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一把剪刀裁出惠州风土人情

南方日报

关注

剪纸不止有剪,还有刻。

苏定明在进行人物“速剪”。

很多地方的景点、街头都有画家为游客画人物素描。不过,惠州的苏定明却能够只用一把剪刀,在2分钟内制作出一张人物侧身剪影。

作为惠州市剪纸非遗传人,同时也是8名首届“民间艺术大师”之一,苏定明将惠州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用“剪纸”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加以表现,作品不仅在省内外多地展出,还走出国门,到欧洲等地展示惠州这一方水土的美丽。

日前,记者来到苏定明的工作室,探访惠州剪纸的奥秘。

1 传统惠州剪纸摘得国际银奖

“别动,只要2分钟就好。”有朋友到苏定明家里做客,谈得投机时,苏定明邀其坐定,拿出一把把手已经坏掉的剪刀,端详客人侧面样貌,剪刀不断发出轻微的“咔嚓”声。不到2分钟,一张惟妙惟肖的人物侧影已经制作完成。从下巴、嘴巴到鼻梁、眼镜,甚至头发的轮廓都清晰可辨。

“好的剪纸,拿给亲戚朋友看,能一眼就认出是谁。”苏定明说。这种人物侧影的“速剪”,所用材料与剪纸有所不同,但技法类似,由于只用家常剪刀,一次性完成,比一般剪纸创作更加考验基本功。苏定明在二十七八岁就掌握了这门手艺,经过30多年来磨砺,手法更加纯熟,用时更短。2013年,他的现场人像剪影获得中国剪纸艺术节优秀展示奖。

不过,对于这位非遗传人来说,这更像是他的“业余爱好”,将祖母和母亲传下的惠州剪纸传承下去,才是苏定明这辈子最大的事业。

苏定明的母亲和祖母都喜欢剪纸,作品常卖给从南洋过来的游客,很多从东南亚回来问祖寻根的归国华侨,会将剪纸作品作为礼物带回去。

在耳濡目染之下,苏定明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上了剪纸,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是把其当做课余爱好。他十八九岁的时候,祖母过世,这项艺术面临湮灭的危险,当地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找到他,希望他能把这项手艺继承下来。

从此,苏定明开始把剪纸当做一项事业来做,到处挖掘惠州剪纸的资料,整理后再加入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

传统的惠州剪纸以刻为主,以剪为辅。苏定明根据自己学习剪纸的经历,同时了解、参考佛山剪纸,发现惠州剪纸数量不多,但作品大多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品质较高,圆孔和弧线比较流畅,而且柔中带刚,蕴含“纸味”。

苏定明先后在惠阳县印刷厂、深圳“海上世界”和惠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美术工艺与商标图案设计,但剪纸这门手艺一直勤“剪”不辍,“刀刻”不断。为了提升艺术能力,他还通过自学从北京广告大学广告设计专业毕业。

苏定明的作品每幅图案都不简单,线条细如发丝,却依然流畅连贯,仿佛不是用剪刀和刻刀完成,而是高明的画家用画笔描绘。从苍天古树、鸟兽虫鱼到人物群像、战争场景,往往是多种元素同时呈现,但是又井井有条,不显杂乱,“惠州剪纸很讲究构图,每一种事物的位置和大小都要考虑到。”苏定明说。

1987年,苏定明的剪纸作品《东江小镇》《晨光好》入选全国首届剪纸展,被中国剪纸研究会收藏,同年在深圳举办个人剪纸展览并为中外知名人士剪影留念,引起轰动。剪纸《东江小镇》和剪纸、文史作品集《市井剪影》等作品斩获很多省级奖项,剪纸作品《东征》更是站上国际舞台,获得2012年国际剪纸艺术节银奖。

2 一把“破剪刀”见证惠州剪纸走出国门

在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苏定明的剪纸作品不仅在省内外多次获奖,还受邀到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欧洲等地展出,那把有一边已经残破的剪刀是最好的见证者。

苏定明说,前几年带剪纸作品到欧洲展出,有人不相信他在不用铅笔等辅助工具的情况下,只用普通剪刀就能剪出那么传神的作品,怀疑剪刀里有电子芯片。争执不下,打破了剪刀的把柄,对方发现并无异常,不由得大为惊叹,对来自中国、来自惠州的传统艺术表示佩服。

由于受到欢迎,苏定明剪纸作品在各地实际展出的时间往往比预定的要长。有专家评价,苏定明的作品构图生动,线条流畅,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已经成为惠州本乡本土有代表性的文化产品。

苏定明创作的一百多幅剪纸作品,主题丰富,从舞龙舞狮的民俗文化到东纵抗日的历史题材,以及西湖美景和港澳回归等历史性事件,都有所表现。

2011年创作的作品《胜利时刻》,反映东江纵队抗击日寇的场景,全部队员都在向前冲锋,日军的枪械被打烂,充分表现出战斗的激烈,“战争场景很多,我只选择最后一次冲锋的时刻加以表现,这样能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苏定明说。

在抗日战争期间,全国各地涌现出千百只游击队,但绝大多数为陆上作战,只有粤东等少数地区出现过在海上打游击的抗日队伍。作品《东纵海上游击队》表现的是正是这样一幅历史画卷:游击队乘渔船从海上向岸边掩杀过来,被击毙的敌人躺在角落处,游击队员的枪口尚在冒烟,远处日军的小炮艇被击中后黑烟滚滚,游击队员马不停蹄继续向岸上的碉堡发起进攻。苏定明介绍,天上翱翔的海鸥不仅明确了海边的地理环境,更对游击队员的行动形成烘托。

历史题材之外,现实题材是苏定明创作的另一大主题。反映香港回归的《回归畅想》,飘扬的五星红旗下面挤满了前来观看的市民,细细看来,看似相似的人物中,有头戴安全帽的建筑工人,也有手提公文包的商人,还有拄着拐杖的老人和骑在家人肩上的孩子。

以小见大是惠州剪纸常用的方法,也是苏定明创作的特点。《东江小镇》描绘的是一座改革开放后的南方小镇,乍一看,依旧是传统的小桥流水人家,仔细一看,却会发现另有奥秘。桥上有行人拿着大哥大,桥下的小舟里载的是各种家电,近处还有三三两两的旅游者在水边游玩,远处的古塔旁边则是高楼大厦的现代建筑,时代变迁的历史主题就在这些细枝末节中得到体现。

在表现手法上,苏定明也在寻求突破。“据说上世纪40年代的一天,一个会武功的女孩在西湖边打倒了两个日本鬼子,此时原本平静的天空乌云密布,连天空也为她助威呐喊。”儿时的苏定明对父亲讲的故事印象深刻,于是决定还原当时景象。历经半年,作品《横扫群魔气壮西湖》问世。苏定明在创作日本兵腿部线条时,有意识的一挑之后复一顿,以表现日本士兵的腿软、胆怯。在作品《梅菜飘香》中,他又用蝴蝶纷飞表现梅菜的香气。

剪纸看起来容易,但工艺并不简单,每一幅都要经过设计、定稿、剪刻、装裱等步骤,大幅作品往往需要一个多月才能完成。不过,苏定明说,他很享受创作的乐趣,剪纸很累,也很快乐。

在创作之余,苏定明常常向感兴趣的孩子传授剪纸的基本技法,还定期到惠州市老年大学与爱好者交流,分享心得。他说,自己培养的剪纸绘画的学生很多考上很好的高中或大学,作为惠州剪纸的非遗传人,他现在最大挂念就是培养更多艺术人才,将这门惠州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面对面

多彩剪纸“刻画”多彩生活

南方日报记者:与北方剪纸相比,惠州剪纸有哪些特点?

苏定明:惠州剪纸是明末清初开始,有文字记载就有三百多年。和北方剪纸相比,裁剪更加细腻,比较注意细节,线条更加柔和,做到了刚柔并济,在手法上更加注重构图,偏向写实,往往通过抓住人物特征表现人物特点,以达到普通人不用看文字介绍也能看明白、受感动的艺术效果。另外,北方剪纸的颜色以红色为主,我的剪纸作品颜色不一,比较常用的有红、蓝、黄、黑几种。

南方日报记者:您在继承惠州剪纸的传统技法上有哪些创新?

苏定明:传统剪纸的主题比较单一,古代题材多,大多集中在民间故事上,我更注意用作品表现改革开放后的新场景,比如香港回归、大亚湾石化区等。同样是表现古代题材,我希望有所变化,如以前表现放风筝的场景,只有小孩是主角,我在创作时把老人也加进去,让老幼一起放风筝。

南方日报记者:您最近在创作什么题材的作品?

苏定明:我准备重新创作反映惠州本地风土人情的作品,对花木兰等历史题材也有兴趣,希望通过花木兰保家卫国的坚强意志激励人们。

南方日报记者:您认为惠州剪纸的艺术要如何传承,找到合适的徒弟了吗?

苏定明:在做剪纸和绘画的培训,也有收徒打算。传承这门手艺需要恒心、耐心和细心,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下去。只有不断练习才能掌握,很难有捷径可走,需要用一天时间去剪,如果只用半天,就肯定达不到效果。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王彪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