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陕西故事:洛川苹果之父李新安

新浪陕西
关注- 复制视频网址
- 拷贝调试信息
- V11220.210521.03
视频加载失败,请查看其他精彩视频
近日,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主办,陕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协办的第二届“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陕西故事”决赛举行,经遴选来自全省的22名选手讲述了守护根脉、传承文明的历史故事,理想如炽、信念如铁的革命故事,革故鼎新、开放共赢的发展故事,忠于人民、报效祖国的奉献故事,英勇无畏、执法为民的公安故事和继承传统、源远流长的民俗故事。这些故事汲取历史智慧,抒发秦人情怀,传递陕西价值,弘扬社会正能量。诚请您了解关注,品读陕西地方志文化。
洛川苹果之父李新安
撰搞人:车万军 韩志军 演讲者:段莹
选送单位:延安市地方志办公室
洛川是陕北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不仅有光耀史册的洛川会议,更有享誉全球的洛川苹果。在洛川,只要说起苹果,人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一位纯朴的农民李新安。今天,就让我来给大家讲述李新安和洛川苹果的故事。
1943年,24岁的李新安跟着向往实业救国的屈伸将军到了河南灵宝,又被送往了灵宝县实业家李工生的苹果园学习。面对春华秋实的果园,李新安无数次地想到贫瘠穷困的家乡,要是能让老家也栽上苹果树该多好啊,于是他借钱租地自己培育起苹果树苗。
1947年,李新安毅然拒绝了工生苹果园的高薪雇佣,冒着枪林弹雨,赶着毛驴,经过近半个月的艰险跋涉,终于带着他精心培育了三年的200株苹果树苗回到洛川。可是,他历尽艰难险阻带回来的苹果树苗却被乡亲们称为“干柴棒棒”,各种质疑和嘲讽蜂拥而至:啥?苹果?祖祖辈辈都没听说过咱这千年旱塬还能种苹果?村邻们一片惊疑,都把眼睛瞪的老大。甚至李新安在前面栽树,他二叔就在后面拔树,在这样的环境下,他硬是克服了重重困难用兑换来的六亩七分地建起了洛川第一块苹果园。
1951年李新安的果园开始零星挂果,他无比惊喜地发现,洛川的苹果比河南灵宝的口味要好得多。李新安就更有干劲了,白天,烈日炎炎下吃着冷馍喝着冷水弯腰曲背的管理果树,晚上回到家里虽然累得腰酸背疼,但还是照旧研究果树培育书籍,瞌睡得不行了就用冷水洗洗头把睡意赶走后又继续看。妻子责备说:“地里干了一天活,晌午饭也不吃,你还要命不要”,说着就一口气把油灯吹灭。但妻子一觉醒来后,发现他还在读呀写呀。功夫不负有心人,1953年秋,李新安的苹果树大量结果,累累果实压弯了枝头,全村子乃至周围村子的乡民都纷纷来参观,这样一来,他比过去更忙了,不管县城的南塬北塬,只要逢集过会,只要有人流聚集,都会看到李新安牵着毛驴驮着苹果和树苗子的身影,他走乡串村动员大家栽果树,耐心谦逊地传授务果技术,他不仅想让自己的村子富起来,他更想让所有的洛川百姓都尝到甜头。
1956年10月《延安报》发表了李新安《苹果与幸福》的宣传文章,李新安和他的苹果园逐渐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他的指导下,全县兴起了大队、生产队大办果园的热潮,先后有50个村子建起果园,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成为名副其实的“苹果县”。这一件件敢为人先的“创举”,使李新安获得农民科学家、发明家、园艺家、“先进生产者”等光荣称号,随后他被推选到北京参加全国农业展览会,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回到家后他精心挑选了4箱苹果寄给毛主席,建议将延安建成全国最著名的苹果专区,中央办公厅给他回信说:在陕北高原发展苹果是一个创举,勉励他今后继续努力。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洛川苹果开始在国内声名鹊起。可是,正当洛川苹果一路高歌之时,洛川苹果的奠基人李新安却因积劳成疾,于1983年5月2日溘然长逝,临终前,他满含愧疚地对家人说“我没给儿孙留下个啥!”是的,他在物质上的确没给儿孙留下什么,但是他留给洛川22万人民群众的却是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苹果产业。
经过几代洛川人的不懈努力,洛川苹果的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0万亩,2017年全县苹果总产量89.5万吨,实现产值45亿元,“洛川苹果”品牌价值更是达到72.88亿元。如今的洛川,春天一塬花,秋天一塬果,堪称世界最大最美的花果园。有一首诗这样赞美洛川“金粉漫施悦人颜,食后流涎仍觉甜,借问珍果何处有,神工点缀洛川塬!”
今天在这里,我想把这首诗的后两句改动一下用来结束我的讲述:“苹果之父知是谁?众口一词李新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