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证书“吃空饷”当以诈骗罪论处

羊城晚报

关注

花费数万元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但出租证书一年即可收回成本;通过网络为持证人与企业牵线并从中分一杯羹;企业为获资质拿工程,每年支付百万元挂证费用……记者调查发现,职业证书“挂靠”背后有着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这是“考证热”的一个原因。(11月17日北京晨报)

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本意是规范技术工种(职业)准入门槛,保障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然而,在现实中,一些专业技术人员不够的企业却打起了“证书挂靠”的歪主意,将社会上具有资质证书的人员“挂靠”名下,一方面企业可以提高资质水平,承揽本不具备资格的工程项目;另一方面持证人不用上班,照样可以“吃空饷”。

证书挂靠有悖于职业资格认证的初衷,带来隐患。以建筑行业为例,对企业或个人资质的认定是行业管理的第一道防线,证书挂靠势必影响企业建筑行为和建筑工程质量。2009年震惊全国的上海“楼倒倒”事件中,施工方原本没有一个人拥有项目经理资质证书,不符合竞标要求,但其凭借他人挂靠的资质最终获得竞标资格并中标。事发后,出租挂靠证书的陆某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

尽管挂靠证书存在一定风险,但在“一本万利”的诱惑下,还是有不少人愿意铤而走险。甚至有些建筑师还总结出一整套规避风险的“挂靠宝典”,比如,“最好选装饰公司,这些工程基本不会死人,质量差也不怕,起码不会出现坍塌事故”,“找个大型培训类机构帮忙挂靠,即使出事还有个垫背的”。显然,仅仅是挂靠企业出事要承担连带责任这一点,并不能吓退证书“吃空饷”者,关键还是强化法律制裁,提高违法成本。

目前对于打击挂靠证书的行为,缺乏统一的法律适用和定罪量刑标准。各地各部门在查处时,往往只是遵照职业资格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执行,处罚过轻,无异于“罚酒三杯”。就拿《注册建造师管理规定》来说,开出的罚单仅仅是“由有关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3倍以下且不超过3万元的罚款。”按照现在的行情,一级建造师一年挂靠费就有5万元,最高3万元的罚款又能起到多大的震慑作用?

事实上,证书“吃空饷”并不只是违反职业资格管理制度,而是可能已经触及了刑法。根据《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挂靠证书虚构了企业资质,隐瞒了“人证分离”的事实,从而骗取项目工程非法牟利,其行为涉嫌诈骗罪,理应追究刑责。编辑:

(原标题:证书“吃空饷”当以诈骗罪论处)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