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禅城俊杰 雨打风吹更风流

南方日报

关注

原标题:禅城俊杰 雨打风吹更风流

位于禅城区的李大夫家庙,是明代户部尚书李待问家族宗庙。

南庄去年举办了纪念革命烈士罗登贤诞辰110周年活动。

4月1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清华大学,并在清华校史馆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手稿前与吴良镛、关肇邺等院士合影。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曾获得“全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关肇邺,正是南庄镇吉利村人。

不止关氏父子,还有罗登贤、江誉镠、谭次仲、罗汝楠、黎明、罗品超、梁财信等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乡贤俊杰隐于禅城。据不完全统计,仅列入禅城区政府网站的“禅城名人”就有72位之多,包括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文人大儒等,再加上各镇街梳理的杰出人士,总人数不下百人。类似孔家村这样的乡村,真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或许是因为广东人特有的低调,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为外人知晓,或者只知道他们的故事却不知道他们来自禅城。如今,各镇街不约而同地行动起来,向内看,为自家的英雄们问出处。借用关肇邺对家乡名人集结成书的一个比喻就是,这是一本“励志家谱”。

关氏父子:一门三代声名显赫

在南庄镇吉利村,关姓令人起敬。以关赓麟为坐标,关氏一家三代都声名显赫:父亲关蔚煌在光绪二年中举,官至广东大埔县教谕;大哥关庆麟为北京大学教授;二哥关霁为外交部司长;妹夫张煜全为清华大学校长;关赓麟本人历任财政部秘书、交通部路政司司长、京汉铁路局长、铁路部参事、交通史编纂委员会委员长、交通大学校长等;而关赓麟的儿子关肇邺则是梁思成最早的弟子之一,并于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全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2005年当选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荣誉理事,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或许是因为关赓麟考上进士后只回来过佛山3次,又或许是因为广东人素有的低调,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位大儒,也不知道他的儿子关肇邺竟然就是南庄人。《水乡南庄》一书中记载,关赓麟1880年出生于南庄吉利村。24岁时参加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高中进士。日本明治维新后,清政府为培养新学人才,由两广总督陶模选派知名绅士到日本弘文学院学习速成师范,关赓麟与另一位南庄籍举人罗汝楠均获选,名噪一时。关赓麟历任多个铁路交通职务,是我国近现代铁路交通业的奠基人之一。与此同时,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词学家、诗人,著有《瀛谈》等。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6月,关赓麟被周恩来总理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关赓麟的儿子关肇邺1929年出生于北京,作为梁思成早期弟子,关肇邺在现代建筑和中西古典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方面有深厚基础,在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新建筑方面,取得高水平成果,许多作品获得国内外重大奖励。其中,清华大学图书馆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北京地铁东四十条站当选为北京8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国际设计竞赛获国际建协授予特别奖等。而他以其超前的设计理念和独特的外观形象设计的西安欧亚学院的图书馆,则于2003年12月12日获得了“陕西高校唯一地标建筑”称号,被评为“人气指数最旺的西安地标建筑”之一。

罗登贤:著名工人运动领袖

去年底以前,很少有人知道罗登贤,如今这个名字却被许多人知晓,以罗登贤命名的登贤公园也在其家乡南庄紫洞村兴建。

罗登贤1905年出生于南庄紫洞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就积极参加工人运动,是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东北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领导者,同时也是党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武装的重要创建人。历任中共六大临时常委、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江苏省委书记、中共广东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全国总工会常委会负责人、中共中央军事部书记等重要职务。

在佛山近现代的革命人物中,罗登贤是目前已知的参加革命最早、担任过中共党内职务最高的革命领导人,包括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在内的国内许多革命历史纪念馆里都有罗登贤的名字。然而,由于罗登贤参加革命早、牺牲早等种种原因,对其革命事迹的挖掘和宣传较少,缺乏系统性研究史料。2015年10月29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曾专题刊登接近整版的纪念罗登贤诞辰110周年的文章《罗登贤同志的名字永远光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这样评价罗登贤:革命业绩和牺牲精神,永载中国革命史册。

谭次仲:最早提倡“中医科学化”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关于如何看待中医与西医之间关系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很少人知道的是,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论战中,佛山张槎人谭次仲是国内最早提倡“中医科学化”的先驱。

根据《历史长河中的张槎》一书记载,谭次仲是张槎大富人,著名中医和医学理论家,1893年出生于中医世家,历任广西梧州中医学会会长、广东仁爱医院中医部主任、香港广东保元中医学校校长,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全国卫生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

清末民初,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社会上对中、西医孰优孰劣的论争逐步白热化,当时主要存在民族虚无主义、国粹主义和中西医汇通3 种观点,谭次仲是中西医汇通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用现代科学知识阐明中医经验理论,对中医药去芜取精,革新中医药的内容。他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著文论述其观点,并在1933年结集出版了《医学革命论战》,成为闻名全国的中医界知名人士和“中医科学化”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与上海名中医陆渊雷并称为“南谭北陆”。

谭次仲提出,“一国而有二医,孰得孰失,何去何从,于国民生死祸福为何如?医学统一之不容或缓也”,他认为无论是中医或西医,都是人类科学智慧的结晶,“中西医学应脱科学藩篱,打破从前阂隔实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在此基础上,他还对中医科学化的可能性以及中医科学化的路径进行了论述,主张以“理真效确”4字作为“国医整理之标准”,其中“理真”是指解剖学、生理学、细菌学、物理学、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效确”则指国医疗法。通过设置医药编辑所和实验研究所,进行大规模的中药试验,以挖掘中药在科学上的价值。

李侍问:主持修编佛山首本地方志

不论普君片区如何更新、建筑如何变迁,李大夫家庙却依旧葆有着繁华市区中少有的一片宁静,几位老人坐在家庙门前,一边闲聊,一边编织着藤制品。这里纪念的是佛山名人李侍问,他曾主持修编佛山第一本地方志《佛山忠义乡志》。而佛山得名的“忠义乡”,正是从彼时广为流传。

李侍问字謇衷,明末清初佛山人,是明代户部尚书李待问的族人,佛山李族第十世后裔。他主持编修的《佛山忠义乡志》,成书于康熙五年(1666年),这是佛山第一部地方志。他博闻强识,读书必做笔记,尤其注重搜集整理地方史料,所以有关著术很多。大司农李忠定很器重他,乡人称赞他为李家的才杰。

佛山在明代已是一个相当繁盛的乡镇,可是一直没有地方志。顺德的梁锡植来拜访李侍问。交谈中,希望李侍问编纂佛山忠义乡志。李侍问积累了不少地方史料,也很想编个地方志,于是便把一些文稿拿给梁锡植看。梁锡植看后,认为文稿是乡志的框架。从此,李侍问便着手修志。为解决经费问题,李侍问母亲把头簪、耳环、手镯等饰物捐了出来作为修志的刊印费用。李侍问辑旧文、录碑传、询故老,夜以继日进行编写,历时5个月而脱稿,又花了半年时间刻印成书。该书的序言是由同乡先辈霍得之所写,校阅工作由李侍问的儿子李象镳、李象锦、李象镗及门弟梁胤昌等完成。这部康熙年间成书的《佛山忠义乡志》,俗称“李志”。可惜此书在“吴志”、“冼志”成书之前已经散失。

梁财信:各地患者慕名求医

遇到跌打损伤、筋骨扭伤等情况,人们常会购买一种名叫梁财信跌打丸的药,可内服,也可用淡酒炖溶后涂擦患处。

梁财信跌打丸产于佛山,远销世界各地,制药沿用的秘方已经超过150年,是从一位叫梁财信的石湾人口中代代相传开的。

梁财信生于1773年,南海县魁冈堡澜石村人(今属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年轻时以务农为主,在村里兼任“更练”,也就是现在的保安,因而与盗贼结下仇怨。20多岁时,梁财信被盗贼暗算打跛双足,到跌打医生潘日舒处求医,因家贫交不起医药费,治愈后,以家奴的身份跟随潘医生行走江湖,潘医生临终时将所有医书和秘传笔记传给梁财信,他在澜石以方伯家庙钟鼓楼为馆址,挂起了“梁财信医馆”的招牌。

他精通跌打医书,《南海县志》同治续修本称赞他“为一时独步,腹破复合,骨折复续,虽极危险症,断曰可医,无不立见功效”。之后,其兄过继他两个儿子,继承衣钵,正式主诊。

据2011年集结成册的《石湾名人录》记载,梁财信医馆最兴旺的时期,是清末民初由其侄孙梁贯之主持馆务之时。6张医台同时开诊,省内各地、湖南、广西的许多患者慕名求医,澜石河边每天停泊求医船只多达一两百艘。

1914年,梁贯之辞世后,梁财信医馆逐渐分散开来,梁氏家族分别在广州十八甫、广州双门底(今北京路)、佛山豆豉巷(今升平路)等地开医馆,直至发展成19间医馆,生产的跌打成药也远销内地及港、澳、东南亚、美洲等地。而当时时局动荡,战乱频发,各地梁财信医馆对受伤的平民、盗贼、官民一概不拒,一律医治,赢得口碑。据了解,梁氏子孙继承跌打医术的有嗣子2人、孙5人、曾孙14人、玄孙9人。

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南海等地,给梁财信家族带来承重打击。跌打药滞销导致梁氏子孙只得靠变卖祖业为生,而更有10多人饿死。梁财信医馆及制药工场一度隐匿在战火之中。

新中国成立之后,广州6间梁氏制药工场合并为梁财信总行,其他各地制药场也纷纷加入所在地的公私合营企业,梁财信跌打成药得以重新问世。20世纪50年代,梁财信玄孙梁理平参加佛山联合诊所,后转入佛山市中医院任骨科医生,把祖传秘方和制药工具贡献了出来。

■记者手记

讲好名人故事给禅城人骄傲的理由

瘦田无人耕,耕开有人争,更何况禅城这些隐匿于镇街乡野之中的名人一个个熠熠生辉,绝非“瘦田”。然而从现实来看,地方政府对名人历史文化的挖掘还显滞后,讲故事的能力有待提高。

名人作为一种资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国内许多地方都紧紧抓住自身的历史文化名人做足文章,比如杨贵妃沐浴的华清池,其实只有几洼干涸的小坑和一尊后人制作的并不精美的贵妃雕像,却成为中外游客趋之若鹜的西安著名景点。而一些没有名人的地方则挖空心思向名人靠拢,早几年的李白故里之争、曹雪芹故里之争就是例子,网友戏称:“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观音菩萨选美,齐天大圣找不到家……”不仅外地,佛山本地也有类似的香云纱之争、北帝之争等等。

而对于禅城来说,却拥有得天独厚的名人资源,无须争抢,唾手可得。在这种情况下,却很少听到禅城人以“登贤故里”或“品超故里”等称谓介绍家乡。即便这样介绍了,外人依然不知该故里为何处。如今,各个镇街行动起来,在还没有被其他地方争夺时挖掘和整理自身的历史人文,为时未晚。

那么,如何讲好这些名人的故事呢?首先应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发掘名人故事,不是为了给外人一个人造旅游景点,而是给本地人一个为家乡骄傲的充分理由。南海人言必称康有为,顺德人言必称李小龙,其实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自豪,而这恰恰是禅城讲好名人故事时或缺的重要环节。禅城区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提出“企业回家计划”,企业回家本质上是吸引在外的禅城企业家回家,在各地都在大力招商引资的情况下,禅城最大的比较优势不是硬件环境,而是千年文化积淀孕育的家乡情结。南庄一些归巢的企业老板在谈到回乡投资的原因时就说,吸引他们回来的并不是所谓的优惠政策,而是因为他们是南庄人。因此,给本地人一个骄傲的资本,给在外的禅城人一个回家的理由,这才应是发掘名人资源的初衷。

禅城部分乡贤俊杰

南海十三郎

本名江誉镠,张槎下朗村人,享誉粤港的粤剧编剧大师,曾向梅兰芳学习京剧,又拜粤剧泰斗薛觉先为师。抗战期间编写出演粤剧,鼓动民众爱国抗日。代表作包括《寒江钓雪》、《梨香院》、《女儿香》等。

罗汝楠

南庄镇湖涌村人,集成《中国近世舆地图说》一书,开我国近代地理教材之先河。门下桃李芬芳,广东以新学入仕途者多出其门下,有名士朱执信、将军孔昭度、进士卢公辅等。

霍芝庭

原南海县深村堡石头乡人(今石湾镇街道石头村),是20世纪30年代富甲广东的名人巨贾。1910年开设华强皮革厂、永昌军装店开始发迹,鼎盛时期承饷约占全省财政税收四分之一。

罗品超

南庄镇醒群村人,著名粤剧文武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州珠江粤剧团团长、广东粤剧院副院长、中国剧协第三届理事兼广东分会副主席。2004年,以93岁高龄成功申报吉尼斯纪录,为世界戏剧舞台上年龄最大、演出时间最长的艺术家。

潘鹤

祖籍佛山石湾番村人,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中国国家画院院士,中国著名雕塑艺术大师。文化部授予“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代表作《潘鹤雕塑作品选集》、《潘鹤水彩纪游》。

陈富

祖籍石湾,属三丫涌乙字水陈氏家祠一支。1919年在石湾下窑创办上利亚陶窑,试制耐酸陶瓷生产设备,成为国内外著名品牌。新中国成立后,上利亚陶瓷获国家实业工业部颁发的《信誉优良产品》证书。

招就

张槎下朗村人,少年时在佛山西便巷师从咏春拳名师陈汝棉,习得正宗咏春拳法,是岭南武术的重要代表人物。

招宝莲

张槎上朗村人,清代晚期画家,生平擅画芦蟹和山水,又能作花卉、人物。画风洒脱不拘,写意讽刺,可说是漫画的先驱人物。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