些法律问题,时隔多年后才进行思考:例如杜丘从警察控制下逃走,即使被诬陷的抢劫、盗窃、强奸以及涉嫌杀害横路加代的罪名都不成立,是否因其逃脱而独立构成脱逃罪;如果此案逃走发生在我国看守所、监狱等羁押、改造场所,按照我国刑法,涉嫌脱逃罪,但作为脱逃者被羁押理由的犯罪事实后来查明并不存在,是否还应当追究其脱逃罪?另外,真由美和她的父亲帮助杜丘逃脱警方追捕,如果以中国刑法衡量,是否构成窝藏罪?

影片结尾杜丘击伤长冈,矢村为避免杜丘惹上法律麻烦,夺过杜丘手上的枪,补开两枪将长冈击毙,矢村告诉杜丘:“我打死他是正当防卫!”现在明白,向长冈开枪将其击伤、击毙并无必要,矢村和杜丘显然可以合力制服长冈,他们属于防卫过当。但是,看电影,人们都为恶有恶报感到畅快,谁会去计较那么多?

《新干线爆炸案》——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

事实上,《追捕》并非高仓健最重要的电影作品,它只是高仓健主演的电影中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一部。

《追捕》之外,高仓健还主演过其他涉及法律的电影,如在中国上映过的《远山的呼唤》和《幸福的黄手帕》。最值得称道的是《新干线爆炸案》,论思想深度,《新干线爆炸案》优于《追捕》。这两部影片都是日本著名导演佐藤纯弥的作品。这位导演还拍摄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人证》、《敦煌》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我第一次看《新干线爆炸案》是在1985年,西南政法学院一间大阶梯教室作为教学观摩片给学生放映录像,当时录像带上的片名为《特快109》,看后记忆深刻。

日本新干线光号109次列车被人安装了炸弹,只要列车时速减到80公里,炸弹就会爆炸。新干线总指挥仓持接到匿名电话得知这一消息,下令立即对车厢进行安全检查,但几次检查一无所获。

组织安放炸弹的是名叫冲田哲男的中年人。冲田本来经营一家精密机械制造所,但制造所倒闭,负债累累的他灰心丧气,妻子也带着孩子离他而去。冲田与古贺胜、大城浩万般无奈,决定铤而走险,计划将炸弹安放在新干线列车上,强迫日本政府拿出500万美元来解除危机。

东京警视厅立即出动,会同铁路公安部门着手侦查此案。警察在夕张车站找到留有古贺胜指纹的烟蒂,了解到古贺胜曾为城南大学理工科学生,因学生运动而被捕,后来被勒令退学。警方查明古贺胜身份后暂时未实施逮捕,因为109次列车上的炸弹还没有找到,危机还没有解除,先不必打草惊蛇。

为了尽快解除危险,铁路总裁不得已前往首相官邸求助。首相答应铁路方面的请求,立即筹集500万美元准备交付给罪犯。冲田告诉警方,一旦拿到钱就教他们排除炸弹的方法。装有500万美元的铝质钱箱送到了岩濑村的山崖下,等候在山崖顶的大城浩将钱箱往上吊,崖下警察向山崖上正在训练的大学柔道队呼喊抓罪犯。大城浩急忙扔下钱箱,骑上摩托车夺路飞奔。在警车追捕中,大城浩被撞死。

刑警在志村车站附近发现古贺胜行踪,追捕中古贺胜腿部中弹,但侥幸逃脱。冲田见局势已经失控,打算放弃,古贺胜坚决反对,冲田只好冒险一搏。经过精心部署,他终于从警方那里拿到钱。而此时警方已经掌握古贺胜的下落,前去抓捕,古贺胜引爆炸弹自杀。赶回来的冲田目睹了这一切,内心悲痛不已。

冲田在拿到钱后告诉警方,画有炸弹位置图的信封放在阳光酒店柜台。警方赶到却发现那里意外失火,图纸烧掉了。幸运的是,人们在第一节车厢的尾部发现了炸弹,抢险车和109次的乘务员一起拆除了炸弹。危险解除了,109次列车平安停车,车厢里欢声雷动。

列车脱险后警方为了抓捕冲田而拒绝即时发布危机解除消息,使得旅客亲属仍然处于紧张焦虑当中。电视台在警方要求下仍然反复播放仓持呼吁冲田告知炸弹地点以及告知孕妇处于危险当中的录像。这已经变成了一种欺骗。身心俱疲的仓持要求辞职。

准备坐飞机离开日本的冲田在机场看到电视台播放的录像,为之所动,打电话给铁路部门。就在冲田准备登机时,他赫然发现警察带着他的前妻与孩子守候在候机门口。一见到冲田,儿子就冲向他,警方立刻明白那个男人就是冲田,上前抓捕。冲田冲出候机楼,在警察的围捕下中弹身亡,他本来打算乘坐的飞机驶向高空,影片在震惊和悲伤的气氛中结束。

影片中高仓健扮演的是冲田哲男,片中细致描写了他冒险作案的原因和作案过程,使高仓健扮演的角色不是一个扁平人物,而是立体感十足,观众期望他能够成功实现自己的计划。对于他的失败,无不一掬同情之泪。许多案件中人们对于罪犯容易持有一种简单的憎恶情绪,但将这些犯罪前因后果和情感世界揭示出来,一种哀矜的情绪就会产生。

高仓健在影片中仍旧表情深沉,即使面对大城浩、古贺胜的死亡,也是压抑着情感而不外露,但人物的性格仍然是鲜明而不模糊的。

扮演铁路部门总指挥仓持的宇津井健,因在电视剧《血疑》中扮演大岛茂而为我国观众所熟悉和喜爱。今年3月14日宇津井健离开人世,享年82岁,与高仓健只差一岁,逝世的时间相差几个月。

一部好的电影,可以让人思索,而不是泡沫式的视觉热闹一阵只留下一点水迹(可惜现在银幕上多的是这样的电影)。《新干线爆炸案》就是这样一部启人思考的有相当深度的好电影。如若不信,对比一下美国的仿作《生死时速》就一目了然了。

(原标题:冷峻与沉默中的法律思考)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