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器象—2018当代器物雕塑展11月21日开幕

新浪艺术

关注

11月21日下午,由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主办,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器物工作室协办的“器象—2018当代器物雕塑展”在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展厅开幕并举办了“物周为器—在消费时代,如何思考器与物、技与艺的关系”为主题的研讨会。

出席本次开幕式的嘉宾:

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侯宝川、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焦兴涛、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彭林权、著名雕塑家朱成、四川省雕塑学会会长邓乐、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杨靖、北京福义和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山、台湾金工艺术家黄照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钱亮、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张有魁、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副主任洪梅、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严玉、四川美术学院著名美术批评家、策展人王林、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党总支书记申晓南、四川美术学院手工艺学院院长谢亚平、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系主任何桂彦、四川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策划教研室主任尹丹、四川美术学院手工艺学院首饰设计系主任张压西、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器物工作室主任谢彬。

“器象—2018当代器物雕塑展”论坛

此次展览研讨会于11月21日下午召开,由四川美术学院著名美术批评家、策展人王林主持,围绕“物周为器—在消费时代,如何思考器与物、技与艺的关系”主题进行探讨,参与研讨会的嘉宾有:邓  乐、邓  筱、冯大庆、龚吉伟、黄照津、何桂彦、金  山、焦兴涛、娄  金、孟福伟、钱  亮、申晓南、唐  勇、王  林、王  比、谢  彬、谢亚平、杨北辰、尹  丹、杨  靖、严  玉、朱  成、张压西、张  朤、张有魁(按姓氏字母排序)

王林:我们印象中曾经有两次比较深入的讨论器物,道器之间的关系问题,一个是当年做雕塑文化展览的时候,我们一起策划的敬畏生命的那个展览,当时我们研讨的最重要方面,就是讨论道器关系。实际上今天如果我们通过这个展览再联系起来,其实我们是进一步用一种更开放的姿态来讨论我们原来经常所说的道器关系,因为这是一个基本的范畴。

我们器物工作室有几个点非常重要,一个是传统的道器关系的讨论,第二个点是器物和日常生活的关系,这是艺术的日常性问题,这个关系非常重要。还有一个点,我觉得就是我们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从日本的物派,艺术连接了当代艺术今天我们对物的理解,重新通过东方的自然观态度,重新去面对物和世界的存在,这是一个美术史很重要的一个线索。还有一个点是我们可能会在谈论器物问题的时候,可能太容易停留在器物象这样一些抽象的概念上,而实际上当代艺术不管我们在材料、媒介、手段上怎么去发展,其实还是要围绕一个问题,就是今天我们在进行艺术教学或者艺术创作的时候,我们所深处的这个处境,也就是说当代艺术在很多时候,其实是跟我们面对问题是有关系的,所以问题意识仍然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个点。

焦兴涛:器物的概念是什么?通过这个策展,王林老师对器物、器象提出了他更为拓展的观点。它和我们今天生活的需要,包括我们对艺术的定义和评价都有了一个新的角度和看待的方法,这样会让我们重新的审视我们的艺术,包括雕塑、手工艺。我们一直在强调古典雕塑的传统、古代雕塑的传统怎么延续,延续的其实不是符号,也不是具体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延续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我们往往把古代传承里面很大一部分的器物雕刻被忽略了,而这就是真正从古至今包括今天可我们真实生活建立具体联系的,这就是为什么器物工作室为什么要建立,并且得到圈内圈外大家关注的原因。其实这些实践已经在开展了,很多青年艺术家、雕塑家、手工艺者都做了很多探索,我们今天就是跨领域跨界限的共同讨论、参与,而且为未来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动机的时代。

谢亚平:刚才王老师说在消费时代新的器物关系,包括焦老师一直在提日常生活的概念。从手工艺的角度我一直在反省,在新艺术的生态里面,我一直牢牢的记着评论家的一句话:合理的设计形成合理的生活。我也在想,今天的器物在塑造我们真实生活的时候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20世纪70、80年代欧洲还有一个重要设计师造物者运动,很多设计师借用手工艺探索真实生活中的日常生活器物里面的个性化、情趣化、小批量的运动。 在今天中国消费语境下,如何去做与我们真实生活有连接的日用产品,其实是一个非常迫切的真实需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当时说我们要做一个什么学院的时候,它连接了艺术与设计,连接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连接了学科的交叉性。所以我觉得手工或者器物是一个更真实的媒介。

何桂彦:这个展览中可能跟我们此前看到的雕塑展有一个区别,艺术家对于媒介物性的研究,媒介是一个大概念,物性是具体材料物性的研究。这一次展览中很多艺术家对石头、木材的表达,我觉得做的非常好。二是手工性,刚才谢院长讲了雕塑创作和手工性的过程,与手工性的联系。我觉得很遗憾的是他们说这一次布展的时候有点匆忙,缺了一个影像。我想说的是,这一次的作品90%的艺术家都非常重视手工,但是恰好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丢掉了,我们用手工的时候,我们丢掉了比手工更重要的东西,就是手工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做一个东西,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看到做的结果,而没有去想手工的体验,过程性的重要性。过程性怎么办?怎么才能展现过程?必须得有影像。我们对雕塑理解的全方位的呈现,在这一次展览中是有缺失的,并没有呈现出丰富性、观念性的转化。

朱成:我是严格意义上的雕塑家,我不能枉评别人的作品,我是恋器物的人,我是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人,我们对家具、器具、碗之类的是一个天生的恋物癖。96年有一个敬畏生命的展览,我把我80年代做的一批跟器物有关木雕拿展览,我觉得是比较符合敬畏生命的,王林当时对我的评价是:别人看到的是器物,我看到的是器物里面有一个生命。后来我又做了一些公共空间的,做了很大的器物,我觉得器物是很有弹性的东西,可以借用器物的形态,可以得到对我自己个人的改变。

邓乐:今天看完展览以后,何桂彦刚才说的的那些感觉,我也是有的。因为我觉得雕塑在朝前发展的时候,不能离开空间也不能离开已塑造方向的一些成果,比如说有时间的,有观念的东西在里面。如果只是器和物之间,离开了以前雕塑的成果,我觉得器物雕塑可能就走偏了。它是一个新的学科,应该有其他学科有的优点和成果,这是我对器物雕塑工作室继续发展的一个期盼。这些展览可以把一些问题呈现出来,我看完了以后觉得非常好,没有想到两三年这么短的时间,能够把工作室成立起来,还有一批学生做了这么多好作品,这是值得肯定的。而器讲的是方法,刚才谢院长提了一个问题,很多是讲究方法,器具表达的形式,更多的是注意手工艺新,人的心性怎么融合在里面,变成很好看很有价值的东西。我觉得思想这个东西到了当代这个阶段,其实人对于每一个事物的看法,都有新的思想、观念,主要是以观看这个东西带着什么样的心性。

杨靖:作为同是研究传统造型尤其是器物这一部分的人,我们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可能现在是一个呈现阶段,任何呈现出来的状态都有可能是发展的可能。我刚刚听了听几位老先生谈的,我发现我们很多问题在考虑上都有涉及,当我们谈到器物的时候,我觉得我们跟传统最不同的是我们是学院,我们的入手点是从审美和形式语言出发,但是传统器物是从功能和材料出发的,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怎么能找到切入点,这可能是需要长时间尝试才能有一个状态出来。

金山:中国玉器就总结了几个字:玉不琢不成器,然后是大器不琢。我希望捐赠长期能进行下去,不光在雕塑系,珠宝设计系也需要,条件允许的话,我也想扩大。川美是北京以外的第一所学校,我在中央美院是第一所学校,第二所学校是地质大学,然后是清华美院,然后是川美,我对川美寄予厚望,我的捐赠目的很纯粹,我想看到属于当代的力量。

钱亮:想谈谈教学,对于教学我之前提出一些关键词,抓两头带中间。抓两头就是一头传统,一头未来,这在工作室分配上很契合,他们好比在往两端走,其实也很好去融合,比如两头一折一个圈,就有可能会两者结合到一块。带中间就是以前的长项,像西方的具像写实这一块。还有兼材料顾观念,后现代当代的观念思想方法,还有和自然,乡村计划的一些规律。这些工作走向一个和,这个和是和平的和,最后是融合的合,走向合艺术的趋势。我们做艺术能使在这种消费时代,强调共享,学科的跨界融合能有所创新。

黄照津:刚才提到工艺的范畴,可能会跟艺术、雕塑之间有关系,这一点在日本也常常被讨论。工艺可能是手工艺,用语言很难定位、描述它跟别的领域之间暧昧的关系。所以,理论是一回事,你做的时候就像刚才钱亮老师讲的,最后需要有一个融合,不要太去划分界限,当然你自己创作的定位要清楚。

严玉:我非常高兴参加这一次研讨会,能够听到各位专家很有深度的分析。通过这一次观展,我主要对我们教学方面有一些思考和启发。对于文创产品设计方向,我们主要是倾向于实用性和商业性,势必在教学中就会强调形式化、功利化,会缺乏于对于艺术文化以及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和思考。如果是站在一个更高、更远一点的视角来看,我想还是很有必要在以后我们的教学中能够加强艺术性以及文化精神内涵这些方面的培养和引导。

尹丹:的研讨会的主题是谈消费主义时代器和物之间的关系,既然展览是在川美做的,而且跟川美器物工作室有关,我谈一个小主题,我今天主要想谈物。我觉得在川美尤其是在艺术创作里面,器是这几年才被提出的概念,而且川美主要在思考物的东西。

一来是选择质朴的材料,二来是非常禅的方式,通过劳作,通过重复,通过时间,其实仍然是非常禅的方式来抵抗消费主义,他们要付出很大的工作量去打磨那些各种很坚硬的材料。

冯大庆:在我们农耕社会,技术是和身体是直接相连的,所以在消费社会重新来讨论技术的时候,我觉得它是和我们的身体发生关心,唤起个人记忆,从日常经验出发引起的。当然我们话题还涉及到器和物的关系,正好我做的博士论文也跟物的概念有一些关系。我记得我在里面看到海德格尔谈器具,里面说:器具的有用性决定了它的质料和形式的结构,而器具是物的一部分,有天然物,有经过人工改造的器具。器具又属于艺术品的一部分,可以算做艺术品,但是他又说它是逊色于艺术品的,因为缺少艺术品的自足性。

邓筱:很感谢有这个机会跟各位老师学习交流,基于这个话题之下,今天跟张翔聊作品,他说作品是一个老师傅切目挑留下的墩子,我说你这个名字应该取成多少年到多少年,以时间来命名,我说这个很有意思,可以把它记录下来,你可以去收集更多的物品,我觉得特别有意思。这已经不光是一个物的概念,这跟道也有关系,通过生命的注入自然而然形成的这样一个结果,最后变成跟生命有关系的都是。

杨北辰:对今天这个题目,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是在我们讲题的前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叫做:在消费时代。如果没有这个标题,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也许我们谈论的就是更宽广一点的了,但是加了这个前提,这个题目讲起来就特别有意思。此时此刻,我们在探讨技与艺的关系,可能又走向了整合,所以今天我们要做玉雕,没有技术是处理不了的。甚至有时候不如不处理,有的玉矿本身就是很好看的,今天也有同学尊重石头原有的美感,只是加了一些空间的介入等等的处理方式。所以,技与艺又走向了整合,这好象回到了黑格尔的辩证关系:正、反、合。我认为今天技与艺的正、反、合,其实在当下是三种状态都存在的。 最后,我还想回应一下何桂彦老师刚才说的,因为尹丹提到器物雕塑对空间的占有力非常弱,也许我们更应该讨论一个情况就是什么样的空间是适合器物雕塑的空间呢?如果我们今天把中国的卷轴摆在卢浮宫,肯定占领不了空间,因为卷轴过去就是在文人的房间里面,观看方式是有特定的设定的空间。器物雕塑也许下一次我们应该回头思考一下,不可规避的就是器物雕塑源头是来自于器与物,既然是器与物,它是来自于用,一定会设定在相当的器物尺寸之上,必须是跟人的肢体接触,器物雕塑是出现在室内的观看而不是室外的观看,既然在室内观看,必定不会太大。而现今无论是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我们华人盖新美术馆的时候,不管样子怎么样,但是空间都是西方的白盒子。所有艺术家进入美术馆展览的时候,他只能做大,不然占据不了空间,这对器物雕塑是非常不友善的。我认为我们今天面对小型把玩式的器物雕塑,也许我们在空间的规划上,比如利用假的展墙,我们应该限制人跟器物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整个都是开放式的。我想以后在布展时间更充裕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做更深刻的思考,也许就不会出现器物雕塑驾驭不了空间的问题了。

张压西:我们了解西方太多太多了,说句老实话,你今天生活在中国,当然是当下非常开放的国际化的视野,我们每天都讲怎么与国际接轨。但是真正思考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传统真的是不了解。我有这样的体会,我在美院当学生、老师这么多年,我们每个人心目中对艺术的种子,其实从小都是西方的。中国我们把文人画,把工匠和绘画的差别很大,其实在西方早期真的没有,工匠地位跟艺术家从来都是一样的。到了五四以后留洋以后,把差距拉的更大了,而且我们现在学院和民间体系全部都是分开的,包括评审也是,其实我觉得这几个关系都是挺乱的,还有很多需要去梳理和研究的。不管是技术还是艺术,我觉得生活在今天的中国,我觉得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逻辑,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其实从容的做好自己,很多事情都会自然的发生,而且更多的是艺术家自己的选择,他要受很多影响,我觉得我们不要着急,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我觉得未来我们手工艺术学院跟雕塑系的器物方面可能未来还有很多路要走,而且我觉得会做出非常好的成果,我是有这个自信的。

申晓南:我觉得器物雕塑的概念提出以后,确实对我们工作室的方向定位是非常准确的,我觉得我们今天来谈器物雕塑的明天,不是停留在传统的器的概念。刚才何桂彦提的观点很重要,我们在器物教学中我们也谈并不是解决造型的问题,实际上从审美、从意趣去介入我们的教学和创作,我们强调更多的是这样的一种情景性的代入教学和创作。很多同学经常问我:器物概念是什么?实际上今天这个展览是一个发展当中的呈现,绝不是终止,可能就是带来了一个可能性。这个可能性是多元的,有材料的、有技艺的、有工艺的,绝对有很多可能性在未来发展当中。还有就是技与艺,在工作室未来发展中,一定不要停留在简单概念上艺的概念,还是要融入文化精神的东西。所以我们现在雕塑系提出的理念应该坚持:和而不同,我们寻找的四个方向,有偏向于前沿的、科技手段的,有传统的具像的,也有景观公共艺术,也有器物。我现在又在想一个问题,和而不同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应该又要打破,又要让他们混搅在一起,才能在固有现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展。

谢彬:今天很高兴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讨论这个话题,器物雕塑当时提出来,我们也是感到很大的压力,就是如何来诠释器物雕塑。如果这个概念不清晰,要进入教学这肯定是不够的。15年我们工作室开始运行,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它的基本含义是什么,起源我就不多说了。雕塑和器物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就是器物的雕塑性,这就是起源。

器物雕塑最核心的含义,首先它肯定是和生活、日常、事件、时刻距离最近的,与用关联的雕塑。它是和平凡实用性并行的,凭借从用到形,从形到用的对应方式,对器物的器形、构件以及功能性开合进行雕塑性造型,呈现用与观的造型关联的雕塑造型。所以我们首先要把基本含义、功能、范围搞清楚。用肯定是器最基本的含义,雕塑是观,这个对应是为引子,以器物的雕塑性呈现制形方式。

面对最基本的特点,基本的范围,我们该怎么做?我们的专业是顺应“用”而不拘泥于“用”,我们立足于对中国雕塑艺术与器物造型文化的研习和继承。教学与“用”相关,但是淡化“用”的实用性,侧重“用”的造型性,这就是我们的角度。

我们以最简单的语言来诉说现在器物雕塑工作室的基本理念、方式和途径:依生活之用而起,以雕塑之形与工,尽材质之美,兴器物之灵气,达生活艺术之趣。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方向。

唐勇:器不外乎是一个具有功能性、日常性的造型或者形态跟材料之间关系的问题,在器之中可能涉及到日常性和功能性的问题,日常性有中国文化背景,纳入到当代的范畴可能有社会背后的文化性、日常观念。对物的理解,我们刚才很多老师也谈到了物派,谈到了西方对物怎么认识。在我们当今的教学或者创作中,我们怎么去理解物,通过西方对物的认识,怎么演变为我们中国传统对物的认识,有多少的可能性在里面。所以,我们能不能把我们传统的物和我们当代对物的一些思考,作为一些连接,把它由我们传统中对物单一的认识放到当下语境中,给予我们一些现代或者物背后的一些文化性、社会性等等,这个可能需要我们后面去讨论。所以,我们在传统对器物认识的概念中,在中国传统中,现代材料、现代理念的介入,现代材料本身背后隐含的问题,能不能纳入到器物传统的技艺方式中间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娄金:器物是各种用具的总称,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物周为器”,就是我们制作工作者对待对象时尽量做到周全周到,知行合一,把事情做好就为器,在做好的过程中留下的物的痕迹,叫器物,这就是我想说的。

王林:希望我们下来把前一阶段做的事情好好的整理,积累下来,为下一步器物工作室的师生们继续思考,继续创作打下基础,不管这个基础怎么样,这是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考虑的平台。非常感谢各位,研讨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展览现场

展览时间:2018年11月21日—11月30日

展览地点: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展厅

(重庆市沙坪坝大学城)

(来源:川美雕塑,文/赵金成,图/高勇)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