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人物知多少?
综合
关注来源:善卷之德
上古时代,常德人称“枉人” 。枉字,左右结构,形声;从木、王声。枉字的本义为弯曲的树木,引申为行为不合正道或违法曲断:如枉道、矫枉过正。贪脏枉法。枉己正人(自己身子不正,倒去矫正别人)等。
枉山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枉人信神弄鬼,好巫喜傩,言语粗痞,动辄斗殴,不知礼数为何物。
上古高士来常德隐居,通过他的言传身教,就几年功夫,枉山地区民风大变,文明程度直追中原。尧帝南巡途中路过枉山,对此变化都惊讶不已。
经过善卷教化之后,常德“人气和柔,多淳孝,少宦情。常弹五弦之琴,以黄老自乐,有虞夏之遗风。”“居民务本,勤于耕织。”“常武为守节礼义之国”“武陵,古望邑。衣冠礼乐为名区,文物甲湖右。”这里诞生了中国理想社会的原型——桃花源,诞生了辞赋之祖——《离骚》。
常德地方经善卷之德的熏陶,人才辈出。
常德人物有:
1。(上古)善卷
善卷是上古高士,德才兼备,名满天下。天子唐尧和天子虞舜先后将帝位让给他,他没有接受。他认为,当时已经有了合适的帝位继承人,自己没有必要取而代之。
善卷对中华文明作出的最突出的贡献是德。善卷之德有重义轻利、谦让、重生、修身、知止、轻名务实、敢谏与善谏、逍遥、就利辞害、勤劳、中庸、顺应时势、不降节、耿直、教化、心意自得、使贪廉懦立、果敢等十八种,是中华道德的主干和源头,这其中的大部分具有原创性。中国古代人们把德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类,善卷五德皆备。
善卷与尧、舜比肩,比孔子并列。董仲舒曰:“尧舜德彰而身尊,善卷德积而名显。”葛洪曰:“善卷无治民之功,未可谓之减于俗吏;仲尼无攻伐之勋,不可以为不及韩白。”朱熹觉得:“先生之道不可一日无。苟得之以致君,得之以泽民,可使是君为尧舜之君,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刘禹锡认为:“践先生之遗迹,颂先生之高风,贪者廉,懦者立。”
2。(周)屈原
屈平,字原。楚宗室。怀王时,仕为三闾大夫。谋行职修,上官譛于王,遂见踈子。兰軰复譛于襄王,乃放之江潭。原见国政日非,忧结于心,乃作《离骚》,冀其觉悟,终弗省。不忍见宗国危亡,自沉汨罗以死。史称原行吟泽畔,遇渔父,歌沧浪。今龙阳有沧浪水,郡中有屈原巷、招屈亭,盖尝侨寓于此云。今常德市城区有三闾河、屈原巷、招屈亭等遗迹。
3。(周)宋玉
今常德市临澧县有宋玉城遗迹。宋玉城在离临澧县城 3.5 公里的望城乡宋玉村,屈原弟子楚辞赋家宋玉在此居住而得名。面积约 6 平方公里,考古证实这是一座先秦古城。四周残留城墙高约 4 米,宽约 5 米,南北城门处发现有绳纹板瓦、简瓦,城区内可见遗物有战国晚期的泥质缸罐等。城址四周有护城河环绕,水面最宽处 20 米。城址临近道水,四周约 10 公里间,有多处大型楚墓群。城内西北角有《九辩书院》遗址,为清代中叶临澧大财主蒋明试捐建。城东门外 100 米处有宋玉庙遗址,再往东1000米处有宋玉在此观花的看花山,在 1500 米处的浴溪河边有宋玉墓,往西 500米处有宋玉放舟的放舟湖。宋玉城兴建于战国,项羽曾在此驻兵多日。
4。(周)黄歇
即春申君,战国“四大公子”之一,唯一的平民公子。今常德市城区有春申君宅、春申君墓遗址。
《旧志》:黔中人。战国时为楚相,号“春申君”,相楚凡二十余年,门下食客三千人,其上客皆蹑珠履,后为李园所害。愚考《史记》列传云:春申君,楚人也,相楚。考烈王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年,请封县江东,乃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纳李园女弟,有身而进之。王生子是为幽王。李园用事,遂使死士伏棘门内,杀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尽灭其宗。据此则未尝称其为黔中人。《旧志》:开元寺有春申君墓。缘当时被杀,乃楚国郢地,不知何以有墓在武陵也。况其人亦不足为吾郡人物轩轾云。
5。(周) 渔父
楚人。楚乱乃匿名钓于江滨。屈原既放,披发行吟于泽畔。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 何故致斯?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万物,故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扬其波汩其泥?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歠其醨?何故怀瑾握玉,自令放为?”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深山自闭匿,人莫知焉。
6。(西汉)田强
武陵五溪蛮首领,王莽篡汉,赐田强铜印,田强拒不收受。
7。(三国)廖立
武陵人。蜀先主辟为从事,诸葛亮答吴使谓: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后徙长水校尉,立怏怏坐废,为徙汶山郡,率妻子耕殖自守。及闻亮卒,泣曰:吾终为左衽矣!
8。(三国)潘濬
武陵人。吴孙权拜濬中郎将,迁太常。时五溪蛮叛,濬督诸军讨之,信赏必罚,获斩数万。自是群蛮衰弱,一方以宁。
9。(三国)李衡
武陵人。吴建兴间为丹阳太守,加安远将军。每欲理产业,妻习氏不许。衡密遣人于龙阳汜洲种桔千株,临终谓其子曰:汝母恶吾营家,故贫如此。吾于汎洲种桔,乃千头木奴,不费汝衣食。太史公言:江陵千株桔,其人与千户侯等。盖谓此也。
10。(晋)阎曾
武陵人。避地凉州,州牧张茂专伯陇右筑灵均台,人苦其役。曾夜扣门谏之,遂罢。役凉人大悦。
11。(晋)潘京
武陵人。弱冠,郡辟主薄。有机辨,后举秀才,至洛与尚书令乐广共谈累日,广叹其才。曰:君天才过人,若加以学,必为一代谈宗。京感其言,遂勤学不倦。时武陵太守戴昌父子亦善谈,俱为京所屈。历巴丘、邵陵、泉陵三令。明于政术,路不拾遗。
12。(晋)龚玄之
武陵汉寿人。好学潜默,初举秀才,公府辟皆不就。孝武闻其名,徵为散骑常侍,固辞。子元寿、黎民,孙祈皆有声。
13。(晋)伍朝
武陵汉寿人。好学临池学书,水为之黑。刘弘持节荆州,尤深礼异,补零陵太守不就。
14。(晋)邵荣兴
汉寿人。性雅静,不乐仕进。州县辟,皆不应。八世同居,孝义著闻。后旌表门闾,蠲税租。
15。(晋)车胤
车胤(约333年—401年),字武子,南平新洲(今湖南津市)人。东晋大臣。车胤自幼聪颖好学,因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自此学识与日俱增。风姿美妙,敏捷有智慧,荆州刺史桓温辟为从事。宁康初年,迁中书侍郎,累迁侍中,转骠骑长史、太常,进爵临湘侯,因病离职。起任护军将军,出拜吴兴太守,迁丹阳尹,入朝拜吏部尚书。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16。(南北朝)范安祖
武陵人。与族人祖根齐名,五世同居。齐建元中旌表其门。
17。(南北朝)伍安贫
武陵人。博雅嗜学,梁累降玄纁之礼,皆以疾辞。尝撰《武陵图志》。
18。(南北朝)黄闵
武陵人。博学有词艺,撰《沅州志》。唐章怀太子注《郡国志》取之为证。
19。(唐)韩约
武陵人。历两池榷运使、虔州刺史,权安南都护。文宗时授左金吾大将军。初约为代北水陆转运使,修废田,岁收粟二十万石,人赖之。
20。(唐)李群玉
李群玉,唐代澧州人,极有诗才,“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但他“一上而止”,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21。(五代)周行逢
武陵人,显德元年,拜武清军节度使,权知潭州军府事。
22。(宋)陈起
沅江人。举进士。调宁乡令,改令秭归。又历湘乡、萍乡令。皆有政声。在秭归日,疏凿新滩,舟行以安。欧阳修铭其功于石。
23。(宋)钟正甫
武陵人,治平初进士,与米芾善枢密,蒋之奇器之。后为广东转运,有美声。蔡京置正甫党碑中,坐谪。
24。(宋)张颉
桃源人。兄颙,庆历初进士,以材干闻颉。皇袥初亦第进士。仕州县有能名。历广东西等路转运使。以材谞推重于时。后知荆南府。
25。(宋)杨維
武陵人。嘉祐中进士,工诗。神宗时进宫柳诗百篇,上亲诵数篇,遂大传播。尝召见,御书“清白传家”以赐之。
26。(宋)管师复
武陵人。自号“白云先生”。陈襄以师复,与程颐经明行修荐为学官。弟师常亦齐名。
27。(宋)杨縯
武陵人。志在泉石,弃官隐桃源山。崇宁中赐号“冲真处士”。
28。(宋)王在
武陵人。端平初进士,治《周礼》,真德秀,知贡举擢冠。本经后摄倅施州,城陷死之。
29。(宋)丁易东
龙阳人。举进士,为编修官。入元数徴不起。注《周易传疏》以便学者。建“石坛精舍”教授生徒,资以廪费。事闻赐额“沅阳书院”,授以山本长。
30。(宋)柳拱辰
武陵人,精《易》《春秋》,举进士,通判鄂、岳州,有惠政。
31。(宋)柳应辰
武陵人,仁宗宝元元年进士,仕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永州通判。有诗刻浯溪石上。
32。(宋)柳平
武陵人,拱辰子,举进士,元祐中知筠州,江西之民,素健于讼。及守筠,政尚清简,讼渐以无。
33。(元)元光祖
桃源人,乡举魁。选授茶陵州同知。以廉能著,擢广西道副都元帅,所在多惠政。
34。(明)朱应祖
武陵人。永乐间由监察御史转升四川按察使,以才能著称。
35。(明)张以澄。洪武庚辰进士,擢四川峨眉令,多善政。邑人失牛,吏捕得之。颖疑其冤,默祷于城隍,果得真盗。累官江西按察司佥事。
36。(明)张以澄
武陵人。洪武己卯乡举。历官勤能,累升河南布政司参议。
37。(明)冯贵
武陵人。洪武庚辰进士,擢兵科给事中,端谨有为,升交阯布政司参议,寻转参政。下民悦服。
38。(明)青文胜
洪武初为龙阳典史。龙阳濒洞庭,岁罹水患,逋赋数十万,敲朴死者相踵。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 复具疏击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太祖怜之,为免龙阳每岁租二万四千余石。邑人建祠祀之。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万历十四年,诏有司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39。(明)文澍
桃源人,丙戊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历郎中,出补四川重庆府。政尚宽平,有古循吏风。岁饥,请米万石,赈活甚众。有剧盗啸集山林,谕之,使复业。盗感其诚信,随即解散。澍傅学,为思文古澹,有思致。年跻耄耋,手不释卷,居乡以礼法自律,为士类所钦。祀乡贤。
40。(明)杨褫
武陵人,丙辰进士,改庶吉士。历刑、礼、兵、吏四科都给事中,多建白,有忠鲠声。外藩以方士进,褫上疏,言羽流幻术,不宜鼓惑圣心,不扳。内戚横行,疏其不轨,追还诏书。武宗为列名御座,父卒,遣官赐祭葬。在兵科时,奏免常卫孳生马匹。遇民间利病,数遗书当路,有与邓巡抚《请赈荒书》,历久犹传。以忤刘瑾,致仕归,构“闻山精舍”,偕蒋信、冀元亨诸人讲学。瑾败,起吏科给谏,转通政司,晋南太仆寺卿。有疏稿诗文行于世。祀乡贤。
41。(明)陈洪谟
武陵人,弘治丙辰进士。授刑部主事,累官云南布政司,巡抚江西,修废政,汰冗员。纂修《舆志》,重建滕王阁。入为兵部右侍郎,署本部尚书事,筹画边政,益砺清操。以老乞休旧。筑“高吾书院”,纂辑《郡志》。卒,赠兵部尚书,赐祭葬,祀乡贤。
42。(明)龙膺
武陵人,庚辰进士,司理新都,有神君之号。擢礼部祠祭主事,数上书陈时政。迁国子博士,上疏谏选宫女。疏入,帝大怒,将逮治,甚危,赖首揆申时行力救得免。谪守边州,从大司马田民督军青海。入为户部郎中,出为山西按察司佥事复上《题灾异疏》。转甘肃参政,入为太常寺正卿。祀乡贤。
43。(明)江盈科
桃源人,万历壬辰进士,授长洲令迁吏部考功主事。数上书陈时政,有《法祖疏》《论中兴疏》。恺切数千言,皆洞中时弊。升户曹,主试蜀中,擢提学佥事。著有《雪涛阁集》。祀乡贤。
44。(明)杨鹤
武陵人,历万三十二年进士。授雒南知县,调长安。擢御史,上疏请东宫讲学。寻去督两淮盐法,巡按贵州。崇祯元年召拜左佥都御史,进左副都御史。进兵部尚书、太子少保,世荫锦衣千户。
45。(明)杨鸿
武陵人,天启壬戍进士,入中秘,为人所挤,授淳安令,调宝婺,皆有政绩。崇祯初晋枢部,庚午典试四川,辛未监试武闱会试。命督操运,与兵部尚书同整饬,多所规划。进惠州海防副使,领鹾司,擢大理寺少卿,补刑部右侍郎,改礼部左侍郎。福王时升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祀乡贤。
46。(明)杨嗣昌
武陵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改除杭州府教授,迁南京国子监博士,累进户部郎中。崇祯元年弪河南副使,加右参政,移霸州。七年秋,拜兵部右侍郎兼在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帝异其才。以父忧去,复遭继母丧。九年秋,兵部尚书张凤翼卒,帝顾廷臣无可任者,即家起嗣昌。三疏辞,不许。明年三月抵京,召对。嗣昌通籍后,积岁林居,博涉文籍,多识先朝故事,工笔札,有口辨。帝与语,大信爱之。凤翼故柔靡,兵事无所区画。嗣昌锐意振刷,帝益以为能。每对必移时,所奏无不听。改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仍掌兵部事。
47。(明)史赞舜
龙阳人,万历庚戌进士,官户部郎。时安蔺交讧,辰、常、沅、靖疲于奔命,连抗疏,减四属加饷四万二千有奇。出守夔州,修筑城池,多善政。升川东副使,晋三阶。崇祯己卯调江西左布政,晋南太常寺正卿,赠少司马。
48。(明)唐绍尧
武陵人,天启壬戍进士。知高阳县。时宦官魏中贤擅权,高阳乃其汤沐邑,生祠极丽,日奏乐上食。绍尧下车,首禁止之。又珰冉世魁叔侄争产相屠,绍尧籍其家资,充军响。忠贤积怒,逮绍尧于狱。绍尧自狱中上疏,劾忠贤“为逆珰稔恶当诛”, 劾忠贤三大罪:一曰蔽主听、一曰误国事、一曰僇群贤。忠贤益怒,必欲置于死。会首辅李国辅力枝,乃稍解。于是诬罪坐赃三万两,囹圄箠楚三年,迄无完肤。庄烈帝立,出尧绍狱中。升兵部武选郎,出守河南开封府,迁分巡汝南道副使。迁贵州巡抚,晋户部右侍郎。谥“文贞”。入祀乡贤。
49。(清)陈养元
武陵人,举康熙癸酉乡试,除江南宁国令,时方亢旱,疫疠交作。甫下车祷雨辄应,炼药丸走村里,日起数百人,疫顿止。以便宜发常平、义社粟以贷,已乃革除编粮耗羡陋规,岁入六七千两。广积储、禁淫靡,一切与之更始,民大忭。署太平篆,旧例漕仓兑付失期则坐。时莅太以伸冬距征兑期仅十余日,养元减除耗羡,太人的十日尽纳之,太人以赈故集众弗戢。当事者命往戢之,至尽环跪泣谢,自陈状,为陈于督抚,复得赈万余石。辛卯秋,同考试南闱分给官卷不受,得徐起岩等正副九人,皆江左寒畯,越月关节生某事发,同事者多不免,养元独泰然无所动。养元所至,人争趋如赴壑。署旌、太两邑篆,及代,民遮道乞留数日,已入宁境,攀辕从者犹络绎于道。辛丑行取入都,宁人如失怙恃,建祠西津上,奔走号泣,日以千数,引见咨访周详,随命缮奏宁邑民情土俗、山川形势。得优旨以五部主事补用。雍正元年,大学士张鹏翮专折保荐,世宗宪皇帝以贤良特召,而养元前没矣。养元居家孝友,敦睦宗族,置义田,立宗祠,周恤名人墨士及其子弟,而刻其遗文,修辑《宁志》,称典核著。乾隆八年,奉旨崇祀江南名宦,十年崇祀乡贤。
50。(清)杨超曾
武陵人,康熙五十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清书第一,授编修。雍正三年,充会典馆纂修。四年,入南书房侍直,主湖北乡试。旋授陕西学政,晋司经局洗马,升左春坊左庶子。六年,调顺天学政。七年,晋侍讲学士,升顺天府尹。秦增各属养廉,革除私派陋现。十一年,总督仓场,旋授刑部侍郎,充文颖馆,八旗志书绾,律例馆总裁官。乾隆二年,巡抚粤西。上以超曾久历封疆,劳绩懋著,辛酉八月,特命回部视事。未几,丁父艰,奔丧归里槁坐致疾,薨。讣闻,上震悼,敕所司隆议典礼,予祭一坛,赐碑文,谥文敏。乾隆十一年,奉旨崇祀名宦乡贤祠。超曾于书无所不读,为文伸纸疾书,不假雕饰。通籍后,益勤学问。诗自汉魏迄明,能判別其源流正变,潜心韵学。博览旁正,别有会归,一时推渊雅方。授编修时,清约自守,人或讥其迂然,砥行立节,受知实由于此。湖南北分闱,被命为湖北正考官。廷臣谓超曾籍湖南,例须回避。宪皇帝卒破例用之,凤簷灯火即昔年宾荐地,盖异数也。于后重蒙眷顾回翔禁御,每召对必移时乃出。始终以忠荩受三朝特达之知,正色立朝,无所依籍,卒克有所建白,为时名臣。
51。刘复基(1884—1911)
常德县人,近代民主革命者。1904年加入华兴会,旋发动长沙起义,未成,次年流亡日本,加入同盟会。1906年回国,运销《民报》,1909年赴上海创《竞业旬报》,后至武汉主办《商务报》,宣传革命思想不遗余力。为加强革命党人的武装力量,遂投笔从戎,加入湖北新军。 1911年夏,文学社与共进会联合,准备发动起义,他任临时总司令部参议。由于孙武试制炸药失慎爆炸,起义机关暴露,他亦被捕就义。
52。林修梅(1880—1921)
临澧县人,1903年考入长沙陆军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新军炮兵营长。1906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先后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华革命党,长期进行反对清王朝和北洋军阀的革命斗争。历任护国军湖南总司令部参谋长、湘军旅长、代理零陵镇守使、湘军第二纵队中将司令、湘西靖国军总司令、广州军政府顾问、国民议会参议员、孙中山大总统府代理参军长等职。
53。蒋翊武(1884—1913)
澧州(今澧县)人。原名保襄,亦作保湘,字伯夔。辛亥革命前夕曾任武汉文学社社长,主办《大江报》等报刊。我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活动家、辛亥武昌首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华民国开国元勋。
54。宋教仁(1882—1913)
字遁初,号渔父,桃源县人。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唐绍仪内阁的农林部总长,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享年32岁。
55。丁玲(1904—1986)
原名蒋伟,字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社会活动家。《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是丁玲代表作品,曾获斯大林文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