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刀剑 不江湖

西安晚报
原标题:无刀剑 不江湖
|
|
|
|
|
本周,一代武侠小说巨匠金庸先生离世。大侠陨落,但宝刀神剑的故事依然在江湖上流传。作为最常见的冷兵器,刀剑寒光闪闪、杀气腾腾,而它们优雅的身姿却又让人迷恋。中国历史上,每一时期的刀剑都各有特点,它们集实用与艺术为一身,是中国人尚武、任侠精神的完美诠释,它们向世人展现着一个真实的刀剑江湖。
春秋吴越铜剑
锋利无比 不蚀不锈
在武侠世界中,上古时代的侠客常常手持一柄青铜剑,这种宝剑常被描述为威力巨大的神器,可以左右战争的成败,比如干将、莫邪、轩辕剑等。青铜剑的锋利源自其精妙的铸造技术,这种剑一般是铜、锡合金制作而成的,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十分关键: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古代工匠们将硬度低的青铜铸成剑脊,在两刃的部位嵌合上硬度高的青铜作为剑刃。如此一来,当青铜剑受到冲击,较软的剑脊可以吸收冲击避免折断,而较硬的剑刃则可以保证杀伤力。
考古发掘中,神秘的青铜宝剑早在商代就已出现,但当时的铸剑工艺尚不成熟。时至春秋晚期,吴越一带的青铜剑制作技艺已经炉火纯青了,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宝剑文物当属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1965年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为国家一级文物。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近剑格处刻有两行鸟篆铭文:“钺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八字。此剑出土时完好如初,极其锋利,可轻易划透近20层白纸。技术分析显示,此剑剑身上镀有一层含铬的金属,因而数千年不曾生锈。
越王勾践剑的另一大特点是其上布满精美的菱形暗格花纹。这种精湛的表面处理技术也是春秋青铜剑的传奇工艺之一,关于它的工艺流程,至今仍存在争议。据检测,这些花纹中还含有硫化铜,美观的同时也能起到防锈的作用。
秦长剑
一寸长一寸强
春秋时代的青铜剑剑身往往有50至60厘米长,然而到了战国晚期,一些剑的长度则超过了70厘米,有的长达75、76厘米,至于秦剑的长度更是超过了80厘米,最长者将近95厘米。
1994年在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内出土了一批青铜剑,剑身长度86厘米,这些秦剑不仅长,而且很锋利。一些剑出土时毫无锈蚀,光洁如新,锋刃锐利。这些剑表面都呈灰黄色,组织细密,没有沙眼,而且剑身表面都进行了精细的锉磨、抛光,故极为平整光亮。
秦剑剑身长,剑柄也相对较长。秦俑坑出土的青铜剑,其剑柄长度多在17至20厘米。根据秦剑的长度、重量和技击实用功能推测,秦剑多数为双手使用或配合盾牌突刺使用;少数剑柄较短者应为单手剑,力大者可双手各持一剑。
秦国的青铜剑为何如此注重长度?正所谓“一寸长一寸强”,青铜剑在技击格斗中,首要功能是刺杀敌人,穿透对方的铠甲,至于劈砍、划拉则是辅助功能。相比同时期其他诸侯国的剑,秦剑平均长出近30厘米,在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拥有更强穿刺能力的秦长剑帮助秦国一统天下,但这个秘密直到两千多年后才通过考古发掘被世人知晓。
汉八面铁剑
轻盈尖锐 百炼成钢
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使得青铜剑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铁剑更加轻薄、尖锐、挺直。铁剑剑刃由两度弧曲而伸,入鞘朴实无华,出鞘则锋芒毕露。汉长安城武库曾出土11把汉代铁剑,这些剑采用无装饰的素铜剑具,是装备军队的实战兵器。
汉剑身长而窄,在靠近剑尖部分有收腰,分八面研磨,故有“八面汉剑”之说。八面剑较一般的四面剑更厚,强度自然比四面剑高,且不失轻盈。
学界普遍认为,八面汉剑代表了中国古代铸剑工艺的最高水准,特别是东汉时出现的“百炼钢”技术,更使得八面汉剑获得“钢铁剑”的美名。在近代贝氏炼钢法发明之前,钢的产量十分稀少,古人炼钢靠的就是千锤百炼,他们将铁反复加热,并折叠锻打上百次,使得杂质尽出,最后锻造出钢铁。这样的技术很费工,动辄耗费数年,才得铁剑三五把。
汉剑在形制上的一些特征成为后世铸剑的标准。比如汉剑上所装剑首、剑格普遍以铜铸成,这是因为铜便于铸造成形,易于磨光装饰,比钢铁更具审美价值。直至今天,中国刀剑上的附件仍多为铜制。另外,中国剑剑格多为“凹”形,少量为平“一”字形,柄末剑首通常为圆盘形等,这些中国剑的特有风格都源自汉代。
唐刀
工艺复杂 千金难买
汉代以后,剑因其飘逸、儒雅逐渐成为配饰,其在实战中的地位则被刀取代。刀在近身劈砍方面更具优势,因而其杀伤力和威慑力要高于剑。
众所周知,日本武士擅长用刀,但很少有人知道日本武士刀起源于中国的唐刀。日本正仓院所藏金银钿装唐大刀为公元8世纪自唐朝进口,此刀通长97.8厘米,刀长78.2厘米,刃宽2.2至3厘米,直刀切刃,刀锋双面开刃。该唐刀锻制精良,缎纹呈细密缠连的木纹状,日本人称为“小板木肌”;刃口淬火精美,刃纹细直,与刃口平行;刀柄裹白色鲨鱼皮、刀鞘髤黑漆,有镂金唐花、唐卷草、祥云、神兽图案;装具银底鎏金,透雕唐草图案,镶嵌蓝、绿色琉璃和水晶玉石。这把来自大唐的宝刀,被日本奉为国宝,完整流传至今。
据《唐六典》卷一六武库令丞职掌条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今“唐刀”一词是我国唐代四种军刀制式的总称,并非特指某种刀。唐刀继承了汉以来中国刀剑的优良传统,在吸取了折叠钢和局部淬火的技术后,还广泛使用造价昂贵的复合钢技术。以上的改进,使得唐刀比汉剑有了质的飞跃,不仅从外观上更富观赏性,并且真正提高了实战性能和耐用性,使唐刀可以劈开任何盔甲器械。
唐刀工艺虽然高超,但成本太过昂贵,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也只有国力强大的唐王朝才能够流行这样精良的兵器。唐朝许多名人,都为得到一把上乘的唐刀而下尽血本。唐代以后,唐刀的锻造技艺失传,以致于宋代文豪欧阳修赞美日本武士刀曰:“宝刀近出日该国,越贾得之沧海东”,却不知日本武士刀正源自中国的唐刀。
宋手刀
灵活机动 破甲能力强
武侠小说中宋代的故事尤为丰富,这一时期的神兵利器中以武林至尊——“屠龙刀”最为著名。小说中的屠龙刀虽为虚构,但能反映出宋刀在冷兵器中的地位。
宋刀中的手刀尤为出色。手刀刀柄短粗,单手持握,刀身短且刀头宽阔,厚背薄刃,刀尖较锐,可砍可刺,刀刃可破甲,但长度过短,不适合单独使用,应是长兵器之辅助器。北宋官修军事著作《武经总要》中的《女墙图》及《云梯图》上都描绘了藏于车内持手刀的宋代士兵。古代攀越攻城时多为短兵相接,长兵不易携带和使用,手刀实乃最佳兵器。
宋手刀存世极罕,国内出土过一些宋代短柄刀的实物,与《武经总要》的插图基本相似,细节部分有一定出入。1974年,江苏丹徒高资镇出土一把铁刀,长83.3厘米,刀身平直,宽4至4.6厘米,刀尖上斜,装心形镡,柄首呈环形,造于南宋咸淳六年。1982年,浙江淳安发现一批南宋时期埋藏的兵器,其中包括八件铁刀,这八件铁刀形制相似,长度在82至87厘米之间,刀身宽度4至5厘米,刀尖上斜,装心形、椭圆形或长方形镡,柄首呈环形。
宋时北方游牧民族士兵普遍着厚甲,对付这些重甲士兵,手刀在近战中发挥灵活性的同时,还要兼顾破甲功能,这就要求刀身不能太薄;但太厚又会增加刀的重量,且如果尺寸过长就会加大使用者单手持握时的疲劳感,影响使用稳定性和操作性。因此手刀在保证牢固度的同时,为减少重量,不得不缩减尺寸,长度明显短于后期出现的明清腰刀。熟悉《说岳》的人都知道,岳飞在郾城之战中,正是依靠短柄刀创造了以步兵歼灭拐子马和重甲骑兵“铁浮屠”的辉煌战绩,这充分证明了宋刀超强的实战功能。
明绣春刀、雁翎刀
锦衣卫的传奇佩刀
近年来火爆银幕的电影《绣春刀》让这种明代锦衣卫的专用佩刀广为人知。绣春刀是明锦衣卫、御林军佩带的概念制式兵器,绣春刀无实物出土,有研究者称其外形综合借鉴了倭刀,到中晚期更偏向于明朝特殊定制的工部腰刀。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代绘画长卷《出警入跸图》描绘的是明朝皇帝出京谒陵的盛况,其中可以看出锦衣卫与其他士兵所佩带的刀大不相同,这或许就是绣春刀。
据《明史》记载,嘉靖年间的锦衣卫指挥使张爵的墓志里记载,嘉靖帝巡幸承天,特命张爵“充前驱使事,一切机务悉倚毗焉,仍加食都指挥佥事俸。自发驾以至回銮,飞鱼蟒衣、帑金、厩马、酒饭之赐,及宣召面谕之优,不可枚举”,因而“赐四兽麒麟服、銮带绣春刀、银鎁瓢方袋三事”。由此可见绣春刀应是皇帝赏赐的,并非锦衣卫里上下全员人手一把。
其实明代锦衣卫还有一种更为著名的配刀,名叫“雁翎刀”。雁翎刀刀身挺直,刀尖处有弧度,有反刃,因形似雁翎而得名。雁翎刀盛行于明代,当时除了锦衣卫外,官丞、士兵也会佩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把明代雁翎刀,刀长约80厘米,刀身宽3.5至4厘米,刀体两面有血槽4条,刀身上刻有“万历十年登州戚氏”字样,由此博物馆认定这把腰刀是抗倭名将戚继光的佩刀。但有学者认为这把腰刀上的刻字粗率且轻浅,毫无融会贯通之气,可能是后刻的伪铭,同时根据其制作细节,认为其为清中期工部或兵部所产。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这些古代刀剑所代表的江湖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它们特有的艺术魅力仍吸引着人们去寻觅、收藏。 (宗合)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