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玉米为什么这么便宜?

布瑞克农产品期货网
今年以来,玉米价格波动较大,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尤其是年初时价格较高,一些农户起了扩种的心思。在上个月举行的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发展计划司司长魏百刚说:“一季度主产区玉米平均批发价格同比上涨18.5%,农民预期收益增加,可能导致农民误判形势、增加种植面积。”农业农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表示,国家临储玉米竞价销售提前,预计市场抢粮的现象将得到抑制,建议手中有余粮的农户择机售粮。
中美玉米种植成本差异产生原因
中美两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气候因素和农业政策等方面的不同,使两国在农业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科技含量和生产保障手段等方面有所不同,成为两国玉米种植成本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生产规模不同
生产规模的不同是造成中美玉米种植成本差异的最重要原因。美国土地辽阔、农业现代化程度高,适宜进行规模化生产,主要采用农场主大规模种植的生产模式。而中国的土地经营规模相对较小,许多地区仍以散户种植为主,生产规模相较美国差距较大,单位面积投入的劳动力数量也远大于美国。相对于中国玉米生产美国在规模经济方面巨大的比较优势在人工成本方面得到了直观体现,2016年中国玉米生产家庭用工成本和雇工费分别比美国高了13.9倍和5.7倍。
生产方式不同
美国农场主大多拥有装备齐全的农业机械,玉米生产主要采取机械化生产方式,成本结构中固定资产折旧和燃料动力费的占比非常高,2016年两者合计占总成本20%,远大于中国。与美国相比,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的差距明显,许多生产主体本身没有购置农业机械化生产设备,因此玉米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不高,农田改造和耕收作业等大多需要通过租赁农机具设备等方式完成,使得中国玉米生产的作业费支出大于美国, 2016年中国为2070.95元/hm2,远高于美国的 318.58元/hm2。
科技含量不同
美国玉米生产的科技含量水平显著高于中国,主要体现在种子费和肥料费等的支出上。2016年,中美两国种子费分别是 848.96元/hm2 和 1 618.42元/hm2,美国在良种方面的支出几乎是中国的两倍。美国在肥料利用方面的控制力度要优于中国,对化肥等肥料的利用率也高于中国,2016年中美两国的肥料费分别为2 077.40 元/hm2 和 1 898.91元/hm2。
保障手段不同
政府补贴和金融保险是中美两国保障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美国农业部最新的农业政策中已大幅弱化了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取而代之的是以金融保险为主的风险管理政策体系。在中国,玉米生产的主要保障手段仍是各种政策性补贴,金融保险虽迅速发,但发展程度还不够高。2016年,中美玉米生产中保险与税金方面的支出占总成本的比重分别是0.6% 和1.7%。
结论与展望
结论
美国和中国是世界玉米产量最大的两个国家,中美玉米种植成本存在较大差异,在成本水平方面,中国玉米种植成本增速较快,美国则相对平稳,中国玉米生产已由低成本优势变为高成本劣势;在成本结构方面, 中国玉米种植成本结构以家庭用工成本、土地成本等间接成本为主,美国各成本项目间较为均衡,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相当;中美两国玉米生产中不同成本项目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规律有所不同。据分析,中美玉米种植成本差异的产生主要是由两国在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的科技含量和保障手段方面的差异所致。
中国玉米种植成本优化路径展望
借鉴美国玉米种植成本控制经验展望未来,可从4个方面优化中国玉米种植成本。
1)推广规模化生产:规模化是降低成本的最佳途径,通过规模化生产经营的方式可大幅缩减人工成本。未来,可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以适度规模经营为主要方式的规模化生产,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抑制人工成本过快增长。
2)转变生产方式:机械化生产虽使玉米种植成本有所增加,但同时可有效地提高玉米生产效率。对中国而言,未来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和使用大、中、小型适用农业机械设备,循序渐进发展,稳步提高玉米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政府部门也可适当加大对农机具使用的补贴力度,抵消部分因购置农机具而增加的成本。
3)提高科技含量:目前,中国玉米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较低,种子质量较差和化肥利用率偏低是主要表征。未来,中国可以借鉴美国成本构成特点,加大良种研发投入,适当增加种子费用以换取玉米单产的提高,同时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等科技手段,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降低肥料使用量,降低肥料支出。
4)发展农业保险:农业保险有助于在风险到来时保护农业生产主体的切实利益, 从美国农业风险管理政策体系的实践中可以看出, 在成本结构中扩大保险支出是颇为有利的。而当前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仍然受到金融信贷渠道缺失和农民投保意愿较低等因素的影响, 玉米生产类保险也是如此。未来, 可以采取合理方式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保险, 切实增强农民种植玉米的信心和积极性, 提高玉米生产效率。
作者:XXX;来源:中国玉米网;农产品期货网转载本文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并不表示本网认可文中作者观点。若转载文章作者有认为本网有不妥之处,请致电本网010-51289506联系,本网将立即与您磋商并解决相关事宜。
(责任编辑:杨慧慧)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