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南 资讯

辞掉大学讲师当全职妈妈 湘潭母亲助聋哑女儿圆梦

摘要: 不同于多年前轰动全国,在父亲赏识教育下培养出来被誉为“哑女神童”的周婷婷(编者注:16岁被保送入辽宁师范大学,中国第一个“聋人少年大学生”,24岁考入波士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同样从小深度聋哑的“90后”女孩绿野,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融入普通学校,而后考上清华大学,如今进入英国顶级大学深造,在其母亲陈希红眼里却是一个“很普通的孩子”。

来源:凤网

文:今日女报/凤网首席记者 谭里和 供图/陈希红

不同于多年前轰动全国,在父亲赏识教育下培养出来被誉为“哑女神童”的周婷婷(编者注:16岁被保送入辽宁师范大学,中国第一个“聋人少年大学生”,24岁考入波士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同样从小深度聋哑的“90后”女孩绿野,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融入普通学校,而后考上清华大学,如今进入英国顶级大学深造,在其母亲陈希红眼里却是一个“很普通的孩子”。而陈希红辞掉中国知名大学讲师工作,甘愿以“全职母亲”身份陪绿野“成长”的经历,抑或可以给一名女性事业成功与否带来新的评判标准。近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在深圳专访了湖南湘潭籍,现定居香港的高级知识分子母亲陈希红。

湘潭高知母亲的希望与奢望

“很多朋友说我伟大,也为我在事业上升时辞掉知名大学讲师的工作感到可惜。但我的理解和别人不一样,‘全职母亲’同样是一份职业,而且是很高贵的。我想我的‘伟大’就在于和女儿一起成长的这段经历。”2月18日,深圳,和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刚见面,举止优雅的陈希红不改湖南人的快言快语。

陈希红在湘潭机电厂一普通职工家庭长大。1980年,16岁的陈希红考入湖南大学,是计算机系最早的一批大学生之一,而后又考上研究生,先后任教于长沙铁道学院(现为中南大学铁道学院)和华南理工大学。1997年,33岁的陈希红和同事一起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符合华南理工大学晋升副教授条件。不出意外的话,陈希红将迎来大家艳羡的事业。但她的人生,却在此时拐了个弯,为了女儿绿野。

1987年9月,陈希红和在铁道学院读研究生时的校友杨文武结婚。1990年5月18日,女儿绿野出生。对于孩子,陈希红是充满希望的:“我要把女儿培养的比我更加出类拔萃。”

绿野三个月抬头,六个月出牙,七坐八爬,一岁蹒跚学步,女儿的成长一切如陈希红所希望的那样。但不久后有一个细节,让陈希红出现了隐忧,绿野似乎从不在乎周围人的讲话。“贵人语迟”,很多人这样安慰陈希红。

然而,在绿野快满两周岁时的除夕夜,陈希红的希望破灭了。

“等会放鞭炮,记得捂住孩子耳朵,别吓了孩子。”热心的邻居提醒。可当周围巨大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地响起时,绿野却没有尖叫也没有哭闹。“孩子听不到!”这一闪念,让陈希红陷入了巨大的阴影中。

第二天,一家人用各种手段试图排除这阴影。捉迷藏的时候,妈妈故意躲在门后叫唤女儿,仅一门之隔的绿野却不会循声找妈妈。阴影没有排除,却更加深了。

春节后,陈希红带着绿野来到医院。医生的诊断如同五雷轰顶:“神经性深度耳聋,没得治!”又去更大更权威的医院,诊断结果只是进一步证实了此前的诊断。

对于求学、婚姻、事业都一帆风顺的陈希红来说,这现状让她陷入昏天黑地。“我不愿意接受现实,怨天尤人、伤感绝望,甚至自惭形秽。”陈希红回忆。让孩子出类拔萃是她的追求,可现实却让女儿成为一个普通人都是奢望。她具备了当一个优秀妈妈的素养,却没有做好在残酷现实面前当一个坚强母亲的准备。

辞掉知名大学教师工作当一名全职妈妈

面对命运的捉弄,年近六旬的婆婆却表现得安之若素。婆婆说:“孩子的耳聋是不会用哭来解决的。我们一定要尽力而为,很多类似的孩子其实都很出色的。”

陈希红决定接受现实,她突然觉得问题其实没有那么糟糕:绿野的眼睛明亮,四肢健康,智力正常。

人的很多潜能,是会被激发出来的。

耳聋的孩子为什么不会说话?因为听不到,所以就没有语言的能力。两岁的孩子正是咿呀学语的年龄,陈希红相信,一切还来得及。

幸运的是,在广州聋人学校,绿野遇见了好的老师,配上了先进的助听器。3个多月后,绿野发出了“baba”的声音,而“mama”却是三个月后传入陈希红的耳中。

进展很缓慢,但绿野每发一个声音,都会给全家人带来巨大惊喜。两年后,绿野掌握了200多个语音的听说。

绿野在进步,妈妈也在磨炼、在成长。这是一般的母亲无法体验和感受到的。

绿野4岁时,虽然和同龄孩子在语言上有巨大差距,但陈希红决定把她送入普通幼儿园。老师有些许顾虑,却无法拒绝一颗母亲的爱女之心。

陈希红知道,仅仅靠老师的怜悯收下孩子,这不是长久之计。她要想办法让女儿成长,达到普通人心里的“标准”。

这是一段难熬的时光,陈希红上午送绿野去康复中心做训练,下午送她去幼儿园。每次遇有关心的朋友问:“孩子以后能上普通小学吗?”陈希红总是信心满满地说:“能,一定能的!”“其实,我嘴上这样说,心里也没有底。我是把决心放出去,鞭策自己。”陈希红形容当时自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读了3年幼儿园,已经7岁的绿野为进入普通小学打下了语言和人际交往的基础。为了让普通小学能正常接收绿野,陈希红决定来一次“推销”。

“同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一所好的学校,一个好的老师,面对需要帮助的学生,是会接纳而不会拒绝的。”陈希红说,这是她这辈子做过最出色的一次“推销”。

为了让戴着助听器的绿野被有好奇心的同学更好地接纳,她甚至把“助听器就像视力不好的人戴眼镜一样,不过是给听力不好的孩子戴”的说法,通过老师之口传递到班上的同学中。是的,陈希红眼里,这个孩子和其他孩子没有区别。

2001年,11岁的绿野上小学四年级。也就在这一年,为了更好地照顾女儿,在华南理工大学任教11年的陈希红,辞职当了一名全职妈妈,带着孩子和在香港工作的丈夫团聚(不久后,陈希红和绿野获得香港籍身份)。

这身份的转变,让朋友和同事感到愕然和惋惜。但陈希红认为,人生的得失并不能以一个决定来认定,她引用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布森的观点说:“生孩子并花时间抚养子女,如果被认为是有损人身份地位的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很愚蠢。同样,一个女人想实践这份历史性的角色,不应该说抱歉。当然,我也钦佩有些女人能够同时维持一份忙碌的事业和一个喧嚣忙乱的家,而且做得很好。”

聋哑少女考上清华留学英国顶级名校

“培养孩子,特别是身体有障碍的孩子,公平的环境对成长很重要,让孩子有信心更加重要。”陈希红说,她曾带绿野参加自由泳比赛,结果,参赛的人只有绿野,冠军自然就是她。

回家后,绿野有些尴尬说(编者注:绿野经过康复训练能够和人交流):“我觉得,我这次的金牌含金量不足,因为没有对手。”

对此,陈希红及时纠正:“你错了,女儿,不是这样的!我知道,是有很多比你游得更好更快的孩子,可是她们在哪里?如果都没有信心来到这个赛场,奖牌当然不会自己跑到她们的脖子上。这块金牌就应该属于你啊!”

一个对未来有信心的孩子,也就会创造奇迹。

2003年,13岁的绿野因为优秀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这是陈希红没有想到的。不过,接下来陈希红没有想到的更多。2006年,绿野以超过录取分72分的成绩被著名的深圳中学录取。奇迹并没有终止,2009年,19岁的绿野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录取。2016年年底,绿野拿到奖学金,赴世界百强名校——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深造。

“在一些人看来,绿野创造了奇迹,其实我觉得她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孩子。”陈希红说,她之所以现在愿意接受媒体采访,不是为了把绿野塑造成社会的榜样,而是通过她陪绿野成长的心路历程,告诉社会:“学校和单位,在下一次接收不同类型的残疾孩子的时候,能够少些顾虑,多些信心。希望在绿野的身后,通向残疾孩子的学校、单位的大门更多的打开,不要关上。”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