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本科及重本上线率何以领跑

南方日报
原标题:中山本科及重本上线率何以领跑

今年中山市普通高考本科上线率和重本上线率均居全省第一。南方日报记者王云 摄
3年前进入杨仙逸中学时,于浩曾一度失落过。因为这是全市唯一没有宿舍的高中,升学率远不如同类高中。3年后,于浩却为选择去中山大学或四川大学继续求学而幸福地烦恼着。
3年前,刘东媛最大的愿望是去法国留学,为此她选择了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的法语班。今年初,在收到法国里昂一大土木工程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公费)时,她却改变了想法,希望留在国内。紧张的复习后,她参加高考并拿到了612分的好成绩。
在中山,类似的案例很多。根据广东省考试院发布的2016年高考数据统计,今年中山市普通高考本科上线10689人,其中,第一批本科上线3965人,本科上线率和重本上线率均居全省第一,分别为69%、25.5%。中山高考成绩“领跑”全省的秘诀是什么?“高分”的背后还有哪些故事?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以下简称“教体局”)相关负责人和各学校校长对此进行了解析。
●南方日报记者 高薇
A.数据
一本上线率高达25.5%
中山市教体局的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全市共有15551人参加普通高考。虽然报考人数比2015年减少780人,但本科上线人数共10689人,比2015年增加359人,本科上线率高达69%,比2015年增加超过5个点。其中,第一批本科上线人数3965人,比2015年净增811人,增幅接近三成,一本上线率高达25.5%。
综合各地市教育部门公开数据和媒体报道信息,2013年中山一本上线率为11.33%,位居全省第六位,此后中山一本上线率年年攀升,从全省第六位跃居至全省首位。今年中山一本上线率比2015年增加超6个百分点,一举超越深圳的24.3%。根据这一比例,中山每4名学子中就有1人可以上第一批本科(俗称重本)。
和全市“大数据”一样骄人的是各个学校的“小数据”。据了解,今年中山纪念中学、中山市第一中学、中山市华侨中学本科上线率均超95%以上,市实验中学、市桂山中学本科上线率也接近九成,均创下历史新高。其中,纪念中学一本上线率达76.89%,中山市一中、中山市侨中、中山市实验中学一本上线人数均增加160人以上。
“今年的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6月25日高考放榜后,中山市多所高中负责人感慨地说道。以全市生源最弱的学校杨仙逸中学为例,今年第一批本科上线人数达到了17人(含体艺单招和港澳生),本科上线人数129人。上线学生中有人已收到中山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及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等高校的录取通知书。
“我们是全市唯一没有学生宿舍的学校,不仅生源较弱,平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也不如其他学校,能考出这样的成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意外。”杨仙逸中学高三年级主任孙文彬说,综合该校的实际情况,市教体局预测指标本科上线人数只有8人,结果本科和一本上线人数都大大超出指标数。
B.析因
体制改革激发办学活力
为何中山的高考数据能一举超越广州、深圳,“领跑”全省呢?中山市教体局负责人和多所高中的校长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是中山近年来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包括理顺办学体制和机制,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和体系等。这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普通高中管理体制的改革。
2014年,按照“市办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镇(区)办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思路,中山市开始推行高中阶段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当年7月,9所镇区管理的普通高中收归市管。统筹之后,中山市教体局大力实施普通高中集约化发展战略,深度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了3个普通高中联合体和1个发展联盟,形成了普通高中发展质量共同体。
联合体以中山纪念中学、中山市一中、中山市华侨中学为龙头,联盟则由实验中学牵头。目的是以强带弱,抱团发展,以优质学校为龙头,将成熟的管理制度、优秀的师资建设、特色办学、办学成果等方面的经验与不同层次的学校共同分享。为了确保“抱团发展”取得实效,市教体局还专门建立了一套评价体系,明确群体和个体的责任与义务。
“今年杨仙逸中学、东区中学、古镇高中、东升高中、濠头中学、小榄中学等新统筹的高中各项高考指标大幅攀升,均创下历史新高,这与普高集约化发展有很大关系。”中山市教体局负责人说。
在推动普高发展的要素中,校长轮岗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以东区中学为例,收归市直管后,原华侨中学常务副校长高毅便轮岗到该校担任校长,他将华侨中学的办学经验带到该校。次年9月,高毅调任华侨中学校长,原东升高中校长谢柏芳又调任该校校长。不同的办学理念在这里碰撞和沉淀,使得这所全市面积最小的高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C.经验
遵循规律关注学生成长
“如果把高考比作战场,我们的决胜在战场之外。”中山市教体局副局长周信说,高考是一个体系,它考的不仅是高中三年的知识,而是一个地方基础教育的水平。统筹高中发展后,集约化的办学模式使高中阶段学校形成了合力,中小学校长轮岗激发了办学活力,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使大家有了动力,科学而精准的教研指导则长了大家的功力。更重要的是,老师们尊重教育发展的规律,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
“学校不是学生的加工厂,学生不是工厂里的标准件。我们会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为他们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桂山中学校长吴新华在接受采访时曾如是表示。
在中山,这样的理念被众多校长和教育界人士所认同。中山市教体局德育科科长廖诚说,“很多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高考,但德育是伴随人一生中无数次的大考。”因此,中山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就强调学生的德育工作。市教体局连续六年开展中小学特色班集体的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不同类别的特色班级600多个。这些班级在开展日常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罗琳山是中山纪念中学2016届毕业生,今年高考文科排在全省前十名。得知成绩后,她表示很意外,感谢全班同学和班主任。“没有他们一直的引导和支持,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这样的感慨刘东媛也有,“我们是法语班,从高一开始才接触法语,每个人的基础和能力不同,上课时接受程度也不相同。但老师非常耐心,针对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帮助。”刘东媛说。
“从烟洲小学到西区中学,再到杨仙逸中学,12年里,老师和同学从没歧视他,还格外关照他。”黄锡响是一名脑瘫学生的家长,在儿子求学的10多年里,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山教育的不同之处。在儿子参加完高考后,他感慨地说:“中山的教育不仅是教人学知识,更在于教人学会如何做人,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如此。”
■“学霸”论道
爱看书 重效率 善总结
分析总结中山高考成绩的同时,记者也对比了2012年—2016年中山市文理科“状元”及多位高分考生的学习经验。从公开的报道和学生的自我介绍来看,高分“学霸”普遍具备以下特征:兴趣爱好广泛,尤其喜欢爱读书,喜欢整理错题并定期进行知识总结,注重学习效率。
“学霸”喜欢常备错题本
中山纪念中学高三理科(12)班的邓佳怡是今年中山市理科第一名(全省前十名)。她有一个习惯:每做完一张试卷,整理完错题后,就会将试卷扔掉。高中三年下来,当别人的抽屉堆满厚厚的试卷时,她只剩下一个错题本。每次复习,只要对着错题本就可以进行。除此之外,她还有一个笔记本,用来进行章节的总结归纳。这是她长期保持班上前几名的“法宝”。
这样的方法2015届理科“状元”张碧珊也经常使用。在她看来,如何不让错题再错,或尽量减少差错,是学习不断进步的诀窍之一,而错题本就是减少错题或再错的关键。为此,她也准备了专门的笔记本用来记录错题。
在2015年文科状元杨伊杰看来,类似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学习外语。从小学学英语开始,他便喜欢做笔记,把一些疑难的词汇、语法、句子记到笔记上,每天晨读。高考前,他还专门做了作文笔记,搜寻热点题目,包括历史与现实、勇气与自信、合作与竞争等。高考时,这个笔记本足足记了60多页,当年的高考题目就在本中。
今年高考时,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的刘东媛法语考了144分。在此之前,她曾收到法国里昂一大的录取通知书,并被同学们称为“学霸”。在学习法语的过程中,她也使用了错题本的方法。她说,法语的语法很难,她从高一开始零基础学。最初老师讲的很多都听不懂,只能不断地做题,再将错题积累下来不断地复习。在慢慢地积累中,法语不知不觉就学好了。
博览群书之余注重学习效率
对“学霸”而言,提高学习效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有趣的是,不少“状元”都爱睡觉,2013年的文科“状元”赵芙愉和2014年理科“状元”王君珊都自称“喜欢睡觉,不喜欢‘开夜车’”。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取得高分就只能高效。为此,赵芙愉准备了专门的笔记本,只要对书本的知识点摸透就会记下来,有时候是图表,有时候是一幅画。
2014年的文科状元郑桔雯和2016年的文科状元罗琳山在介绍学习经验时,也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效率问题。郑桔雯说,自己比较专注,读书的时候很认真。罗琳山则表示,有效率地做题,不是做很多,而是要有明确的目标,“高二时,我数学不算好,升高三时的暑假就专门补习数学。”他们认为,专注也是提高效率的主要方法。
同出自纪念中学的郑桔雯和罗琳山还有一个共同爱好,那就是读书。郑桔雯则表示,自己最大的娱乐是看书,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红楼梦》《藏地密码》……就算上网,也是为了看书。而罗琳山两三节课可以读完一本书,被班上同学戏称为“书虫”“吃书的人”。
2012年的中山市文科状元王若尹同样喜欢读书。据其老师介绍,她的小说名著读得特别多,而且读书笔记做得也很多。初中时每天晚上用1个小时进行课外阅读,大量的阅读改变了她的知识结构,提升了人生感悟。高考复习期间,她的父母每周都将报纸时评文章剪下来,定期送至学校,供她阅读。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