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来的实习学生想知道太原豫让桥的故事

山西晚报
原标题:河北来的实习学生想知道太原豫让桥的故事
一米阳光提问:
我是一名河北的学生,这些天在太原实习,和山西的学生闲聊时,听说太原有一座豫让桥,我很想知道其中的故事,因为河北邢台也有一座豫让桥。太原豫让桥周边还有什么景点呢?
山西晚报记者回答:
太原有一座豫让桥,那是原名,现在叫赤桥,在太原市西南24公里的赤桥村。桥是用砂石砌成的,桥上有勾栏围护,桥下长年有水流淌,或大或小。早期时赤桥村叫韩村、刘村,又叫石桥村。桥名和村名的变化都源于一段历史。
豫让,晋国人,深受智伯器重和宠幸。春秋时期,智伯、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四卿相抗衡,力量最强的是智伯。智伯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家,围困晋阳城(今太原市古城营村)。没想到,城墙又高又厚,久攻不下,智伯便掘渠南引发源于难老泉的晋水,北引汾河水淹晋阳城。眼看洪水即将漫过城墙时,智伯的军营反被淹了。原来,水临城下的危急时刻,赵襄子派人偷偷跑到城外,成功策反了韩魏两家,决堤放水冲垮了智伯军营。史载,晋水从赤桥村流过,浇灌田地、洗草作纸,润泽方圆数百里,被称为智伯渠。渠宽约4米,深约3米,用方石砌成,在村中央分成两股,一股经赤桥向北泻下,一股转弯欢腾东去。
赤桥,原本不叫赤桥。赵魏韩联合打败智伯。赵襄子特别恨智伯,就在风峪沟杀死了他,但是智伯的重臣豫让幸免于难,逃到了山里。他想起智伯对他的好,心里特别难过。士为知己者死,豫让发誓要为智伯报仇,便多次行刺赵襄子,但均被赵军抓住。赵襄子了解到情况后,被豫让的忠勇所感动,好几次都放了他。可豫让铁了心杀他。为了刺杀成功,豫让不惜用黑漆改变容貌,吞火炭烧坏嗓子,使自己变成一个“既疯又哑”的乞丐,直到连自己的妻子和邻居都认不出后,便跑到赵襄子经常路过的赤桥下等待机会。那天,赵襄子离宫到卧虎山的囿地狩猎,走到桥上,战马受惊,手下人又捉住了豫让。赵襄子问他:“你是何人?为何要刺杀我?”豫让沙哑地说:“我是豫让,我一定要为智伯报仇。”赵襄子叹口气流着泪说:“你为给主人报仇,吞炭,毁容,你是真正的志勇之士啊,你将流芳百世!我成全你。”说罢脱下衣服,让豫让刺袍三剑。豫让在赵襄子的衣服上连刺三剑后,刎颈自杀。一时间,渠水泛红,桥面尽赤。当地百姓感其忠胆义肝之志,便将石桥改名为赤桥,石桥村也改名为赤桥村,赤桥旁的一株古槐被叫成豫让槐,豫让的塑像也被供奉在了古槐后面的观音庙里。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提到了豫让,这位义士比刺秦王的荆轲还要早两百多年。
赤桥已经埋入地下,但桥旁的豫让槐郁郁葱葱,枝干挺拔,似乎在向人们述说着往事。
山西晚报记者 郭志英
延伸阅读
邢台豫让桥
据了解,邢台豫让桥位于邢台翟村西南角,已经在抗日时期被毁坏,清朝同治年间所立的记载豫让事迹的石碑,也在修路时做了桥洞基石,但是市区依然有很多与豫让有关的痕迹,比如豫让桥路、豫让桥市场、豫让游园、豫让雕塑等等。
和太原豫让桥有关的人文景点
古槐 走进赤桥,古树参天。仅古槐就有15株,千年以上者9株。其中,豫让槐树围5.6米,树高4.5米,母子槐树围7.5米,树高5米,是赤桥村树龄最长、树径最粗的树木,可与晋祠庙中的古树媲美。赤桥村是太原市少有的古树村,古槐也成了赤桥村的标志之一。
古驿道 与古槐、智伯渠、赤桥齐名的还有古驿道,也称官道。官道,最早是赵襄子由晋阳城通往西郊、晋水之源头与天龙山区的必经之道,历代沿用。而今,已成为赤桥村的主要街道。官道由东向西,全长1000余米,宽处约4米。官道两旁,仍保留着明清时代鳞次栉比的许多建筑,有米面店、肉店、饭店、旅馆、贸易货栈与民宅。
匾额 赤桥村的古建筑中有许多匾额,可分为木、砖、石三类,木质居多,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现存的匾额50余款。保存相对完好、字迹可辨认的有40余款,但因为缺乏保护意识,有些风吹雨淋,显得破败。赤桥村的额辞内容丰富,有的彰显家风,如箕裘世业、古家风、遗唐风、耕读第等;有的明志向,如崇德居、光裕、竹苞松茂、兰桂芬芳;有的反映的是主人的道德情操和为人处世,如强恕居、宁静致远等。它们与房屋中的各种木雕、砖雕及石雕等,共同形成了赤桥村的一大景观。
悟圆寺 村西,有一座悟圆寺,旧称兴华洞。相传,赵襄子获胜后,将卧虎山辟为囿地,专为其猎狩之用。村西的兴华洞,即为当时赵襄子休息之所,称为离宫别苑。
赤桥村 在赤桥村东南半里路的地方,还有一条长满杏树的坞地。每到春天,花吐粉红树吐绿,满沟遍野,芬芳醇香。秋天,黄杏累累,汁甜如蜜,与金灿灿的稻田遥相呼应,美不胜收。唐朝李白、宋朝范仲淹等名人来此游览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赤桥村,造纸有着悠久的历史。
立于晋祠内的《遵断赤桥村洗纸定规碑记》记载,公元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赤桥村民造纸已成规模,而造纸洗浆之水即为晋水,并形成每到清淤河道无水可用时,就到晋祠庙难老泉分水堰旁洗纸浆。因晋祠等村将难老泉两岸堤堰加高、砌筑石栏,赤桥人无法下河洗浆,便将河北岸拆开一道口子,双方由此引发争执。为维护村民利益,赤桥村村民上诉公堂。官司历时三年,从县衙打到省辕。最后,省辕指派阳曲、寿阳等数位知县实地考察,最终判定赤桥村胜诉。公元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几位村民为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刻成两块石碑,名曰“洗纸公文碑”,一块置于晋祠院内,一块置于赤桥村兰若寺内。“男人锅中蓬草,池中捞浆,女人携登持刷,贴纸上墙。家家户户,院内院外,房前屋后,一片金黄。”可见,当时洗草造纸在赤桥村已是如火如荼。
山西晚报记者综合整理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