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计划|《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新华网
【第108天】
山水迢迢,孤独的异乡人总是有着“曲终人散一惆怅,回首江山非故乡”的沮丧,长夜漫漫,无依无傍,才真真切切的体会了“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寂寥。
要是碰上了节日气氛,街市的喧嚷和欢笑,对于孤身在外的人却好像一个陌生孤独的罗网,这就正如诗里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君授业】
热烈掌声有请我们今天的诗君—蓼蓝。
有些诗词名句之所以传诵千古,在于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直击人心柔软处。“每逢佳节倍思亲”,便是这样的名句。
诗题与正文内容互补,相互照应。题中点明“九月九日”,即重阳节,照应正文中的“佳节”二字;重阳节有登高、佩戴茱萸的习俗,照应正文三、四句;“忆”字确定了全诗的主题:思亲;“山东兄弟”则锁定了思念的对象。王维家在蒲州(今山西永济),蒲州位于华山东面,故称家中兄弟为“山东兄弟”。
正文的第一句,用一个“独”、两个“异”,渲染出漂泊异乡的孤寂。平日里已然如此,最不堪的是遇到佳节,看到他乡家家团圆欢庆,自己感到加倍的孤寂,对亲人的思念自然也就加倍了。一个“每”字,说明不仅仅在重阳节,而是在所有的佳节都会有这种心理感受。七个字道出了无数游子的心声,瞬间将全诗推向高潮,这和七言绝句通常以第一二句作为铺垫烘托的写法不同。
前两句写自己“忆兄弟”,后两句镜头切换,出现远在家乡的兄弟“忆我”的画面:他们登上高处,头插茱萸;环顾四周,感到深深的遗憾:有一个人本应一起登高,今天却看不到他的身影。这个人便是我,他们的兄弟,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的时候写的,带有一种锐气,并展示了准确的概括能力和高超的构思技巧。王维的近体律绝,以从容淡远为主要风格特点,这首“少作”显得有些另类,但确实是一首非常成功的作品。
王维兄弟五人,他是老大。老二王缙能诗文,善书法,官至宰相。安禄山攻入长安,王维曾被迫出任伪职。“安史之乱”平息后,王维被收审,按律当斩。平叛有功、时任刑部侍郎的王缙请求削籍为兄赎罪,兄弟间的情谊可见一斑。
【传道解惑】

诗宝
诗君好,茱萸是什么啊?
诗君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香草,有杀虫,消毒、驱寒,祛风的作用。古时候重阳节有佩戴茱萸的习俗,据说可以辟邪。


诗宝
诗君,怎么理解诗人在第一句就用了两个“异”字啊?
诗君
古时候交通不发达,地域的差异往往让人感受很大,这时候,人们的异乡情绪更为浓烈,“异乡为异客”就比“他乡做客”的渲染效果更加好。

明白了,多谢诗君指点!
【领学团斗才】
大师姐:作诗一首。
次红楼菊诗韵十二首之问菊
素影冰心世莫知,
陶庄秋梦绕东篱。
旧盟何意深深负,
新约谁怜故故迟?
志洁可云耽寂寞,
情多岂道累相思?
西风不尽清霜恨,
别后重携又几时?
龚师兄:作诗一首。
闻好友将游黄山,诗以赠之
自古皖南多险峰,
人无迹处有仙踪。
闻君此日黄山去,
身处烟云第几重?
兰师兄:梦及先祖父母,乃记。
无题
昨夜山风过浅塘,
飞花零落断人肠。
梁尘吹尽疏枝散,
唯有蛛丝百尺长。
【每天加两首,更上一层楼】
诗经·小雅·棠棣
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家室,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狱中寄子由二首
其一
苏轼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诗友秀秀秀今天要晒的是学诗二班诗友的作品。
悼念余光中先生
归海云珠
千秋薄暮无情月,
四度文章古少名。
泪尽乡愁悲溘去,
沉忧草木海风倾。
先生渴饮中华韵,
菊土西风哭目城。
海峡伤心青鸟泣,
烟莎日月碧岑声。
西江月•石老人
望之崂山
袖里八千风浪,眉头一万韶阳。
长将浮蔽作华裳,哪管云妨雾障。
凭自且斟愁怆,与人莫说沧桑。
江湖草木两相忘,任尔春光浩荡。
预告
明天我们学习的是《忆江南三首》。
来源:新华网浙江频道原创出品
诵读:孙越
声音:范雨婷 晨亮(诗友)
编辑:金娅倩 李梦玲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