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武术一条街”

羊城晚报
原标题:打造“武术一条街”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张闻
电影《叶问2》中,叶问在楼顶开馆教拳的场景,正是佛山这个“武术之城”许多拳馆生存现状的真实写照。
近日,佛山市体育局公布了《佛山市武术文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初稿)》(下简称《计划》),其中提到,截至2015年5月,佛山有在武术协会登记在册的武馆297家,未注册的132家,总数达400余家。然而,走在这个全国唯一的“武术之城”大街上,市民很难发现武馆的踪影,400余家武馆,有的甚至只是在公园里圈一块地,就开始教拳了。
《计划》提到,未来,佛山要建立主要拳种传承的核心内容标准、教育培训标准、武馆分类管理标准等。种种举措如何在武馆运营中“落地”?如何力推佛山武术产业转型升级?多位师傅也都有话要说。
现状:现有武馆多“隐形”
建议:打造一条“展示街”
在佛山新一辈的武林高手中,钟伟华咏春拳会是难得还保留在佛山老城区的一间武馆,其所在地只是一栋城中村自建房的一楼大厅。正是凭借自己的物业不用交租,钟伟华在武馆里坚持教了12年咏春拳。然而,即使是这样,钟伟华的武馆至今难以维持日常运营。钟伟华说,为了维持武馆,他每个月都要从其他生意上倒贴给武馆约1000元。
相比钟伟华咏春拳会,佛山著名景点“鸿胜馆”有政府扶持免租,状况已算不错。据佛山市武术协会副会长、鸿胜馆馆主黄镇江表示,鸿胜馆白天作为旅游景点,周五、六晚做拳馆练习,“赚到的钱,也是仅够馆内日常开销和举办活动的‘茶水费’”。
“全市400多家武馆,本来老城区是武馆聚集地,但随着地租上涨,大部分武馆都迁往市郊等边缘地区了”,钟伟华表示。而佛山市武术协会名誉会长梁永流告诉记者,曾有咏春拳师,武馆就开在了自己楼下单车房里。
作为武馆馆主,黄镇江和钟伟华都希望在场地、活动、税收上,政府能给予一定优惠。钟伟华看重政府要打造的“老佛山街”武术主题线路,“政府能否拿一条街出来专门做武术的展示场馆,给予纳入管理的武馆铺位租金优惠?”他表示,这样游客来到佛山,就能知道在哪里能找到武馆看武术表演,“这才是佛山真正的‘武术’名片”。
现状:对市民吸引力渐小
建议:拍一些当代功夫片
《计划》提到,目前源自佛山的海外武馆社团已达1730家,遍及178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从佛山走出去的或者从佛山生发出来的“佛山武术人”超过670万人。许多从佛山走出去的武术家开设的武馆遍及世界。然而,作为发源地的佛山,武馆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国外的武馆发展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武师要靠功夫谋生”,黄镇江表示国内武馆80年代才慢慢重新发展起来,“国内的武师,以前都是凭兴趣习武,都有着自己的主业,一直到现在,很多拳师较全都是义务的,在时间和服务上根本无法保证。”黄镇江表示,在国内办武馆,最怕就是弟子在外惹是生非,久而久之,国内教拳更多是为强身健体,实战性逐渐退居其次,对市民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小。
而传统武术影响力日渐式微的同时,跆拳道、瑜伽等健身形式的影响力却在不断增大。究其原因,钟伟华告诉记者,以小孩为主要学员的跆拳道,不但有新鲜靓丽的服装、明晰的培训分级标准,还不断地通过比赛激发孩子和家长的兴趣。
《计划》提到,未来,佛山要建立主要拳种传承的核心内容标准、教育培训标准、武馆分类管理标准等。另外,黄镇江建议,为了提高武术对市民的吸引力,可以拍一些功夫片。他说,目前市面上流传的功夫片都是佛山前辈名宿的故事,如黄飞鸿、叶问等,“为什么不能拍一些当代师傅的故事”?
现状:内斗不休难以抱团
建议:集体宣传联合经营
此外,本已生存艰难的传统武术拳馆,其“内斗”不休,更让“抱团发展”面临不少障碍。记者了解到,仅在近3年,佛山武林就接连爆出“咏春内讧”、“精武魂”侵权内讧等武林纷争,一度成为市民谈资,“而日常教拳,拳师之间为争生源相互诋毁,为了谁是‘正统’矛盾纷纷,武林就是一滩浑水”,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师傅表示,繁杂的武林纷争,让拳馆之间“抱团”集体宣传、联合经营成为泡影,“没有成规模的宣传,连本地市民都不知道到哪里学拳,哪里师傅比较好”。
“佛山的武馆要发展,不能单独靠政府的补贴,自身也要有所作为”,政协委员梁永建议,佛山能否学习河南登封对少林寺武馆的扶持举措,“先由市场选择,政府再对武馆进行认证,规范管理,最终,对发展越好的武馆给予更高的认证级别和更多的补贴。
张闻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