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中国中车最大竞争对手川崎重工或得历史最大订单

中国经营网

关注

本报记者 路炳阳 北京报道

继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中车”, 601766.SH )2017年8月从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外项目——纽约大都会地铁项目招标中出局后,该项目又现进展,据日本共同社1月20日报道,日本川崎重工业公司(下称“川崎重工”)预计将获纽约地铁车辆订单。

共同社称,该项目约有1600节地铁车辆,总额约达4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31亿元),该订单同样是至今川崎重工最大规模的海外订单。据悉,川崎重工如果获得订单,将在兵库工厂(日本神户市)制造样车,量产车辆将在美国当地工厂完成。

当前,纽约地铁车辆老化严重,早晚高峰时段频繁晚点,纽约市公共交通局(NYCT)此次将引进加宽车门的新型地铁车辆“R211”,替代老化车辆。

川崎重工是在与中国中车等多家国际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商激烈竞争后胜出的。中国中车一度还是该项目最有实力的潜在中标人,2016年12月,中国中车和庞巴迪(Bombardier)组成联合体投标了纽约地铁项目,该项目具体由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车长客”)负责。中车长客人士当时曾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该项目地处纽约,项目潜力和周边辐射能力十分巨大,中国中车倘能中标,将创造一个历史性事件。同时,他还称,中车—庞巴迪联合体是纽约地铁最看好的项目投标人,预计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不过该项目的后续进展并不顺遂。2017年8月,中车—庞巴迪联合体从该项目招标中出局,据了解该项目的人士对记者透露,该项目与中国中车失之交臂的主要原因或不在中国中车,庞巴迪可能是导致联合体出局的关键因素。他说,庞巴迪虽地处北美,拥有地理优势,但其在近年来北美市场的订单交付中屡有逾期,业主方对庞巴迪顾虑有加。“中国中车可能选错了联合体伙伴。”他说。

近年来,包括川崎重工在内的全球轨交企业巨头均因所在国的铁路车辆市场出现“瓶颈”而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川崎重工在北美市场至今已取得交付4000多节车厢的业绩,中国中车也在奋力追赶,在北美地区地铁板块攻城略地。

2014年10月,原中国北车以5.6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9亿元)中标美国波士顿红线和橙线地铁。这是中国轨道交通整车装备进入美国的第一单。2016年3月10日,中国中车联合体获得美国芝加哥1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9.5亿元)、共846辆地铁车辆合同,该订单也是当时中国中车地铁招标史上最大订单。

2017年1月,美国马萨诸塞州捷运署向中国中车增购134辆新地铁列车,总价接近2.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8亿元)。3月,中国中车在美国市场再下两城,分别与洛杉矶和费城签订了列车采购合同,金额分别为1.3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亿元)和1.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2亿元)。5月,中国中车击败了加拿大当地企业庞巴迪成功中标加拿大蒙特利尔24辆通勤列车项目,项目金额约53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49亿元)。

不过,中国中车在该地区的订单,呈“质优价低”局面。上述2017年4笔订单总和6亿美元。这一特点导致中国中车海外订单额整体下滑。据记者了解,2016年,中国中车海外市场份额高速增长,国际业务签约额约达到81亿美元,较2015年增长了40%,这让中国中车坚定了继续拓展海外市场的决心。据中国中车人士对记者透露,2017年初,中国中车提出当年海外市场签约额要更上一层楼,达到90亿美元左右。不过事与愿违,该人士透露,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中国中车海外订单签约额约50亿美元。

就海外市场严峻形势,中车国际公司(海外事业部)人士对记者表示,2016年,中国中车拿下多个海外大单,预留给2017年的项目本已不多,2017年的目标定得太高。其次,多个计划内的关键项目失之交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纽约大都会地铁项目。

他还对记者透露,在英国高铁项目上,中国中车准备多时,未料在预审阶段即被淘汰。“纽约地铁与英国高铁项目先后失利,中国中车不得不重新审视海外策略。”他说。

“当然,还有部分原因来自外部,”他说,“近年来,中国中车在海外市场多有斩获,以西门子为代表的轨交巨头改变了国际市场策略。竞争对手步步紧逼,给了中车很大压力。”

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2017年9月26日西门子与阿尔斯通合并轨道交通业务。西门子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oe Kaeser直言不讳地说,亚洲出现了一个占主导性的企业,改变了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市场格局,西门子与阿尔斯通合并,发出了强烈的信号,两家公司将在铁路行业创造新的历史。

海外市场低迷,中国中车国内市场同样困难重重,继2016年净利润首次下降后,中国中车2017年上半年经营情况未见好转,净利润同比下降23.41%至36.73亿元,营业收入887.17亿元,同比下降5.83%。中国中车人士对记者表示,净利润下降是受新造动车组减少和维修量下降影响,“这种幅度的下降在中车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当前经营形势异常艰难。”

自2009年中国中车的前身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下称“南北车”)上市8年来,两家公司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均保持高速增长。2015年,南北车合并为中国中车后,其净利润增速呈下降态势,当年中国中车净利润为118.18亿元,同比增速回落至9.27%。2016年净利润更是首次出现下滑,下降幅度为4.42%。

编辑:郝成;校对:彭玉凤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