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沙头角,再见中英街

南部战区
作者:记者王雁翔、通讯员苏晓明
也是巧,记者在武警广东省总队执勤第三支队“沙头角模范中队”采访,碰上支队老政委张其武“回娘家”。看到官兵们当年巡逻执勤的装备,如今已静静陈列在荣誉室里,他的眼睛有些湿润。
张其武指着墙上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回忆起一段难忘的岁月。
▲香港回归前,正在中英街执勤的哨兵。
1、春雷
1969年3月,中队刚进驻沙头角中英街桥头时,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
1979年深圳建市时,人口只有33万,25万原住客家人,他们多以打渔、养蚝、种薯为生。
那时,市区连一条像样的马路都没有,房屋破旧,街道多是土路;没有一家报纸、杂志,也没有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只有原宝安县一个广播站。
“日出沙头,月悬海角。”沙头角,因这句古人形容大鹏湾的美丽诗句而得名。耐人寻味的是,驻守这里的官兵,是来自曾在塔山阻击战中浴血激战6昼夜而闻名的“白台山英雄团”官兵。
▲解放时期正在中英街巡逻执勤的哨兵。
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试办“出口特区”。1982年隆冬,京广线南段,伴随着急促的汽笛驶来近百辆军列,2000多节列车满载着两万余名基建工程兵,直驰南海之滨的深圳。
春雷惊醒了沉睡的深圳。与此同时,中队官兵的“战斗”打响了。
已经61岁的张其武拿起一根粗糙、近似圆木的扁担说:“当时,官兵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中队一个叫伍生的老兵,用自己积攒下来的津贴买回了扁担和锄头,发动大家肩挑、手搬、锄挖,以‘南泥湾精神’在乱石堆和荒草滩里垦荒、种菜、修路。”
▲ 1969年3月,中队刚刚进驻沙头角时,条件非常艰苦,老班长伍生于是用津贴费买来扁担、锄头,发动官兵肩挑、手搬、锄挖,在乱石堆里开垦了8亩副业地。图为中队领导在讲述这根保留至今的扁担来历。
时代发展风起云涌,有些故事永不褪色,一如那街还是那街,游人依旧接踵摩肩……屹立在中英街上的那棵百年榕树,更是见证了深圳的发展变化。
“我们已经20多年不养猪种菜了。”中队司务长王须笑着说,2015年他分配来队时,炊事班已用上了干净、高效的煤气灶,这让他兴奋不已;没想到,他年底探亲归队,沙头角街道办又帮部队换上了电磁炉灶,又向绿色环保迈出一大步。
▲上个世纪,中英街正在进镇通道执勤的哨兵
上士黄帅入伍10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中队执勤装备的三次更新换代。
“我第一次在3号界碑哨位上执勤,佩戴的是手枪;手中武器刚摸透练精,第二年换成了警用催泪喷雾器、新式伸缩警棍,边界巡逻也用上了四轮警用电瓶车。”聊起变化,黄帅不胜感慨。
时至今日,官兵们手中的模拟对讲机,已被数字集群对讲机取代;无人机等现代化执勤装备,更是让黄帅和战友们看得更远、更准,勤务质量大幅跃升。
2、见证
记者跟随中队官兵沿滨海休闲绿道巡逻,边界线和海岸线上,风景如画。
官兵们日夜值守的边界线既是安全屏障,也是游人休闲观光的风景线。
除担负与香港接壤1.85公里边界线的反外籍人员偷渡、反走私、缉枪缉毒等执勤任务,中队还担负中英街出入人员、车辆证件的查验任务。
▲图为“沙头角模范中队”官兵正在中英街进行巡逻(陈鹏/摄 )
中英街很短,但历史厚重。
1898年,英国用武力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第二年完成“新界”勘定。这条街从此有了一个特殊的名字——“中英街”。
也是从那时起,以中英街为分界,一边是深圳,一边是香港,武警官兵与香港警察分街而守。
▲图为“沙头角模范中队”官兵正在中英街进行巡逻(陈鹏/摄 )
“面积不足0.6平方公里的中英街社区,就像祖国母亲身上的一道印记,既背负着百年屈辱,又默默地承载、见证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铿锵足迹。”支队政治工作处主任兰亚隆说。
每年3月18日勘界纪念日时,中队官兵都要和中英街深港两地居民,举行警示纪念活动。中队指导员何小雨说:“元宵、中秋等节日,我们还会跟居民们一起编织鱼灯、跳鱼灯舞,共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表达爱国爱港情怀。”
▲图为“沙头角模范中队”官兵正在中英街进行巡逻。(陈鹏/摄 )
漫步中英街,人潮涌动,游人如织。今天的中英街,已成为国民教育基地。
在3号界碑前,不时有游客以界碑和执勤战士为背景留影。留影者摆出不同造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哨位上,下士梁源杰和上等兵段伟亮神情专注,纹丝不动。
在中队荣誉室,两张历史照片,让记者记忆犹新。
一张是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杰克·伯恩斯,在3号界碑前所摄。画面上,英国巡警与中国军人隔界对望,彼此捍卫自己的主权。
1985年,深圳摄影家何煌友也在同一地点,拍摄了一张照片。街道一侧,两名香港巡警背手巡逻;另一侧,中队哨位上的两名战士手握钢枪,肃穆而立。在他们中间,横亘着3号界碑。
两张照片,见证了中英街从勘界到回归,从剑拔弩张的对峙到“一街两制”的变迁,述说着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到繁华都市的发展历史。
无论时代变迁、岁月更迭,中英街都有中国军人坚守的身影。那挺拔的身姿,曾出现在无数历史照片中,成为新时代的见证人和书写者。
3、变迁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最初的中英街属于免税区。当时,内地购买黄金有限制,一夜之间,中英街成了响当当的“黄金街”。
有人曾做过统计,从1988年5月至10月,仅5个月,从这条街销售的黄金饰品达50吨。据说,当时还有内地人用蛇皮袋扛着钱来这里买黄金。
▲图为“沙头角模范中队”官兵正在中英街进行巡逻(陈鹏/摄 )
“改革开放初期,凡来深圳特区的人,基本都要到中英街。节假日繁忙时,每天的人流量达10多万人次,办证有时要排一天的队。”兰亚隆回忆。
那个年月,如潮的人群每天从边防检查站涌向香港一侧的商家店铺,从录音机、影碟机、照相机,到电子手表、香皂、丝袜,争相购买各种商品。
今天记者漫步中英街,已难见当年的场景。
“当年所谓的‘港货’,如今内地都能生产了。”何小雨笑着说,“香港有的内地都有,甚至香港没有的内地也有了,进出港便捷如走亲戚,街上游客大都是来参观的。”
▲1997年7月1日零时零分,中队哨兵注视着香港警察在中英街更换新警徽时的情景。
1997年香港回归后,深港两地往来频繁,为方便深港两地居民生活,中队报请上级同意,实行24小时全天候通关。
通关更为灵活,执勤官兵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必须24小时通关执勤连轴转。
今年初,中队再次报请上级,取消了办证费,开通手机APP网络预约。游客不再需要排队办证,只需携带身份证到“办证中心”轻轻一刷,即可实现“一票通关”。
“中英街的变迁,见证了内地的快速发展。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今天繁荣发展、日益强盛的祖国。”何小雨说。
4、坚守
随着国门逐步开放,深圳发展日新月异,但在历史变迁中,也有许多“不变”。在中英街发展繁荣的故事里,处处有坚守的身影。
在“一国两制”的小街上执勤巡逻,官兵们对自身的言行举止要求特别严格,不光要会说客家话、粤语和日常英语,还要进行语音和形体训练。一个军礼、一个微笑,甚至进出关查验动作都有严格的标准。
▲如今进镇通道执勤的哨兵(陈鹏/摄 )
“您好!请出示您的证件。”
面对每天数以万计的人流,官兵们执勤时间长达12小时,这样的文明用语要说2000多句,敬3000多个军礼。
为了确保往返进出中英街上学的深港学生安全,中队每天定时为学生开设进出关绿色通道;成立“爱心小组”,每天早晨护送孩子进关,下午放学又准时到校门口,接送学生们出关。
▲图为“沙头角模范中队”官兵正在中英街进行巡逻(陈鹏/摄)
改革开放之初,中英街常住居民只有500多人;今天,这里的常住人口已增长到近7000人。社区没有一家派出所,但50多年从未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
“中队的电话就是我们的‘110’!” 社区居民吴天生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那是在2010年3月的一天,吴天生70多岁的老父亲晨起散步时,突然晕倒,摔得满脸是血。正在巡逻的中队官兵发现后,立即将老人送往医院救治,老人很快转危为安。吴天生说:“我家兄弟四人都在外地工作,这些年,父亲的日常生活多亏了中队官兵帮忙照料。”
▲图为“沙头角模范中队”官兵正在中英街进行执勤(陈鹏/摄)
漫步小街,街边店铺林立。根扎深圳、叶覆香港的百年老榕树下,社区深港两地的市民们坐在浓荫下聊天,神情惬意,不时对过往的游客投以友善的微笑。
“有武警官兵在关口执勤,我们生活得特别踏实。”在沙头角镇置办了房产的香港居民温和华说。
5、新时代新哨兵
对于许多内地人来说,40年前,中英街不只是一条街。它是“繁华”与“富裕”的代名词,也是争相向往的购物天堂。有机会到深圳特区的人,都会想方设法去沙头角的中英街上走一趟。
一条小街,两种制度。官兵们在中英街执勤巡逻,每时每刻都在经受考验。
知之深,行之笃。“今天的一瓶水,明天就是一桶金。好作风,都是从一点一滴中养成的。不管环境怎样变化,官兵们肩头的使命和信念永远不变。” 中队长梁均强说。
记者翻阅中队值勤日志看到:中队与香港边界警方建立联勤联动、定期会晤、信息共享、联合演练等机制。近20年来,查获涉嫌走私案件1407宗,查获非法出入人员1530人次……也许梁均强的话,就是这些成绩的最好诠释。
▲图为“沙头角模范中队”官兵正在中英街进行巡逻(陈鹏/摄 )
40年时光弹指一挥间,如今街还是那条街,树还是那棵树,界碑还是那界碑,街上的人依旧接踵摩肩。所不同的是,当年的小街,变化令人感叹——昔日的“港货一条街”,已变成为著名观光景点,前来购物的人少了,前来见证“一国两制”生动实践、感悟改革开放历史变迁的人多了。
即将告别中英街时,记者驻足回望。蔚蓝的天空下,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执勤的武警官兵像雕塑一样挺立在哨位上,是那样挺拔威武、充满朝气!
▲图为“沙头角模范中队”官兵正在中英街进行巡逻(陈鹏/摄)
一路走来,感谢有您!
转载请注明来源
监 制:王雁翔
责任编辑:罗 炜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