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国内

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有章可循

中国青年报

关注

    中青在线北京12月19日电(洪珊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马北北)南锣鼓巷地区老房子改扩建,房主自个儿拍脑门,想怎么改就怎么改,那可不行了。如何更好保护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0.84平方公里传统格局和风貌呢?今天,在东城区“两会”上,南锣鼓巷地区管理委员会发布《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控导则(试行)》。

    南锣鼓巷,与元大都同期建成,至今已有740多年历史。南锣鼓巷主街两侧完整保留对称分布的16条胡同,是元大都遗址至今、唯一完整保存元代“里坊制”胡同肌理,是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居民区。

    据介绍,南锣鼓巷地区有国家级、市级等各类文物31处,西边是玉河遗址公园,茅盾故居、僧王府、婉容旧居等分布在胡同中。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规整的胡同肌理、完好的四合院建筑,1990年11月,南锣鼓巷地区被列入北京市首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

    近年来,商业兴起,人流剧增,传统胡同居民区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共设施破损、业态形式良莠不齐、建筑风貌蚕食破坏。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曾到此地,先后走进雨儿胡同两处大杂院,到居民家里察看,嘘寒问暖,关心居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并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为了传承保护好北京南锣鼓巷这张“金名片”,以减法为主、还原味道、突出特色、提升品质为目标,今年7月,北京市东城区在北京东城区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上提出,以南锣鼓巷为试点,出台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控导则,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东城规划分局邀请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历时4个月,编制完成《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控导则(试行)》。

    东城规划分局副局长孙庆贺介绍说:《导则》里面“涵盖总则、管控要素、管控机制、管控措施、附则五部分内容。”

    《导则》的颁布试行,将促进南锣鼓巷地区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与发展,进一步实现精细化管理,推动政府、社会、居民同心同向行动,构建全面保护管控格局,实现地区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在“管控机制”中提出建立以南锣地区管委会为主体,建立“南锣鼓巷风貌保护管控联席会议”机制,搭建公众参与、技术支撑、风貌保护管控三个平台;最后,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地区实际和管控需求,整理了15条“管控措施”,让百姓直观地了解房屋建设的报批程序和哪些问题该找哪个部门。

    今后,南锣鼓巷进行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严禁大拆大建、逐步拆除违法建设。无论是公房还是私房,在改扩建时,都可遵照《导则》内容,在保护风貌的同时,改善居住环境。

    房屋翻改扩建,应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规划审批手续。规划部门需就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现存建筑是否具有保护价值征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意见。

    房屋翻建,可按照原位置、原房产证面积、原高度办理规划审批手续;房屋改扩建,需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依据该地区保护规划进行设计,并符合《导则》内管控要素的要求;居民开工前到要到东城区住建委办理施工手续。

    如果有人未遵循《导则》,导致传统风貌受到破坏得行为,将被予以制止,并由街道统筹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处理和查处。

    南锣鼓巷,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变化变化和时代的发展,通过地区的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有望实现其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保护中华元素,传承中华文明金名片,让 南锣鼓巷更有古都味、东方韵、国际范。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