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顾炎武七次拜谒明孝陵 一生抱负凝结这首欲说还休的《重谒孝陵》

扬子晚报
原标题:大儒顾炎武七次拜谒明孝陵 一生抱负凝结这首欲说还休的《重谒孝陵》
顾炎武不仅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是身体力行地践行这句话。生于江南官宦世家,顾炎武与南京有不解之缘,他一生中七次拜谒紫金山上的明孝陵,最后一次写下了《重谒孝陵》一首诗。此时是清顺治十七年,那个光复故国的理想,已经离顾炎武越来越远。
南艺人文学院 丁子
扬子晚报记者 张可
【名篇佳句】
旧识中官及老僧,
相看多怪往来曾。
问君何事三千里,
春谒长陵秋孝陵。
——《重谒孝陵》
清·顾炎武
渊源典故
先看诗文的字面意思。“中官”指宦官,明代有安排宦官守陵的传统,不少权倾一时的宦官被罢黜后,都会被发配到南京守孝陵终老。诗的第一句就是说,顾炎武拜谒孝陵时,遇到守陵宦官和山上寺中僧人,大家面面相觑,对方心里知道这是念念不忘前朝的遗民又来拜祭。第二句是说,顾炎武在北京昌平的十三陵拜谒过明成祖朱棣后,长途跋涉回到江南,再一次拜谒明孝陵。
综合顾炎武的生平看,这首诗则写满了辛酸。他生于江南官宦世家,从高祖父开始,四代先人在朝为官。明末时,27岁的顾炎武放弃科举,把目光转向经世致用之学,先后完成了《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实用性著作。清兵入关后,顾炎武受举荐在南京兵部任职,不断著论,为朝廷出谋划策。弘光政权灭亡后,顾炎武一度投军,并以精卫填海的精神,秘密组织一系列抗清行动,但均告失败。
从顺治八年开始,但凡到南京,顾炎武都会登上紫金山拜谒明孝陵。而最后一次拜谒是顺治十七年,此时顾炎武已经是变卖家产、云游四方的隐士。当时他已年过六旬,前一年在山海关凭吊了明清拉锯的战场遗址,这一年春天又到北京昌平的十三陵,秋天时回到江南,最后一次拜谒孝陵。动荡的时代,动荡的人生,三千里关河崎岖,全部消释在短短的春秋之间。
今日探访
今天的明孝陵,更多是作为文物与景区为人们关注。明孝陵作为中国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1961年,明孝陵就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又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