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当读写障碍儿童遇到古典音乐

南方日报

关注

    海外指挥家张碧珊用自创的方式,教授读写障碍儿童拍节拍。受访者供图

    携手汕头本地乐团,张碧珊希望能用艺术为汕头的读写障碍儿童打开新世界。受访者供图

    日前,一场题为“读写遇上音乐”的音乐工作坊在汕头市香园举办,美籍华裔指挥家张碧珊与汕头本地青年乐团5度学生乐团携手,为汕头读写障碍儿童带来美妙的音乐以及精彩的教学。

    该音乐坊是“爱读乐写”读写困难儿童服务计划项目暑期“读写游乐营”的系列活动之一,记者了解到,针对儿童的音乐会有许多,但专门为读写障碍儿童开展的音乐活动尚属首次,该活动也属国内公益项目的大胆探索及创新。

    读写障碍是学习障碍的一种,是一种隐匿的、与生俱来的阅读、书写或拼字方面的障碍,源于对文字解码能力的不足,表现为个体在处理加工书面或者口头语言能力的不足,不能准确或流利地识别字词,在阅读、拼写等方面都会遇到困难。

    近年来,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在汕头致力于开展读写障碍研究,已有初步效果。当读写障碍遇到音乐,当海外指挥家遇到本地青少年乐团,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文/南方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丹实习生 蔡佳煌

    自创“切西瓜”方式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张碧珊现为美国阿尔图纳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及指挥,经常穿梭美国及加拿大指挥管弦乐、合唱及歌剧演出。得知“爱读乐写”项目活动准备开展读写障碍儿童专场音乐坊,张碧珊欣然应允参加,此次也是她首次专门为读写障碍儿童演奏。

    活动邀请了中心城区及周边城区小学师生共100人参加。现场,张碧珊与5度学生乐团配合默契,带领读写障碍儿童畅游古典音乐的世界。

    此外,张碧珊还通过讲解如何学习复杂深奥的乐理,延伸到汉语的学习,引导学生分解知识,从板块到整合,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掌握。张碧珊告诉大家,需要多感观学习,更需要将“心、脑、手”结合,用心学习,用脑思考去寻找方法,用行动练习并掌握。

    为了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张碧珊还用自创的“切西瓜”的方式教孩子们如何分拍,“你们就把拍子想成一个大西瓜,4分之3拍就是把西瓜分成3瓣,4分之4拍就是把西瓜分成四瓣。”

    张碧珊表示,音乐学习与读写学习异曲同工,只要将复杂深奥的整体拆解成简单易懂的部分,再加上用心,没有基础的人同样可以学好。

    “音乐是治疗读写障碍的一剂良药”

    为何选择用音乐坊这种形式来帮助读写困难儿童?音乐对他们有怎样的帮助?

    据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医生黄燕虹介绍,音乐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可以通过训练读写困难儿童的瞬间信息加工功能来提高孩子们的读写能力,音乐和文字学习是相通的,孩子们在音乐中能够从易到难掌握,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更有信心;音乐也能激发孩子的潜力,许多孩子在读和写方面有所欠缺,但是能在音乐方面有所提高,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音乐治疗还是一种多感官训练,通过训练能激发孩子们加强这些感官功能的联系,从而帮助读写障碍儿童。

    张碧珊也认为,当孩子们学会掌握如何用化繁为简的方法去学习乐理知识,就能够将这种学习方法运用到以后的日常学习中,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张碧珊表示,国外对读写障碍是比较重视的,但国内对读写障碍的了解还不够。她希望能够举办更多类似的音乐活动,来帮助更多国内的家长、孩子正确认识读写障碍。

    小乐手通过公益服务体验爱分享爱

    本次音乐坊活动,受益的不只是读写障碍儿童,还有参与演奏的小乐手们。

    记者了解到,这群小乐手来自于今年初才成立的汕头本地青少年乐团——5度学生乐团。据乐团指导老师介绍,演奏前,他们还专门为学生乐手普及有关读写障碍的知识。

    在与记者交流时,乐团的学生们纷纷表示能帮助有需要的小朋友非常高兴,虽然曾在书上看到过有关读写障碍的知识,但缺乏感性认识,这两天与读写障碍儿童的接触让他们感触颇深。当被问到如果身边有同学患有读写障碍会怎么办时,小乐手们表示自己愿意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尽量帮助他们,令他们感到心灵上的慰藉。

    对于参与音乐坊的小乐手们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公益体验,他们不是在为家长老师们演奏,而是为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们服务。对于学龄儿童来讲,同伴的认同和互助对于他们心理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张碧珊说,音乐会创设了无障碍平台,让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受分享与关爱。

    ■对话

    美籍华裔指挥家张碧珊:

    漂洋过海只为帮助读写障碍儿童

    南方日报:作为一名资深艺术家,是怎样的初衷让您把古典音乐艺术和读写困难症结合到一起的?

    张碧珊:我从事音乐教育已经很多年了,我也有患读写障碍的家人,我了解他们在读写时的困难。此外我觉得音乐和读写原理是相通的,都需要将整体进行拆解,而且音乐与数字相关,能锻炼孩子们的专注力和分析能力。

    南方日报:此次音乐坊在曲目的设置上是如何考虑的?在音乐创作和编排上有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张碧珊:我会思考孩子们要怎样学,我要怎样教。我的选曲会尽可能让没有音乐背景的孩子也能理解。通过让学生们专注数字和分拍来锻炼他们的专注力,孩子们要将拍子打好,不只耳朵要听,脑子也要记。我觉得如果在孩子刚接触音乐的时候就教他们怎样分析,他们能比较容易掌握音乐知识。如果他们能掌握音乐分析的方法,也有助于他们日后的自主学习。

    南方日报:用音乐治疗读写障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你希望这场音乐坊能起到什么作用?

    张碧珊:我觉得音乐会要多办,因为现在国外对读写障碍是比较重视的,但国内对读写障碍的了解还不够。而且在国外不会刻意将读写障碍和无读写障碍的人群区隔开。其实大家都能学习,只是时间、注意力的问题。不过国内现在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相信过多几年,读写障碍也不再是问题了。

    南方日报:这次与本地少年乐团合作,可谓是一个大胆的跨越,你们前期是如何磨合的?对我们汕头本地的孩子有怎样的评价?

    张碧珊:我的感觉很好,我觉得乐团的孩子们都很乖巧,而且认真,讲几次就能记住。我在一个半月之前已经把乐谱寄给他们,但我们真正在一起练习的时间才两天,最后呈现的效果很棒。有这么一个机会让乐团的孩子们能服务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孩子,我觉得很好。

    南方日报:您的家人也有读写障碍,您是如何鼓励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能分享给家长和孩子们一点您的感触吗?

    张碧珊:我的丈夫今年已经50岁了,和读写障碍症相伴多年,他在念电话号码的时候要用手指指着数字,否则就会念错,但他同样能够学习得很好。但他并不觉得读写障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像有人视力较差,需要戴眼镜一样,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我觉得家长不用刻意去和孩子强调读写障碍,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只是他们要比别人更努力而已。

    ■相关

    汕头读写游乐营首次面向全市招生

    除了音乐坊活动,“爱读乐写”读写困难儿童服务计划项目在今年暑期还准备了另外一场活动——“我爱读我会写”2017读写游乐营,由特教老师、师范学院志愿团队带领孩子们开展读写课、户外拓展课等一系列的课程训练。

    与前一届不同的是,本届读写游乐营首次面向汕头全市招生,22名读写困难儿童参加了此次活动,其中男生16名,女生6名。

    巧设游戏引导学习

    据参与本次培训的李老师介绍,本次游乐营注重孩子们对字形字义的学习,除了让他们透过典故掌握成语,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老师们也精心设计了小游戏,用积分奖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习。

    其中有一个名为“破冰”的仪式,老师们将每个孩子的名字按偏旁部首拆开,做成小卡片,让孩子们用胶水把卡片拼成自己的名字。“这样既能让孩子学习字形字意,又能让他们互相熟悉。”透过破冰仪式,孩子们互相之间渐渐熟悉起来。

    除了室内教学,志愿者们还为孩子们准备了户外活动。活动采用定向越野的方式,孩子们需要组队前往不同的地点回答题目。题目既包括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也有新的知识,用以考验孩子们是否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据李老师介绍,为期6天的游乐营,将通过特别设计的课程训练,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建立儿童自我管理意识,从而进一步培养专注力,提升动手能力与创造力。

    记者了解到,此次培训的师资团队均接受过由“爱读乐写”项目于今年6月开展的第一期读写障碍师资(初级)培训班的培训,获得项目颁发证书,团队更为专业。课程培训前师资团队精心进行课程设计、教具制作等工作,游乐营开展期间,老师和志愿者们也刻意将每天下午的时间段空出,进行教学总结和个案追踪。

    早发现早治疗有助康复

    李老师告诉记者,与首届游乐营不同,本届首次面向汕头全市小学生进行招生,且学生年龄更加低龄化,超过半数都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及早发现孩子患读写障碍,及早治疗,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记者获悉,本届游乐营采取的是家长自主报名的方式,家长需自行带孩子到汕头市精神卫生中心接受评估诊断,通过诊断才能进入游乐营,而非像首届一样通过定点筛查并举办夏令营的方式。

    “这次有这么多的孩子参加,说明家长们渐渐重视读写障碍,说明我们的宣传是有效的。”李老师说,在活动开展前,项目组通过广播、报纸、公众号等方式对读写障碍进行科普。

    在接受科普后,小康妈妈专程带着8岁的儿子小康(化名)从澄海赶来参加游乐营。小康妈妈表示,小康从上小学开始就表现出阅读问题,但当时她对读写障碍一无所知。此次带小康来做诊断,还专门为他做了智商测试,得知儿子智商108,小康的妈妈心里的大石头一下子落了地。“孩子还挺聪明的,只要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行了”。听说读写障碍会遗传,小康妈妈也特别注意小康弟弟的读写情况,“如果发现他有读写障碍,我一定会及早带他进行治疗。”

    ■纵深

    探索多学科协作干预模式

    汕头读写障碍康复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2014年,在李嘉诚基金会的支持下,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与汕头市残联合作成立“汕头读写障碍培训中心”,并于2015年启动“爱读乐写”读写困难儿童服务计划项目,与汕头大学医学院“做中学”中心联合执行,开展汕头市学龄期儿童读写障碍研究及康复工作。

    该项目集研究、康复及社区教育三位一体,旨在为读写困难学童、家庭及学校提供教育支援,探索多学科协作干预模式,提升公众认知,倡导教育公平,至今已经在读写障碍的评估工具研发、康复探索和流行病学调查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针对读写障碍儿童康复模式的探索和工作开展方面,汕头已走在全国前列。

    填补国内立法层面空白

    “在前期的努力下,目前我们初步建立了可用于诊断评估读写障碍读写能力的评估工具,但要建成汕头市3至5年级学童读写障碍评估工具常模,还需要继续努力。”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医生黄燕虹告诉记者,启动“爱读乐写”读写困难儿童服务项目之后,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率先建立多学科合作的方式,着力研发适合中国学生的读写障碍评估工具和为读写障碍儿童开展干预和康复治疗。

    据黄医生介绍,除了开展游乐营,“爱读乐写”项目正在推动学校、社区设立机构为读写困难儿童进行辅导,与汕头市残疾人联合会合作成立康复中心为读写障碍儿童开展康复训练,同时在市区心理咨询门诊设立“读写障碍专家门诊”,为全市6至12岁儿童免费开展读写障碍评估和诊断。

    截至目前,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爱读乐写”项目已成功举办首届读写障碍研讨会,两届“读写游乐营”活动并持续开展培训班,并为《汕头经济特区残疾人扶助条例》中针对“读写障碍”的规定提供决策支持,填补了此领域在国内立法层面的空白。

    读写障碍需被正确认知

    研究数据表明,全球学龄儿童中约有5%到10%存在学习困难,其中读写障碍是一种最常见的特定学习技能障碍。黄医生说,若按照这个比例估算,汕头市约有5万名学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读写困难。

    但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黄医生及项目成员们还是会遇到一些对读写障碍不理解的家庭。针对这样的现状,黄医生称,社会还需要通过一些宣传,让家长正确认识到读写障碍,“古今中外,有不少名人存在读写障碍,但他们同样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读写障碍,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家长要鼓励孩子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黄医生表示,目前国内还缺乏标准化的读写障碍的诊断评估工具,她希望能研发适合中国学生的读写障碍评估工具并逐步建立常模,通过组建专业团队,建立多学科合作和多层次服务的康复模式,开创课堂学习与课外拓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逐步探索建立有效的读写障碍儿童康复模式,全面提升汕头市读写障碍康复工作水平。

    文/南方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丹实习生 蔡佳煌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