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

运动×慈善没那么简单 你还高价买马拉松慈善名额吗

新浪综合

关注

勇气君总能在赛场上看到他,长得不像普通人,很容易看出他的身体有残障,说实话甚至有些吓人,但他很热情,见到谁都要上去聊两句。

我们最近一次见面是在五台山,那里有场越野赛,他是志愿者,从装束上,能看出他平常跑步,聊过后,才发现他几乎知道跑圈里所有大咖,随便指谁,他都能叫出名字,甚至能说出人家在哪场比赛得过冠军。对越野跑,他是真爱。

细问之后,勇气君知道他是融爱融乐的成员,名字叫做闫上。

“融爱融乐”的全称是“融爱融乐心智障碍者家庭支持中心”,其实,闫上是心智障碍者,就是通常说的“乐憨儿”。但他看起来跟普通人没啥区别,反正,论记忆力和对越野跑运动的了解,绝大多数人都不如他。

2011年,在北京,15位心智障碍者家长为了解决孩子面对的生活和发展困境,自发成立家长组织融爱融乐,互帮互助,随着影响力越来越大,2014年融爱融乐注册成为民营非营利组织。

李俊峰是发起者之一,为了能让融爱融乐发展的更好,他找来在“中国房地产评估师和房地产经纪人协会”任职的朋友杨蕾,邀请她加入融爱融乐,出任执行总干事一职。杨蕾所在的协会也是非盈利组织,她的管理经验能帮助融爱融乐更好的走下去。

杨蕾兼任融爱融乐执行总干事期间,聘请专业会计替换执勤的代账会计,还请了出纳,请人搭建运营网站,找人做宣传,请文案写微信稿件。她自己还担任活动外联,以及与合作方的前期沟通。

图中左侧为杨蕾

很快,融爱融乐走向正轨。

杨蕾有次跟李俊峰聊天,讨论组织未来的发展防线,提到既然孩子们能跑,那为什么不带着他们去跑马拉松?

杨蕾说:“社会对有心智障碍的孩子缺少包容,根本上是缺少理解,把他们带出去,让大家多了解这些孩子,才能消除误解,也能宣传融爱融乐。”

那时候的马拉松还没现在这么火,因为做公益,组委会还会开绿灯给他们团体报名的优惠。后来又通过李俊峰的朋友关系,海口马拉松的赞助商富力集团资助了10个孩子去海口参加比赛的全部费用,还拿出每位参赛选手报名费中的10块钱,作为捐款。

2014、2015年连续两年,融爱融乐都有孩子去海口马拉松比赛。

融爱融乐通过鼓励心智障碍者参加马拉松,帮助许多乐憨儿习得基本的接触社会的能力,也让大众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这些心思单纯的心智障碍者。

融爱融乐跑团参加2014年北京马拉松

这种类似融爱融乐,通过组织跑团参加马拉松,受到更多社会关注,以此增加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同时募集自己用作后续慈善活动,这只是一种将体育运动和慈善联系起来的方式。

除此之外,还有种方式可以连接运动和慈善——完全以慈善为主题而筹办的赛事,发动更多的人投身公益。这类代表有很多,国内影响力较大的是善行者。

善行者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于2014年发起,虽然是报名组队完成50公里和100公里徒步,但却并非比赛,勇气君采访到中国扶贫基金会公众互动部主管李言,他是善行者项目的负责人,他说:“严格讲善行者是徒步活动,倡导参与者完成徒步挑战和筹款挑战”。

在善行者官网上,勇气君也能看到表达类似意思的介绍,善行者比的不是成绩和名词,而是一项徒步筹款活动。与普通徒步活动不同的是,善行者要求参加队伍必须完成相应数额善款的筹集,如果未能在规定时间内达到标准,组委会有权取消所有队员接下来三届善行者活动的参加资格。

这种完全出于慈善的徒步活动,对公众吸引力极大,善款筹集能力很强。根据李言透露的数据显示,2014到2016年三届活动共有3652只队伍参与,8200人次参与徒步,9291人次参与志愿者服务,得到全国40多家企业支持,104305人次参与捐赠,共筹集善款1132万元人民币,60000余人次的儿童直接受益。可谓相当惊人。

全国各地还有不少与善行者模式较为相似的活动,例如壹基金的“为爱同行”、灵山基金会的“为爱行走”、上海联劝的“一个鸡蛋的暴走”,影响力都颇大。

这种直接将体育运动赛事和公益慈善结合,规则设计独特的活动,能最大程度发掘参与运动的人做慈善的意愿,相反的也能通过慈善带动人们运动。是很成熟的模式。

善行者现在有北京、成都两站,在此基础之上,在未来的几年,还会增加南京、广州等站,以及诸多二线城市。

以上这两种将体育运动和公益慈善联合起来的方式,都以慈善为主导。与此相反的,还有许多体育运动赛事是兼做慈善。

最好的例子便是北京马拉松。

北京马拉松有3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有传统的马拉松赛事之一,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赛事之一,自然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在2016年,北京马拉松发起“益呼百应”行动。

所谓“益呼百应”,其实可以看做一款线上小游戏。北京马拉松跟15家公益结构合作,每位报名参赛选手将被分配到15个跑团,代表这15家公益机构。组委会通过开通公益名额筹集善款,加上赞助商捐赠,共100万元。在比赛开始之前,分属不同跑团的选手通过各种方式拉票,加上跑团所有成员平均成绩,合计排出先后名次,将100万元善款额度从大到小分配到15家公益机构。

这种设计大大增加选手做慈善的参与感,也能提高参赛选手对公益事业的关注,以北京马拉松的体量,辐射人群可达到数十万。但该方式只适合北京马拉松这种名额供不应求的比赛,据勇气君观察,国内好多比赛连限定名额都报不满,公益名额哪里卖得出去!

因此,有很多比赛直接将报名费的一部分捐赠出去,或者为类似融爱融乐的公益组织提供免费名额或者其他福利,也不失为一种做公益的方式。

这些都是在线下,将体育运动和公益慈善联系起来,在互联网线上,也有许多连接体育运动和慈善的方式。

最直接的例子是微信运动,微信运动可以将你每天走的步数,通过腾讯公益捐出去,以此换取企业真金白银的善款。

支付宝有类似的功能,支付宝将你的步数换成蚂蚁森林的阳光能量,大树养成即可在阿拉善种下真的树苗。

这两种将体育运动和运动慈善连接起来的方式,都并非直接以慈善为目的,是在自身成长到足够壮大后,践行社会责任的方式。也都值得赞赏和支持。

当然,有光明的一面,就有黑暗的一面,非盈利的公益慈善机构,善款去向永远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特别是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大家依然清楚的记得,那年夏天惊掉人下巴的郭美美吧?

还有,在发现慈善如此好用之后,众多野鸡组委会开始打着慈善的旗号招摇撞骗,凡是比赛都要加上慈善名目,这不仅能得到政策上的便利,也能吸引更多选手报名,这种比赛不仅组织能力堪忧,不能保证比赛质量,从选手那里得到的善款也无法物尽其用,甚至都懒得公布善款去向。

现在,民间慈善力量已经非常强大,但传统释放渠道,像官方慈善机构,已然信誉扫地,臭了大街。而随着马拉松运动的兴起,以及以上如此众多马拉松、徒步与公益慈善结合的方式探索,可以证明与体育运动相结合可能是释放民间慈善力量的新突破口。

但还是希望相关机构,加紧制定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别让善款去向不明、挂羊头卖狗肉这些顽疾,再把体育运动这块堵死。(天生勇气)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