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个潮阳力量”打造潮阳经济

南方日报
原标题:以“三个潮阳力量”打造潮阳经济

由乡贤捐资的水门路改造建设项目已竣工通车。
潮阳区数条市政道路建成通车。
汕头发展受“人地矛盾”制约,这一矛盾在潮阳区更是突出。数据显示,潮阳区人口密度高达2600人/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长期以来,潮阳区都是“人口大区、经济小区”,基础设施欠账多、社会管理压力大。近些年来,潮阳区通过打“公益”牌来推动转变,实施公益反哺来扭转这一现象,在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2013年潮阳调研时提出“要引导乡贤从民生反哺转向投资反哺、回乡创业”。在此之后,潮阳“反哺记”也开始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文/图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许晓婷特约通讯员 陈泽锐
1.历史
经济社会全面落后
“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经济基础薄弱,严重制约潮阳经济社会发展。”2011年7月履新的潮阳区委书记陈新造说,潮阳长期以来基础设施滞后、民生保障落后、历史遗留问题复杂、基层农村情况不稳定。
地处粤东沿海的潮阳区是人口密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全区人口170多万人,密度高达2600多人/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18倍,然而人均耕地仅仅只有0.12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7%。
“当时,潮阳的财政除了正常的维持保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之外,几乎拿不出余钱投入到项目建设当中。”陈新造说。
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振兴粤东西北地区的目标部署,如果要在2018年实现潮阳区人均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要求,意味着年人均GDP增速需达到18.9%以上。但在2013年、2014年全区人均GDP增速仅为12.6%和10.8%。“要达到18.9%以上这个目标,差距还是很大,发展任务十分艰巨。”陈新造说。
要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和摆脱这种“全面落后”的局面呢?新班子在立足潮阳实际和找准区域发展短板的同时,也创新理念发挥自己的优势。随后提出的,是以“潮阳人经济”打造“潮阳经济”,明晰实施乡贤反哺工程思路。
2.思路
利用“三个潮阳力量”
潮阳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除了本地潮阳人,还有国内各地乡亲100多万人,港澳台同胞、侨胞120多万人。
陈新造对记者说:“国内、国外和本土‘三个潮阳’中不乏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和成功人士,他们情系桑梓、乐善好施,历来有热心支持家乡建设的优良传统,集这三股力量形成合力,必将影响和改变潮阳的发展命运。”
陈新造说的“三股力量”,也就是“潮阳人经济”。新的思路是,要用这三股力量来参与并推动“潮阳经济”的发展。
为此,潮阳区在集中乡贤力量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记者在潮阳区采访了解到,从2012年底开始,该区的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就开始积极走访摸查海内外潮阳籍乡贤的分布和发展情况,通过侨联、海外潮团、潮人会馆、潮阳同乡会等组织,确定一批在港澳台、海外有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的潮阳乡贤;通过全国各地潮商组织,确定一批伴随改革开放走出潮阳、在全国各大城市安营扎寨并发展壮大的潮阳乡贤;同时,潮阳的政府官员也主动到潮阳乡贤聚集的城市和地区开展以“反哺家乡”为主题的活动推介。
3.对接
摸家底列清单忙推介
潮阳加快发展需要乡贤的资金、技术、智力、人脉等诸多要素,众多乡贤也有支持家乡发展的意愿。如何实现自身发展需求和乡贤回报家乡意愿的有效对接,成为潮阳官员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让乡贤出资有门、捐赠有路、出谋有道,潮阳区委、区政府召开会议,全面梳理各镇(街)、村(居)和各部门清理上报的一批群众急盼解决的基础设施、民生项目,动员区、镇、村三级干部摸清‘家底’。”陈新造说,例如当地有多少外出经商的潮阳籍企业家?这些企业家愿意投资、捐赠家乡哪些项目?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潮阳区认真筛选出了一批民生公益项目、教育募捐项目等,并精心制作成推介手册,积极向各地乡贤宣传推介。通过这种做法,解决了乡贤反哺家乡的热情与潮阳急需发展的关键节点相衔接的问题。
这一措施也取得了成效。记者采访时了解到,截至今年11月底,潮阳区共募集公益资金33.83亿元,涉及道路建设、教育、文化、基础设施配套、环境整治、扶贫济困等民生项目共568个,已经完成和在建项目共481个。
4.榜单
道路建设项目174个
道路建设方面:截至今年11月,潮阳乡贤共认捐道路建设项目174个,捐赠金额超10亿元。已基本完成22条、总长约29公里的城区市政道路改造,目前正加快推进另外2条、总长约2.2公里的市政道路改造;
文化建设方面:截至今年11月,乡贤共认捐文化休闲类项目78个,捐赠金额逾3.8亿元。其中总投资约6700万元建成的目前全省各区县级博物馆中设计较具特色、内涵较为丰富的潮阳博物馆,投资5000多万元建成的园林式建筑群——潮阳笛套音乐传承基地,都成为了如今的潮阳新的文化地标;
教育建设方面:截至今年11月,乡贤共认捐教育项目136个,捐赠金额约12.7亿元,一批校舍相继兴建,改善了潮阳区的教学办学条件。
广东省提出对粤东西北发展的“三大抓手”中的一项关键抓手就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而潮阳区通过反哺也集中改变了潮阳的交通基础现状。由于潮阳区在硬环境方面的历史欠账较多,原先公路密度仅为全省、全国的1/5和1/2。近年来,该区启动项目最多、投资额最大的,也正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厦深铁路在潮阳设立了站点,同时推进的揭惠高速、潮惠高速、汕湛高速、潮汕环线高速等4条高速公路建设,如果都能够按时通车,将使得2018年该区每100平方公里拥有高速公路达到11.5公里的密度,相当于目前珠三角核心地区的水平。
5.转变
从公益反哺到投资反哺
“公益反哺”工程实施3年多来,潮阳区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认识到依靠潮阳乡贤反哺只是发展的外因和助力,一个地方要实现真正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骨头长肉”。
2013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莅临潮阳调研指导,充分肯定潮阳区实施“反哺工程”所取得的成效,并作出重要指示:“要引导乡贤从民生反哺转向投资反哺、回乡创业”。
汕头市委书记陈茂辉也多次要求潮阳区要大力动员乡贤投资反哺家乡,合力把潮阳打造成为汕头重要增长极。“省、市主要领导的重要指示,加上这一批批的‘公益反哺’项目极大地优化了潮阳的投资环境,改善了潮阳的民生现状,让我们实施转向推动投资反哺的方向更明朗、信心更足。”陈新造说。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来潮阳区有厦深铁路潮阳站、中电云信息科技园、国美物流城、迪信通数码广场以及吉大白求恩潮阳医院(养老中心)等计划总投资600多亿元的20多个投资招引项目相继签约、开工,从单纯地认捐基础设施和民生基础工程,潮阳籍乡贤也开始带着项目、资金回到家乡。
实施乡贤反哺工程的实践,初步产生了发展“加速度”的成效。潮阳区已连续3年实现GDP、固定资产投资等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列汕头全市第一。
6.落实
重大投资反哺项目挂钩联系
和粤东西北诸多地区一样,潮阳聚集的针织服装、音像制品、废旧家电拆解业等众多传统产业,大多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地带。
潮阳区在加快这些产业转型的同时,积极组织招商团队,多次到乡贤较为集中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地宣传推介潮阳投资发展环境,动员吸引乡贤回乡投资或借助乡贤牵线搭桥招商引资。
今年来,新恒基集团、国美集团、深圳潮商集团、深房集团、北京迪信通商贸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中国电子集团、泰国华人青年商会等纷纷到潮阳实施投资反哺工程。记者从潮阳区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中了解到,目前这些项目计划总投资额超过600亿元。
其中,首期投资50亿元的厦深铁路潮阳站站前广场及配套设施、60亿元的中电云信息科技园、20亿元的吉大白求恩潮阳医院(养老中心)、200亿元的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练江基地项目,以及总投资约100亿元的国美物流城、中云大数据产业园、华南高新技术孵化总部等一批重大投资项目相继签约或动工。
“这些项目为潮阳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潮阳区委书记陈新造说,有意反哺家乡的潮阳乡贤都是在商海中摸爬滚打并有所成就的佼佼者,他们愿意造福桑梓,更希望在公平规范的环境中实现顺利投资、达成双赢。
对此,潮阳区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简化乡贤回归企业办理手续、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对工商注册、用地、用水、用电、用工、环评、立项等方面的审批事项,实行限时办结制度,开通“一站式”服务平台等措施。
在投资反哺项目实施过程中,潮阳区委区政府全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潮阳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局局长黄厚杰表示,“我们首先成立重点项目建设协调小组,创造性实行‘一个重大投资反哺项目、一名区领导挂钩联系、一个工作小组跟进、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对项目的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身上,一对一跟踪落实、督促,确保项目建设各项工作无缝对接、无障碍落实。”
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便捷措施并不意味着回乡实施投资反哺的乡贤享有“超国民待遇”。对此,潮阳区也提出要对所有投资者一视同仁,依法办事,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目的是能持续吸引更多乡贤回乡投资。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