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不插电不加温 生米变熟饭 焖烧杯到底是个啥神器?

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关注

焖烧杯焖出的大米粥

外形小巧可爱,不用插电,不用加温,倒入沸腾的水和生米,几小时后,一瓶热热的粥就好了,这是时下很流行的一种神器,叫“焖烧杯”。因便于携带操作简单,很受欢迎。有的妈妈用它给宝宝快捷备饭;有的上班族用它泡一杯热粥。

国庆期间,省城市民赵女士给儿子网购了一只焖烧杯,本想跟一把潮流,没想到却焖出了夹生粥,她疑惑地问:“小米都焖不熟,怎么就能泡出来老鸭汤呢?”

焖烧杯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神器?它的操作原理是什么?用它泡出的饭营养价值有多高?对此,本报记者进行了走访。

A 消费者:有人觉得口感差,有人称很方便

9月下旬,家住省城杏花岭区的赵女士参加同学聚会时,看到同学拿着一只漂亮的杯子给1岁的孩子喂饭,一下就被吸引住了。“据同学介绍,把大米和开水倒进去,几个小时后就成大米粥了,也不用插电,方便携带,当时我觉得不错。”赵女士说,聚会结束后,她就在网店上选购了一款活动价80多元的浅蓝色焖烧杯,9月30日,焖烧杯到货了。

“晚上临睡前,我把20克的大米淘干净,先用热水把杯子预热了5分钟,然后把米和开水先后倒入杯中。”赵女士说,这个杯子让6岁的儿子很兴奋。临睡前,儿子特意和赵女士的母亲说:“姥姥,我明天早晨不喝牛奶了,我要喝焖烧杯焖出来的粥。”10月1日7时,赵女士揭开了焖烧杯的盖子,里面的大米已经泡开了花,儿子拿着勺子喝到第三口时停了下来皱着眉看着赵女士。“我也尝了一口,大米已经泡烂了,口感并不是很好。”赵女士说,全家人都品尝了一口,儿子最后说,“妈妈,我还是喝牛奶吧!”

当天下午,赵女士又用焖烧杯焖了一次小米粥,仍然是按照大米粥的方法,没想到,这次小米粥有点儿夹生。“米是米,水是水,吃上去是夹生的,可能是小米不好泡的缘故。”赵女士说,“卖家把杯子说得很神奇,但实际用过之后大家都感觉比较失望。”

与赵女士的看法不同,28岁的银行职员白女士今年7月份托朋友从国外买了一只焖烧杯。“我一个人在太原工作,自己做饭的时间有限,临睡前泡上大米,早晨喝一杯热乎乎的大米粥挺适合我,而且它便携,我坐公交车的时候就解决了早饭。”白女士说,焖烧杯的保温效果好,她有时把焖烧杯当水杯用,有时和朋友外出吃饭时,还会打包一些汤类,第二天喝都是热的,“我就图它省事还能一杯多用,口感方面我不苛求啦。”

B 商家客服:一定要买正规商品

10月7日,记者来到太原市某超市,在保温品销售展架上,记者没有找到焖烧杯,一位服务员说:“我们超市没有卖过。”记者在淘宝网店输入“焖烧杯”,搜索到的店铺有1000多家,价位从40多元到300多元不等。仔细点开商品介绍,有的标明可以做银耳莲子汤、煮鸡蛋、做酸奶,有的则标明“煲出美味老鸭汤”。

记者与其中一家销量较高的商家客服取得联系,询问为何会出现小米粥夹生现象、肉类是否需要提前加工成熟等问题。客服回答:“焖烧杯主要是用于加工大米为主要食材的粥类,只要购买的是正品,保温效果是非常好的。”这位客服也表示,因为焖烧杯风靡,有些商家会夸大其功效,“把生肉焖熟简直太夸张了,而且一定要买正规商品,几十元的焖烧杯保温效果差。”

记者去超市购买了些大米和薏米,用赵女士的焖烧杯进行实验。记者先做的是大米粥。三个半小时以后,将杯盖揭开,焖烧杯里已经不是滚烫的沸水,舀一勺到嘴里,还冒着热气,大米已经焖烂了,记者用温度计进行测量,大米粥是60℃。随后,记者将大米粥倒出,按照相同步骤放入已经用凉水泡了一天的薏米,4小时后,薏米发胖了,温度显示为55℃,嚼起来略有生味。记者和淘宝卖家客服沟通,卖家答:“薏米、绿豆有些硬,不像大米好熟,需要提前泡,焖的时间也要长一些。”

C 物理学教授:焖烧杯就是超级保温杯

焖烧杯是什么原理,能否把生肉焖熟?记者在知名焖烧杯制造销售企业膳魔师(中国)家庭制品有限公司的官网上看到,焖烧杯的使用方法里主要提到了米和豆类,肉食并未提及。记者联络到该公司的工作人员,对方说:“粥类是没有问题的,我本人也在使用,但是肉类,我没有操作过,没办法回答。”问及焖烧杯的产品工艺,工作人员表示:“核心技术是高真空断热科技,但采用的材料和别的品牌是有差异的,这是我们独有的研发。”

真空断热如何理解?记者采访了太原理工大学物理和光电学院教授陈世杰。“焖烧杯的材质是没有毒的,它的保温效果非常好,可以说是一个超级保温杯。焖烧杯的制作工艺水平非常高,在近似于真空的环境下最大限度上阻隔了热的辐射、对流、传导。”“为什么焖一些肉类食品要预先加工成熟的,如果肉类是冷的,杯体也是冷的,那么当开水倒入杯体中时,冷的杯体会吸收一部分热量,冷的肉类也会吸收一部分的热量,因为热量是不可能创生的,在焖之前已经消耗了绝大部分的热量,这样肉类是焖不熟的。”陈教授举例说,大学生早晨把绿豆放到暖壶里,然后灌入开水,用塞子盖上,午饭后,打开暖壶就可以喝到绿豆汤,和焖烧杯是一个原理。陈教授说:“在明火上做出的粥是长时间保持一个恒定的温度或温度在慢慢升高使其变熟,而焖烧杯做出来的其实是温度在不断地下降,两者的概念不一样,一个是慢慢的煮熟,一个是慢慢地泡熟。”

D 营养专家:维生素损失较多不建议长期使用

10月8日,记者带着焖烧杯和做出的大米粥、薏米粥到了省人民医院营养科,副主任营养师郑文霞在观看和品尝后说:“口感差些,但重要的是焖的时间长了,B族维生素损失较多,大米泡的时间越长,损失维生素越多。”

提到小米夹生,郑医生说,小米中含的B族维生素比较多,比大米营养成分要丰富,加上小米不像大米柔软,需要浸泡的时间更长,所以维生素损失更多。“肉类经过长时间的明火熬制,好多营养成分溶解出来了,但是只用焖的方法,达不到一定的温度,蛋白质不会分解。而且明火烹汤的温度可达100℃,许多病菌可以杀死,而焖烧杯却做不到。”郑医生进一步举例说,有许多人喜欢用开水冲鸡蛋喝,但营养专家不建议这样做,因为突然一下降低温度,好多鸡蛋皮上的沙门氏菌都杀不死,最好还是蒸鸡蛋羹或者是煮鸡蛋。

郑医生建议,焖烧杯用来保温一些成品粥类和汤类是很好的,但营养价值有所欠缺,“不建议大家长期使用,这种方法做粥,营养物质很难得到最大体现。”

○延伸采访

口感这东西,真离不开火候

不仅是年轻妈妈,不少上班族也在使用焖烧杯,但焖出来的粥,多数人表示“口感差点”。一样是熟了的大米粥,为什么焖烧杯和明火加热的味道区别这么大?记者采访了太原市烹饪协会会员、江南餐饮集团研发中心出品总监孟庆石。“谷类的食材在恒温100℃的情况下是可以焖熟的,但是口感肯定比明火熬出来的要差,营养价值小了,口感差了,一碗粥就只能是果腹了。”孟先生举例说,小米粥富含营养,要大火煮开后小火再煮,米粒煮烂粥会变黏稠,口感浓香,才能起到养胃的功效,如果是泡熟的,小米粥不会黏稠。“比如猪蹄汤,为什么大火煮熟还要小火慢炖,没有炖的过程,里面的胶原蛋白就不会很好地溶解到汤汁里。”孟先生说,从烹饪的角度来说,掌握火候是为了让食材的味道能够充分地释放出来,像焖烧杯就不存在火候掌握这种情况,只能起到保温效果,那食材自然很难实现口感要求,而且用大火烧开,小火慢煮,原料才能熟透入味,并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

孟先生介绍:“肉类原料含有多种酶,酶的催化能力很强,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酶的催化作用变得非常缓慢或完全丧失,因此,要用小火慢煮,以利于酶在其中分化活动,使原料变得软烂,利用小火慢煮肉类原料时,肉里富含的可溶于水的肌溶蛋白、肌肽肌酸等会被溶解出来,肉的味道才会越浓。另外,小火慢煮还能保持原料的纤维组织不受损失,菜肴形体完整,同时,还能使汤色澄清,醇正鲜美,如果用焖烧杯久泡,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

本报记者 郝宏 实习生 史帆

请输入评论内容

举报成功

举报

请您选择举报的原因

说说你的看法

意见/建议 反馈入口
  • TOKEN
  • 标题/昵称
  • 反馈内容

已反馈成功~