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门滟滪堆

重庆晚报
夔门滟滪堆
古今文人吟诵
滟滪是瞿塘峡夔门前江中的一块巨大礁石,又称淫预、犹豫,还名燕窝石,川江人惯称滟滪堆。今天更多的人知道滟滪堆,是读了高中《语文》中刘白羽的散文《长江三日》后,记住了朗朗上口的古歌谣《滟滪歌》: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猴,瞿塘不可游;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回;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
每年冬季至来年初夏的枯水月份,滟滪堆显露江面20多米,远看如牛如马如象,江流被阻挡后向四面扩散,形成巨大的逆向间歇性泡漩,宽达20至30米,并且滟滪堆后面还有巨大的回流。船到这里,如离弦的箭,不识水性的驾长想远远地避开,哪知紊乱的泡漩水或回流改变行船航向,正好撞上去,顷刻间粉身碎骨。夏季川江汛期,滟滪堆或潜入江中,或冒出江面如龟背,江水波浪滚滚,泡漩重重,像张开的血盆大口,随时都会吞噬行船和桡胡子。
险象环生的滟滪堆自古不乏不朽诗文描述,古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苏轼、苏辙、范成大……更有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和散文家刘白羽留下的绝句佳章。
《奉节县志》夔门十二景中,描绘的是“滟滪回澜”壮景:庞然巨石,砥柱中流,锁一江怒水,每当洪水期间,激起排空巨浪,漩涡千回万转,咆哮如雷,声裂峡谷。
千百年来,滟滪堆制造了无数的血与泪,桡胡子们只有一个办法:在江里沉牛祭神,在岸上修庙拜神,祈求神灵的保佑。
徐宗鹤首次实测
滟滪堆如牛如马又如龟,到底有多大?自古没有准确的数据。
北朝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水经注》,描写滟滪堆“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则没,亦有裁出处矣。”郦道元眼中的滟滪堆,冬天高达60多米,夏天有时沉入江中,有时冒出江面。
现代学者、《辞海》主编舒新城1924年说:“我们于五时经滟滪堆,其大不知倍于几千只百只牛……”
尽管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寄居在瞿塘峡口的开封人成子昭,驾船到滟滪堆旁,用绳子绑上石块丢入江中,测得滟滪堆水深约280米(按古约84丈换算),但仍不知滟滪堆大小的确切数据。
1958年3月30日10点,毛泽东主席乘坐“江峡”号轮船经过滟滪堆时,船长莫家瑞念起在川江上流传了千百年的古歌谣《滟滪歌》。毛主席问陪同的有关同志:千百年来,滟滪堆阻碍川江航运安全,何不炸掉它?随即,滟滪堆纳入航道整治计划。
1959年11月,川江航道处测量分队队长徐宗鹤,带领测量人员对滟滪堆进行实测。坐着小船来到滟滪堆跟前,近距离观察滟滪堆,迎水面为倒崖坎,是一个上大下小呈蘑菇形状的巨石,它的背水面又为陡壁。徐宗鹤是在青滩附近长大的三峡人,会爬山爬崖,但要从倒崖坎的迎水面爬到滟滪堆上去很难。他选择了陡壁的背水面,穿着救生衣,背上还拴了一根竹缆作安全绳,十分艰难地爬上了滟滪堆顶部。中途脚踩落了松动的石块,惊险万分,幸好半崖上有一根生锈的钢丝绳,可能是安置航标或木排经过时留下的,徐宗鹤借助这根钢丝绳才爬上去。
爬上滟滪堆顶后,徐宗鹤和岸上的测量员陆文龙、潘必达相互配合,当天就完成了滟滪堆地形图的外测工作,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实测滟滪堆高出水面26米,长40米,宽度不规则,为10至15米,体积达9500多立方米。自古以来,滟滪堆的大小终于有了准确的数据。
硐室爆破法炸除
整治滟滪堆用爆破的方法炸除,川江航道处郑康年担任施工队长。1959年12月1日,郑康年领着施工队的10多名干部工人,来到滟滪堆的北岸山坡,找到一个名叫老君洞的山洞住了下来。
滟滪堆呈蘑菇形状,多面临空,是采用硐室崩塌爆破法的最佳对象,爆破后的岩石碎块又不需要清运,直接垮入上百米深的江底。
首先进行施工放线,郑康年划着小木船,绕着滟滪堆看了几圈,也只能借助那根留下的锈钢丝绳往上爬。他爬到一半时,同样踩掉一块松石,人嗖的一下滑了下来,但手仍然使劲抓着钢丝绳,掌心被磨得火辣辣的痛。他想继续上爬,实在无力,连拉着钢丝绳歇一下的力气都没有了,只好退下来休息。休息了一会儿,郑康年脱掉鞋子、袜子,戴上手套,鼓起勇气又爬,终于爬上了堆顶。他用钓鱼的方法,在顶部伸出一根竹竿,竿头系着有标记的测绳,将爆破需开挖的两个平硐洞口高程确定了出来。
12月4日,工人开始在迎水面的石壁上开挖平硐,洞口离当时水面高约1米,硐开挖进深5至7米后转弯,再开挖支硐和药室。开挖支硐和药室时,因转了弯,硐内没有光线,爆破施工绝对禁用明火和电灯照明,怎么办?聪明的航道整治人在硐室转弯处安置一面平面镜,把洞口透进来的光线折射到了支硐和药室,既安全又解决了照明难题。
硐室全部开挖成形用了7天时间,12月11日夜间开始装药,共装药3500公斤。第二天下午3点25分,通电起爆,“轰”的一声巨响,滟滪堆向背侧倒塌,夔门前的江面上掀起巨大的水柱,霎时,如牛如马如象的滟滪已无堆。
陶灵/万州区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