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广东 资讯

梅花奖竞演在即 近距离接触粤剧红派传人苏春梅

新浪广东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2017年5月3日讯,2日,在第28届梅花奖竞演开锣之际,粤剧红派传人苏春梅来到广州市海珠区江南大戏院与媒体见面,深入剖析自己的艺术之路和传承历程。

法名师兮啼声初试

1992年,苏春梅未满二十,还是广东粤剧学校四年级学生。初春的一天,苏春梅正在上课,班主任对她说:马上换件衣服,我带你去见一个人。一小时后,苏春梅跟着老师到了华侨新村一栋别墅内,里面早坐着十多位剧团骨干,当中一位,一袭红衣,气质高雅,正是艺术大师红线女。

当着陌生人的面,苏春梅放声高歌。唱的是红线女名曲《昭君出塞》。一首难度颇高的粤曲,苏春梅唱得有板有眼,声遏行云。一曲未罢,红线女已然拍板:“明天就来上班,可以吗?”春梅急了:“可我还要上课,还未毕业。”老师赶快答话:“没关系,先到剧团工作,毕业手续到时照办。”翌日,苏春梅便到红豆粤剧团上班了。剧团一时未能安排好宿舍,红线女又发话:“先到我家来住吧。”于是,苏春梅住进了红线女家里,开始了由模仿到直接接受红线女亲授红派艺术的历程。

第一个接触的是粤剧现代戏《山乡风云》,红老师给她剧本,播放录像给她看,要她熟习“春花”这个角色。排练场上,红老师细心教习春梅表演,回到家中,饭前饭后,再为春梅开小灶。从每句台词,每个唱腔,每个动作开始,亲自示范,启发春梅如何进入人物内心,把握人物情绪、个性。五月,该剧公演,一位戏校尚未毕业的学生,第一次面见广州观众,已然是红线女亲自创办的省级市属剧团——红豆粤剧团的第二花旦,恐怕在粤剧行内绝无仅有。在红线女老师的教导下,她的舞台首秀,固然没让人失望,接下来出演的许多角色,尽管略显稚嫩,却已经让人看到,一颗粤剧新星正冉冉升起。

仅仅过了几个月,红线女便再次把重担压到苏春梅身上,让她出任剧团正印花旦。“接印”之时,刚好有一个已经签了三晚演出合约的台期,离演出时间已不足十天。红线女对苏春梅说:“赶快熟曲(背台词),大家都在看着你呢,必须背下来!”苏春梅不敢怠慢,日背,夜背,站着背,躺下也在背。得益于平时红线女老师执排时要求无关演员也必须到场看戏的规定,也由于平时演出自己养成了看戏的习惯,最关键的,是十天时间里有红线女老师朝夕对她的教习。仅仅十天时间,苏春梅硬是排下了三个担纲剧目,不但顺利履行了演出协议,更赢得了观众称她唱腔“颇具红腔韵味”的赞誉。

不久,红豆粤剧团应邀首次到香港文化中心演出,演出前,红线女特意为走到台前,向观众介绍这位新晋花旦,谦称只是“半个花旦”,请香港观众检阅。幕间,还亲自献唱名曲,厚赠香港观众,为弟子们打气。暗中,红老师却告诫春梅:“香港观众特别会看戏,这是你第一次面对他们,你一定要小心谨慎,演好每一个戏。否则,得不到观众承认,以后在香港就难以立足了。”

苏春梅没有让老师失望,也没有让香港观众失望。只是,超乎想像的工作强度和压力,把春梅击倒了,原本已经瘦削的身体更加虚弱,到医院诊断,结果是患上了甲亢。治疗过程中,医嘱多加休息,然而,痴迷于粤剧的苏春梅,根本不可能停下来好好休息。

这一时期苏春梅在红线女老师身边工作了大约六年,红线女对苏春梅言传身教,从艺术、为人、做事多方面给予教导,手把手传授了多个红派剧目。如《搜书院》、《刁蛮公主戆驸马》、《山乡风云》、《关汉卿》、《苦凤莺怜》、《审死官》等等。演出足迹遍及省内城乡以及港澳、美、加等国家和地区。名师毫无保留的指点,良多的舞台实践,外加聪明和勤奋,让苏春梅的表演艺术在短时间内突飞猛进,渐显风华,唱腔深得红腔三味,很快成为观众十分喜爱的一位粤剧新秀。

奔鹏城兮初心未改

应香港政府有关方面邀请,红线女老师主导创作了现代粤剧《春到梨园》,率领剧团于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前夕到香港献演。回到广州不久,红线女忽然宣布离开红豆粤剧团,筹建红线女艺术中心。

踌躇满志的苏春梅无法相信恩师的抉择,一下没了主意。很快,正缺正印花旦的深圳粤剧团抓住机会,派人说服了苏春梅,参加深圳粤剧团工作。

担心老师生气,春梅不敢向老师辞行。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红老师还是知道了。红线女实在不解,痛苦得难以接受。春梅想当面解释,老师不见;想打个电话,老师不接。此后,春梅失去了老师的关爱和辅导,倍感失落、迷惘。

在困顿、不安和惶恐中,苏春梅开始了深圳粤剧团的工作。她带去了红派经典,也排出了《驼哥的旗》、《杨排风》、《鸳鸯泪洒莫愁湖》、《宝玉与晴雯》、《风雪夜归人》等观众喜欢的剧目。为了提高技艺,演好“杨排风”这个武功高强的烧火丫头,苏春梅天天在“盖派艺术传人” 张善麟老师(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之孙)指导下练功。还跟昆剧、京剧、越剧等剧种许多名家交上了朋友,多方求学交流。而不管多忙,春梅总是抽出时间,把自己工作情况,学习心得,艺术上的感悟或困惑,一一写下来,变成一封封书信,不定时寄给红老师。

两年后,苏春梅到广州主演《刁蛮公主戆驸马》、《杨排风》等剧,再次诚恳向恩师发出看戏邀请。开场前,红线女来到剧场,剧团领导得知消息,一边迎接一边通知春梅。春梅异常激动,一见面,迫不及待便要拥抱,红老师一脸严肃,没有接受,说了句:“看完戏再说。”演出结束,红线女上后台见到剧团领导,手持说明书说:“怎么还叫新秀?还新秀吗?该成熟了!”“而且,苏春梅可以称为红线女艺术传人。”又语重深长地对春梅说:“春梅,无论你到天涯海角,都是我的学生!”听到恩师不计前嫌,对自己艺术作出那么高的评价,苏春梅止不住泪洒当场。

第二天,剧团领导邀请红线女共进午餐,师徒相谈甚欢。席间,红线女还欣然题词送给春梅,书曰“春梅,为粤剧拼搏,是我对你的期望!”。数天后,红线女再次为春梅题词,书曰:“引用明朝张居正名言,与春梅女弟共勉: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红线女如此主动地连续地为一个人题词,是十分罕见的,从题词的内容,看得出老师对爱徒的殷殷寄望。苏春梅一一领受,珍藏至今。

报师恩兮圣心初备

其实,苏春梅明白,当年自己的不辞而别,今天能得到恩师原谅,不仅仅是因为自己诚恳,更因为自己始终在从事粤剧的工作,始终未离开粤剧舞台。甚至,是因为艺术上的明显进步,最终让老师不吝赞誉,当众褒奖。老师为粤剧的态度,是如此单纯,如此虔诚,早超越了我们一般人普通的情感界限,但却让当事人苏春梅渐感责任之厚重,再不敢掉以轻心。

重新得到恩师接纳,苏春梅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缘分,不放过任何向老师讨教的机会。有一次,为了唱好准备录制的新曲《宝玉与晴雯》,苏春梅致电老师请教,红老师听一句词,教一句唱,一字一句教完整首唱腔,耗时三个多小时。

然而命运总会有意无意给你安排些波折,最该在创作上爆发的黄金年龄,春梅却不得不与舞台暂别,这不期而至的蹉跎,一晃就是八年。身在舞台中央,想象不到也不会想象一旦离开的心境,一朝置身方外,台上的种种美好如影随形,挥之不去,这实在是难以平衡的一种焦灼与痛苦。

她想到了儿时母亲带自己看戏,自己看一出爱一出的情景。想到了十几岁进入粤剧学校学习,与同学们共同学习的开心时光。更想到恩师的教导以及对自己深深的期望……关键是,她屡屡问自己:这辈子,我能离开粤剧吗?而每次,心底里总是只有一个回答:不能!

春梅坦然了:只要初心未改,只要梦想仍在,何时何方都可以作为起飞前的助跑。 功是不能放弃的,每天练她几小时又如何;戏是要多看的,电视网络上有看不完的各个剧种剧目。红腔更是必须要唱下去的,翻来覆去听着、唱着老师的名曲,找来老师的文章,认真研读。唱着,试着,寻找着,渐渐地,越来越清晰,听出意境,唱出情感,唱出人物来了。八年时间,疏远了舞台,沉淀了人生;荡涤了浮华,激活了性灵。事实上,对于演员来说,身在台下,所悟所得,其实并不比身在台上少。恰如夫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春梅豁然开朗,学与思,是艺术成功之路不可或缺的一对翅膀。

重新踏上舞台的苏春梅,更懂得钟爱这方寸之地,更加珍惜每一次粉墨登场的时刻。她忽然理解了恩师曾经对她说过的话:“最大的乐趣是学习的过程,最大的满足是演出时得到观众的认同。”今天的苏春梅,已经懂得什么叫生命状态,什么才是自己毕生的追求。

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苏春梅更为豁达,更加随和了。她不再纠缠于平常琐事,不再计较于口舌之争。她懂得开解人,善于帮助人,多次组织慈善演出,捐出善款帮助有需要的人。面对生活,她已放下执着。唯独粤剧,始终痴迷不改。

为寻求更广阔、更适合粤剧生长的舞台,在广州市政府有关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苏春梅终于又回到了广州工作。可是,恩师红线女已不幸于2013年离世,粤剧红派艺术的传承与发扬,已经历史性地落在苏春梅以及其它红派弟子身上。相信,未来的日子里,苏春梅一定会为大家努力书写着粤剧红派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优秀答卷!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