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情锐评:狡兔有三窟:大国空军频练战机公路起降可保存战力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1月25日报道 (文/黄晋一) 据“今日俄罗斯”网站1月18日发布的视频显示,近日,俄南部战区空天军在位于俄西南部港口城市罗斯托夫的附近高速公路举行了战机公路起降演练,派出了苏-34战斗轰炸机和苏-30M2重型战机参演,俄军南部军区新闻处处长瓦季姆·阿斯塔费耶夫强调:“这是俄空天军历史上首次让重型战机在高速公路上着陆”。战机高速公路起降并非新鲜事物,早在二战时期就已有实践,但为何各大国空军至今仍在坚持训练呢?本文就此为您解读。
据“今日俄罗斯”网站发布的视频显示,隶属于俄空天军轰炸航空兵第559团的1架苏-34战斗轰炸机和隶属于近卫歼击航空兵第3团的2架苏-30M2重型战机参加了此次高速公路起降(下文简称“公路起降”)训练。此次俄军选择的起降训练场地是一条仅有18米宽的沥青高速公路,对于苏-34(翼展14.7米,最大起飞重量45吨)和苏-30M2(翼展与苏-34相同,最大起飞重量34.5吨)这2种重型战机来说,有些过于“狭窄”。俄军发言人称是由于“天气原因”,此次演练仅完成了高速公路起飞和触地复飞2个课目训练,未能按原计划完成降落训练。但根据俄军公开的视频来看,这段高速路并非专为战机公路起降打造(不是高等级的高速公路)的战备跑道,实际并不适合进行此类训练,俄军此次演练更多的目的应是为苏-34及苏-30M2这2种新型战机积累相关数据,另外就是培养飞行员在执行该类任务时的经验。除公路起降演练外,俄军战机还进行了一场防御高速公路的模拟战,在空中和地面力量的配合下,最终击退敌军。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俄军苏-34战斗轰炸机进行高速公路降落演练视频截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于大型军用机场(空军基地)是一个无法隐蔽的大型战略目标,在战时极易成为敌方的重点打击对象。作为保存战力的手段之一,战机公路起降已成为世界各大国空军的必修课之一。战机公路起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成高速公路的国家(1931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位于科隆与波恩之间,长30公里),由于这些路段的修建标准很高,可以直接起降当时德军的主力(螺旋桨动力)战斗机和轰炸机。由于二战后期丧失制空权后,位于本土的主要机场经常遭到盟军轰炸机轰炸封锁,德军战机只能采用这种方式起降战机作战,虽无法对最后战局产生直接影响,但其独特的理念却被战后的其他国家所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高速公路都能用于起降战机。能够用作战备跑道的高速公路通常要能满足汽车行驶与战机起降的双重要求。首先,相关路段的位置要远离繁忙的大型机场,以免空域过于拥挤;其次,高等级的高速公路需要与机场跑道的条件接近,例如铺有高质量的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较高,承载能力好,要有2500米以上的平直道、路面宽阔,拥有良好的净空条件(路面两侧不能有路灯、广告牌等障碍物)等。另外就是高速公路附近要有足够的空间布设战机维护所需的辅助设备,例如移动导航和指挥塔台、特种勤务车辆、燃油补给车、弹药补给车等。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1984年北约军演期间,美空军A-10A攻击机与C-130运输机一同训练从公路上起降。
因国土面积有限,缺少战略纵深,为防止本国空军战力毁于敌军首轮空袭,许多北欧国家在战后都纷纷效仿德国的这一方式,瑞典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早在萨博公司20世纪50年代研发Saab-35“龙”超音速喷气战机期间,瑞典皇家空军就将“具备公路起降能力”(这里的标准实际比高速公路还低,只是临时加固的公路简易跑道)作为该型战机的硬性指标之一,于1960年3月正式投入服役的“龙”战机(该型机同时也是西方阵营服役较早的几种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的战机之一)的确不负众望,开启了瑞典空军3代“公路战机”的序幕,后续问世的Saab-37“雷”和JAS-39“鹰狮”也一直延续了这一设计思路。
除瑞典这个极为重视战机公路起降的“特例”外,美国在冷战时期也十分重视训练空军常规战机部队的这一能力,虽然当时的主要目的是在于确保前沿部署在西欧的美军战力能够在苏军发动第一轮进攻时,仍具备反击能力,例如1984年北约多国在德国阿尔洪地区举行的战机公路起降演习中,美空军的F-15C战斗机、A-10A攻击机和C-130运输机均有参演。这一传统演练直到近年来仍在进行,2017年8月10日,隶属于美国马里兰州空中国民警卫队的A-10C战机就在爱沙尼亚北部的Jgala-Kravete高速公路上进行了起降训练,针对俄罗斯的威慑意味十分明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瑞典Saab-37战机在公路降落动态资料图,该机在降落后启动反推力装置,以缩短滑跑距离。
中国空军也十分重视训练战机公路起降能力。20世纪80年代,国内首条开工建设的高速公路——沈阳至大连的沈大高速在设计时,就预留了作为战备跑道的路段。1989年9月,沈大高速公路建成不久,空军就举行了首次大规模演习,以验证高速公路作为战备跑道的可行性,演习期间出动了包括歼-7、歼-8等2代战机以及伊尔-14运输机在内的多种主力机型。2014年5月25日,中国空军在河南郑州附近的战备公路上完成了包括国产重型3代战机以及运输机在内的首次多机型公路起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尽管很难确保能对夺取制空权以及对战局能产生决定性影响,但各国空军将高速公路战备跑道作为一种保存战力的应急手段还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对于要地防空作战有独特优势,以高速公路为依托,分散部署的战机部队不仅生存力强,而且作战方式会更为灵活,且更具突然性。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片:1989年9月,中国空军两架歼-7战机准备从沈大高速公路上起飞。(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德国空军F-4战机演练公路起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波兰空军米格-29战机演练高速公路起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美军A-10攻击机演练从高速公路上起飞。0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E-2K预警机演练高速公路起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波兰空军的米格-21战机演练公路起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芬兰空军F-18C演练公路起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白俄罗斯空军米-24武装直升机演练公路起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白俄罗斯空军米格-29战机从公路上起飞。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A-10攻击机与C-130运输机一同训练从公路上起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JAS-39从林间高速公路上起飞。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美军A-10攻击机演练从高速公路上起飞。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F-5战机进行高速公路起降演练。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1984年北约军演期间,美军F-15C战机演练高速公路起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幻影2000战机在高速公路上起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F-16、IDF、幻影2000战机和E-2K预警机演练公路起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JAS-39战机在林间公路滑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美军C-130运输机演练公路起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FA-50 高速公路起降 2015 12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韩国空军KF-16战斗机演练高速公路起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白俄罗斯空军米格-29战机和苏-25攻击机演练公路应急补给。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1991年“沙漠风暴”行动期间,美军C-130运输机即将在前线基地附近的高速公路上着陆,地面还有美军悍马车在警戒。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白俄罗斯空军米格-29战机准备从公路上起飞。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白俄罗斯空军苏-25攻击机演练公路起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韩国空军F-4K战机和C-130运输机演练从高速公路起降 。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印度空军幻影2000战机演练公路起降。
(2015-12-03 08:51:20)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萨博-91“蓝宝石”(Safir)教练机是第一种令萨博闻名于世的机型,其于1945年11月首飞,由于性能优秀,共生产了323架,出口了包括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突尼斯等10个国家,至今仍有国家在使用该机。图为瑞典空军装备的萨博91C教练机。小图为2011年拍摄的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仍在使用的萨博91B。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萨博 J-29“飞行圆筒”(Tunnan) 是萨博公司制造的第一种专用喷气式战斗机(注:J为瑞典语Jakt,战斗机一词的简称),而且是瑞典第一种投入实战的战斗机。1961年,瑞典空军派遣5架J-29B参与了联合国在刚果的维和行动,执行了多次对地攻击和侦察任务,没有一架在战斗中损失。小图为J-29在刚果维和行动中采用的涂装。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除战斗机外,萨博还于20世纪50年代研发了萨博-32 “矛”(Lansen)式双座亚音速喷气攻击机。实际上,该系列机型是萨博首次尝试在一个通用平台上发展不同用途的战机,该机分为A-32对地攻击型、J-32B全天候战斗机、S-32C侦察机和J-32E电子战型几大型号。该系列最早于1952年首飞,1956年服役,直到2010年还有2架仍在执行飞行采样任务。小图为A-32挂载RB04反舰导弹试飞。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萨博J-35“龙”(Draken)是萨博公司研发的第一种超音速喷气战机,同时也是西欧第一种投入服役的超音速战斗机。图为丹麦空军装备的TF-35“龙”式战斗教练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瑞典空军的J-35双机编队,均为标准作战挂载,2枚AIM-9格斗弹+双副油箱。左小图为奥地利空军的J-35战机,还使用了红白纪念涂装,该国空军使用“龙”式的时间比瑞典空军还要长,直到2005年才正式退役。 右小图为停放在基地的瑞典空军装备的J-35A机群,摄于1975年3月。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20世纪60年代初,萨博公司为萨博96轿车与J-35战斗机拍摄的宣传照,小图为萨博当时的官方广告,标题是”来自瑞典的姐妹组合“(直到1995年,萨博的商务车部门才与萨博母公司分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作为“龙”的后继机型,萨博-37系列战机实际继承了“矛”式战机的设计理念,即利用一个通用平台,发展不同用途的战机。在萨博战机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AJ-37攻击机的地面武器展示宣传照,第一排为Mk-82无制导航弹、第二排从内到外依次为AIM-9空空导弹、135毫米火箭巢、副油箱、AS-30空地导弹、猎鹰空空导弹;两侧机翼下挂有2枚RB-05空地导弹。值得一提的是,AJ-37曾被瑞典考虑作为战术核弹载机使用,但最终只停留在设想阶段。右上图是AJ-37进行低空反潜训练。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JA-37(全天候截击机型)虽无实战记录,但曾在20世纪80年代在波罗的海上空多次拦截美军SR-71侦察机,是当时世界上除苏联防空军战机外,唯一一种曾在波罗的海上空用雷达有效锁定过美军SR-71战略侦察机的战斗机(尽管当时遭到了来自SR-71的强电子干扰)。小图的白线为SR-71航迹,黑线为JA-37拦截航线。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今日陈列在波兰航空博物馆的AJSF-37(近,战术侦察型)和J-35J战斗机(远),红框中还能看到机头的光学侦察探头,这是区别SF-37与其他作战型的标志。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JAS-39“鹰狮”(Gripen)是萨博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末推出的轻型多用途战机,目的是全面取代“龙”和“雷”系列战机。其编号中的JAS分别是瑞典语“对空战斗”、“对地攻击”和“侦察”三个词的首字母,强调了该系列战机的“一机多能”用途。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印度的LCA”光辉“战机(战斗全重13吨)问世前, JAS-39一直享有”世界上最轻的第三代战机“的称号,其最大起飞重量仅14吨。图为”鹰狮“与法国达索”阵风“(25吨)和”幻影“2000战机(17吨)的尺寸对比图,可见”鹰狮“的小巧。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鹰狮”虽小,但“浓缩的都是精华”,尽管最大起飞重量才14吨,但该型机的8个挂点最多可搭载5.3吨重的武器弹药。图中列举了JAS-39能够搭载的各种弹药,从1吨重的“铺路III”激光制导炸弹、再到“金牛座”防区外攻击导弹;从“响尾蛇”格斗弹到“流星”远程空空弹;应有尽有,可以对应各种对空、对地作战,还能搭载侦察吊舱执行侦察任务。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萨博研发的三种超音速战机,”龙“(领航机),”雷“(左)与“鹰狮”(右)组成联合编队。由于这三种战机都具备从高速公路上短距起降的能力,曾有人称它们为“马路三天使”。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鹰狮”称得上是萨博的“当家花旦”,是萨博研发的三种超音速喷气战机中出口量最大的一种,目前除瑞典本国空军外,还有5个国家(捷克、匈牙利、南非、泰国、英国,其中英国皇家空军租借了几架其作为训练机)的空军装备了该机,另有巴西和瑞士空军宣布订购了该型机。图为六国的JAS-39组成联合编队飞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除“鹰狮”战机外,萨博的另一种主打出口军机便是“爱立眼”(瑞典空军称S-100B“百眼巨人”)系列小型战术预警机 。这种基于萨博340支线客机改进而来的预警机,最大的特色是首次采用了“平衡木”式相控阵预警雷达,以部分牺牲前、后探测范围为代价,成功实现了预警机的小型化,打破了只有美俄等大国对预警机的垄断。目前有4国空军在使用该型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除传统军机领域外,萨博在于2014年7月成功从德国克虏伯公司手中收购了瑞典本国的考库姆造船公司后,原考库姆旗下的“王牌产品”——哥特兰级常规潜艇和维斯比级隐身战舰自然也归入了萨博旗下。其中哥特兰级潜艇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斯特林AIP”(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的常规潜艇,大幅延长了柴电潜艇在水下的作战时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斯特林AIP系统的原理是采用一种由外部热源加热,并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热气机。该系统使用纯氧作为氧化剂,燃烧方式为燃气再循环,并且是在高于周围海水压力的高压情况下进行燃烧。优点是机械噪声与振动较小,工作时不易被敌方反潜声呐探测到。图为哥特兰级常规潜艇分舱示意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最新的苍龙级潜艇也采用了萨博考库姆公司出口的斯特林AIP技术,该级潜艇也是日本第一种采用AIP(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的潜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随着近年来AIP常规潜艇的普及化,美海军需要为反制这种新型潜艇制定相关的反潜战术,为此他们与瑞典海军达成了合作协议,多次邀请瑞典海军的哥特兰级潜艇参加联合军演。按美军的评价,这种排水量仅1600吨的潜艇会对航母战斗群构成严重威胁。图为2005年,美国圣迭戈“舰队周”活动期间,瑞典海军“哥特兰”号潜艇与美海军“里根”号核航母合影。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除哥特兰级潜艇外,维斯比级隐身轻型护卫舰是萨博考库姆的另一杰作(该级舰名称取自瑞典哥特兰岛的首府,古城维斯比)。该级舰是世界上第一批以复合材料取代钢材作为舰体的海军战舰之一,并且采用了大量隐身设计(例如一体化上层建筑、可收放式隐身舰炮和导弹发射器等)以及(红外、噪音)信号抑制技术。实际测试中,在海况良好的情况下,直到接近至距离目标22千米处,维斯比号才被雷达发现,海况恶劣时,还能缩短至13千米。小图可见呈开启状态的隐身舰炮。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尽管满载排水量只有640吨,但维斯比级的火力几乎可与一些国家大型护卫舰一决高下。该级舰除配备有一门57毫米隐身速射舰炮外(每分射速200发),还有2座四联装RBS-15反舰导弹发射器(共8枚导弹),以及4个400毫米鱼雷发射管,以上两种武器均采用了可收放式设计,只在使用时才会露出甲板。此外,该舰后部直升机甲板还能起降一架A-109反潜直升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2艘维斯比级轻型护卫舰编队高速航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除了战机和战舰外,萨博的优势产品还包括多种高性能导弹,例如著名的RBS-15系列远程亚音速反舰导弹。由于性能先进(最新的RBS-15 MkⅢ具备攻击陆上目标的能力,射程超过200千米),该系列导弹不仅装备了瑞典陆海空三军(舰载型、空射型和陆基发射型),而且还还出口至德国、波兰、芬兰、阿尔及利亚,克罗地亚、泰国6个国家。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中可见RBS-15的三种型号(舰载型、陆基型和空射型),可见该系列导弹具有很强的平台适应性能。右上小图显示了RBS-15具备较强的弹道规划能力,可以按预设的航路点以曲折弹道规避对方的防御系统,最终命中目标。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除反舰导弹外,萨博在防空导弹方面也颇有建树,例如其于20世纪70年代推出的RBS-70系列防空导弹,这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采用激光驾束制导的近程防空导弹(多数采用红外制导),其优点是不会受到传统反制措施(箔条弹和热焰弹)的干扰。目前由20多个国家的军队装备了该系列导弹,其中委内瑞拉陆军于1992年使用RBS-70导弹击落了一架叛军的OV-10战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提起AT4反坦克火箭筒,这是对许多熟悉美军装备的军迷如雷贯耳的名字,但恐怕很难将其与萨博联系起来,实际AT4是萨博动力分部的代表作之一。这种火箭筒从1987年服役以来,装备量已超过60万枚,有约25个国家的军队将其作为制式武器配备。图为2004年2月,伊拉克战争期间,美陆战队士兵发射AT4火箭筒。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除AT4外,“卡尔 古斯塔夫”(美军编号M3)无后坐力炮也是萨博动力分部的“拳头产品”。这种武器的历史比AT4要悠久很多,M1型从1946年就开始服役,美军大批量使用的是M3型,于1991年装备部队,最新型号是M4型,于2014年投入服役。有30多个国家装备了该系列无后坐力炮。图为2009年5月,伊拉克巴士拉,美军特战队发射“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除上述武器外,萨博集团的陆军导弹产品还包括“比尔-2”反坦克导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与美英法等国的主力战机相比,“鹰狮”系列诞生的时间并不算长,该系列仍有许多潜力可挖。为此萨博公司于近年推出了该系列的最新改进型,JAS-39E/F“鹰狮NG”。尽管外形看似是放大版的”鹰狮“,但“鹰狮NG“的综合性能较C/D型有了大幅提升,特别是在载弹量和航电设备方面。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由于JAS-39E/F的动力系统更换为功率更强的美制F-414涡扇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增至16.5吨,挂点增至10个,可携带总计6吨的各种武器弹药,具备更强的攻击力。小图为”鹰狮“NG竞标印度MICA战斗机项目时的满挂载想象图,总计挂载了8枚 铺路 激光制导炸弹、2个副油箱和2枚空空格斗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与C/D型的座舱相比,JAS-39E/F也有了大幅改进,例如采用了类似美军F-35的整体式大尺寸多功能显示器,甚至也考虑采用头盔式瞄准具,取消传统平显。 图左为JAS-39C/D座舱,图右为JAS-39E/F座舱想象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除了近期的鹰狮NG项目外,萨博也有远期的隐身四代战机项目,例如图中代号FS-2020的隐身战机,但目前只是在进行相关概念和技术研究,距离投产仍有很长的距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在进入21世纪之后,萨博公司也拓展了一些新技术领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这其中就包括军用无人机市场。“神经元”(Neuron)作为西欧进入21世纪后,最大的多国无人机合作项目,萨博公司是该项目的核心成员之一,项目25%的研发内容由萨博负责,其中包括整体设计、航空电子系统,燃油系统以及机身。从承包内容能看出,其他伙伴国对萨博技术实力的认可。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萨博参与“神经元”项目,也是在为本国的无人战机项目积累技术经验,图为JAS-39与“神经元”无人战机编队飞行想象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除固定翼无人战机外,萨博还研发了Skeldar系列无人直升机,进一步拓展了其产品覆盖领域。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除下一代有人战机和无人战机外,萨博考库姆分部也提出了下一代隐身潜艇的研发项目,即A26级。图为 考库姆公司早期提出的A26级隐身潜艇方案,注意这时该公司还属于德国克虏伯公司。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据德国《焦点》周刊网站7月6日报道称,A26级长63米,宽6.5米,将采用新的隔音降噪装置,可令潜艇在水下航行时几乎寂静无声。除柴电动力装置外,A26型潜艇还有新型AIP推进系统,可在水下约200米深处连续潜航最多18天。图为萨博公司放出的最新A26潜艇想象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最后送上几张福利图,图为萨博集团的战机全家福,从上到下依次为JAS-39、J-35、萨博-105喷气教练机,J-32攻击机和J-37战斗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JAS-39的第5架原型机(第一架换装“玻璃座舱”测试的)试射AIM-120B空空导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JA-37四机编队飞行。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J-35编队开加力美图。
(2015-09-22 07:39:00)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苏-34全机长22.34米,翼展14.7米,机高6.09米,最大起飞重量45吨。其配备了包括B004型多功能被动相控阵雷达(X波段,特别强调了对地探测能力,拥有超高精度的SAR(合成孔径)成像分辨力)和N012后视雷达(主要为导弹提供制导与告警)在内的多种先进电子设备,具备较强的全天候对地攻击能力。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苏-34除一门固定航炮外,机身翼下共有12个武器站,可以挂载共8吨(另有消息称12吨)的各种武器弹药,本图只列举了其中的几种,但已包括了多种空空和空地导弹,体现出该型机具有较强的多用途作战能力。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苏-34战斗轰炸机的座舱内景,可见其采用并列双座式布局,左侧为飞行员,右侧为轰炸领航员,但航电设备较传统俄制战机先进许多,有多个大型彩色多功能显示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恐怕很难让人相信,图中记者手中的这个类似夜壶一样的东西,实际就是俄军宣传中的苏-34“机上厕所”(尿液收集器)。不仅一点都不高大上,而且感觉还不如西方战机上的排尿管高级。想象一下,俄军战机飞行员在驾机的同时,一旦遇到内急问题,还得先按按钮把夜壶取出来,然后再手忙脚乱地对准接口,万一遇到气流颠簸,那个场面实在是很感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看到了“机上厕所”的真相,估计大家都能猜到苏-34“机上厨房”也不会好哪里去了。图中这个布置在座舱壁上的不锈钢保温桶,就是传说中的“机上厨房”。虽然从英文字幕中,可以看到俄军飞行员对这个设备是称赞有加,又能热饭,又能沏茶。但实际效果如何,恐怕也要大打折扣。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退一步说,在非作战阶段的长途奔袭途中,俄军飞行员们能喝到一口热茶,吃点热饭,感觉可能是要比像宇航员一样吸食流体食物或饮料要舒服不少。但如果联想下俄军最初的“跑火车”级别宣传,这个“机上厕所和厨房”的真相的确又让人大喊一句“坑爹”的节奏。图为在莫斯科航展上献艺的苏-34战斗轰炸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俄军地勤人员为苏-34战机加挂非制导炸弹。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飞出“彩虹云”效果的苏-34战斗轰炸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图为苏-34战机在叙战区上空连续投掷制导炸弹。
(2017-08-25 08:50:02)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